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年结果1~2批次为主,榕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有时同步,有时异步,无发育期交叠的现象。笔管榕榕果的发育具明显的季节性,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冬季(11月至翌年的2月),榕果发育周期(A期至E期)通常需要2~5个月;而在日照长、温度较高的春夏季(3—10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其发育周期仅需要1~2个月;2)每年单株笔管榕一般发生1~2次换叶。初春夏末是笔管榕落叶的高峰期,新叶在落叶后1~2周内萌发,老叶的脱落与新叶和果芽的萌发之间具关联性,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榕果萌发与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3)笔管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3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榕树的结实率,也避免因过多的传粉小蜂拥挤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相互打斗而造成的小蜂死亡和产卵效率低下。进入榕果的传粉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伤残;4)雌花期榕果内雌花的花柄(含子房柄)越短,其花柱(含柱头)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从而使雌花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传粉小蜂的传粉与产卵,而雌花子房错落分布,使榕果有限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传粉小蜂产卵器的平均长度显著长于雌花花柱的平均长度(P<0.001),表明笔管榕传粉榕小蜂产卵器可达到绝大部分的雌花子房。【结论】笔管榕与其传粉小蜂之间形成互惠共生、高度统一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冠缝榕小蜂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其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首次发现姬小蜂寄生于榕果的现象。大叶榕花序果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和春季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和Sycophila sp.小蜂是优势种,此期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对叶榕的传粉榕小蜂不同运载花粉的过程对寄主榕果和自身后代的繁殖都有影响.传粉榕小蜂主动为对叶榕传粉,在雌株上的榕果内,榕小蜂传粉使雌花受精发育成种子,榕小蜂不能在雌果中繁衍后代;在雄株上的榕果里,只有雄花和榕小蜂寄生的雌花,而不能产生种子.从雄花期榕果内出来的传粉榕小蜂雌蜂,飞到其它雄树上寻找雌花期的榕果产卵繁殖后代,经过飞翔的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内制造瘿花353.93±91.72朵,最终发育到成虫期的榕小蜂数量为每果283.28±101.42只,平均瘿花率和成蜂率分别是0.26和0.81.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内可制造瘿花446.74±60.06朵,完成发育的榕小蜂数量是386.15±87.46只,平均瘿花率和成蜂率分别是0.31和0.88.显然,飞行运载花粉的代价直接减少了传粉榕小蜂繁育后代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细叶榕是桑科榕树属多年生常绿乔木,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城镇建设最理想的行道树,既可绿化美化环境,又可调节气候、遮荫挡荫。由于细叶榕再生能力强,便于扦插成活,目前多采用扦插方法进行繁殖。但其缺点一是成本高,繁殖系数低二是被砍掉枝条作插穗的树枝伤口会干枯,使采穗母树形成空心树,缩短寿命。因此,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细叶榕不同时间扦插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春天2月中旬扦插成活率最高,达95%,苗木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6.
聚果榕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聚果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聚果榕与聚果榕小蜂有着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进聚果榕果内 ,结果表现为 2方面 :1)对长柱小花传粉受精后产生榕树种子 ,使聚果榕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 ;2 )在短柱花内产卵形成瘿花 ,产生榕小蜂后代 ,植食性 ,最后发育为聚果榕小蜂 ,并作为榕树传粉的媒体。对西双版纳地区 2个样地内不同季节的聚果榕果进行了 3年的连续解剖观察 ,统计了雄花期榕果内瘿花、种子、败育花的数量 ,比较了 3年中旱季和雨季各种小花的比率。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 ,各种小花的比率不同。旱季的 1月和 11月 ,聚果榕产生的种子量最多 ,雨季末期的 9— 10月份次之 ,产生种子量最低的是 3月份。旱季和雨季 ,瘿花的寄生比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不同月份之间差别较大 ,寄生率最高在旱季的 1月份和雨季初期 5月份 ,最低是在 3月份。长花柱雌花和短花柱雌花的败育率 ,在气温最低的月份 (1— 2月 )和雨量最多的月份 (7— 8月 )结的榕果内最高 ,在雨季初期 (5月 )和旱季初期 (11月 )结的榕果内最低。造成聚果榕果小花败育的主要因素是低温、多雨的气候。除聚果榕小蜂外 ,榕果内还有造瘿类和重寄生 2类非传粉小蜂 ,它们对聚果榕的种子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叶榕木虱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外饲养、观察,危害小叶榕的木虱前翅脉序及其它体征与榕木虱(Macrohomotama gladiatum kuwayama)完全一致。榕木虱是一种小型昆虫,若虫、成虫均取食小叶榕嫩枝梢叶芽汁液。在重庆永川一年发生2代,以若虫越冬;次年3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出现;6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出现;9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并于10月上旬产卵,11月上旬孵化为若虫,取食危害直至越冬。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单介绍了野生桑科榕属植物的分布状况、五种野生榕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境,探讨了桑科榕属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木瓜榕的性表达和繁殖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瓜榕雌雄异株,种群内一年四季均挂有果实,果量雌多雄少,其中雌树有2次显著的挂果高峰,占了全年挂果量的80%;雄树挂果多集中在10月至下一年的3月份。木瓜榕隐头花果发育进程中,在间花期雌雄果明显分异,雄果发育期长,74%的隐头果能正常成熟;雌果完成生活周期所需时间短,发育中落果率较高,仅22%的隐头果能成功生产种子。木瓜榕隐头果还受5种非传粉小蜂的作用,它们寄生于传粉小蜂或者与之竞争资源,进而影响到寄主木瓜榕的传粉授精和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0.
小叶铺地榕是一种新开发的优良园林地被植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经5年多的研究开发,总结出适合小叶铺地榕规模繁殖的泥炭穴盘覆膜扦插技术,文章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操作细节,为小叶铺地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金榕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用于观叶、盆景的金叶植物。观察研究表明,茶毒蛾、霜天蛾及榕母管蓟马是为害黄金榕的3种主要害虫,研究这3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小叶榕榕管蓟马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云南思茅城市绿化树小叶榕常年受榕管蓟马为害,经观察,该虫一年发生9~11代不等,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每年5~6月和9~10是为害高峰期,在冬季和气温持续达30℃以上时,虫口减少,为害较轻;采用合理株距(>5m)、加强管理和使用安全高效农药,能有效控制该虫为害。  相似文献   

13.
榕树林学特性及其文化内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榕树是福建省树、福州市树,属亚热带树种,分布甚广,是城乡绿化及美化的优良树种。文章介绍了榕树的林学特性,并对现存的古榕、奇榕资源及崇榕、颂榕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调查记录了云南普洱市小叶榕的5种害虫,并分述其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榕树(细叶榕、小叶榕、正榕)桑科 Ficus microcarpa L.f. 常绿乔木,高15~25 m.树皮灰褐色,幼枝具托叶环痕;有乳汁;有气根,细长悬垂,或形成大根攀附其干或直入土中成为支柱根.树冠卵球形或伞状扁球形.  相似文献   

16.
用不同基质(腐殖质土、河沙、黄心土)、ABT2号生根粉的不同浓度(100mg/L,300mg/L,500mg/L)以及不同浸泡时间(30min、45min、60min)对黄金榕做扦插试验,结果表明ABT2号生根粉浸泡能明显促进黄金榕生根、生长。以300mg/L的ABT2号溶液浸45min、腐殖质土为基质的处理最佳,平均生根率可高达73%。  相似文献   

17.
调查发现,云南普洱黄金榕上的虫害有3种、病害2种,简述其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