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豇豆生产中有时出现新品种引进种植不结荚或结荚推迟影响产量的现象。[典型案例]2011年3月份,农户李某从某经销商处高价购得一早春豇豆新品种,据说抗性好、产量高、商品性佳,满心欢喜种植了1300多平方米早春豇豆。但到了6月中旬,正常情况下正是早春豇豆采收盛期的时段,别人家的当家豇豆晶种早已收获j四批,抢了高价。而李某的豇豆却一片青山,豆藤倒是长得有2米多高,叶色葱绿,病虫害少,但就是不开花结荚。种了多年豇豆的李某好郁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特早熟豇豆新品种夏栽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早熟豇豆新品种99-1夏栽的生物学特性及可能性。[方法]对豇豆新品种99-1和当地主栽品种长豆角(CK)两个豇豆品种进行夏栽品比试验。[结果]据两个豇豆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品比试验发现,CK营养生长较为旺盛,株高比99-1高约28 cm,叶片数比99-1多。但在荚长、单荚鲜重、每花序结荚数等方面99-1均占优势。前期产量99-1比CK增产62.4%,全期产量99-1比CK增产41.4%。99-1的抗逆性较强,没有发现植株倒伏,早衰现象。[结论]特早熟豇豆99-1比对照品种具有结荚多、产量高、荚形美观、耐热、抗旱、植株不易衰老等优点,适宜夏播,伏缺季节上市,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铜仁市碧江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豇豆新品种,2019年引进银豇1号、特长小叶和嫦娥玉带等3个新品种分别进行小区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小区、大区试验均以特长小叶的产量和抗性最好,产量分别为1 920.0公斤/亩和2 225.4公斤/亩,可作为碧江区春季豇豆的首选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播期、密度对红豇豆的产量及部分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红豇豆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小区产量及其他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播期对红豇豆的小区产量和单株结荚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其中第1播期的产量最高,播期越迟小区产量和单株结荚数越低;3个播期对红豇豆的荚长、荚宽、荚粒数和单荚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3种密度对红豇豆的小区产量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株距越小,小区产量越高;3种密度对单株结荚数和荚长、荚宽、荚粒数及单荚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红豇豆在江苏沿海地区播期不能太迟,太迟会影响它的产量,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江苏镇江市镇研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苏豇98豇豆新品种,早中熟,植株生长势强,主侧蔓均可结荚,连续结荚能力强。商品荚嫩绿色,品质优,纤维少,口感鲜嫩。荚长70~80厘米,单荚重40克,荚条顺直,耐老化,耐储运,商品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春季种植平均每667平方米产2000千克,夏季种植平均每667平方米产2600千克。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旱地粮用豇豆高产栽培技术,2015年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采用裂区设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粮用豇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种植出苗率较露地种植增加10.5%,且明显加快粮用豇豆的生育进程,出苗期提前1d,分枝抽蔓期平均提前2d,开花结荚期平均提前3d。其中覆膜种植和露地种植对豇豆生长影响的最大差异在分枝抽蔓期,株高、复叶数和分枝数显著大于露地种植,为取得高产奠定基础,实收产量和理论产量分别较露地种植增加27.4%和20.5%。覆膜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为11.3万株/hm~2,且随密度增加产量的变化呈倒抛物线型,而露地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仅为7.5万株/hm~2,且随着密度增加,产量显著降低。该区域旱地粮用豇豆采用覆膜种植,播种密度为11.3万株/hm~2时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早豇1号是江苏省江蔬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经销的极早熟豇豆新品种,具有早熟,前期产量高,英务商品性好等优点,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英长60~65厘米,纤维少,荚肉鲜嫩,味浓稍甜,肉质致密,不易老,耐贮运。平均每花序结英2~3个,主侧蔓均可结荚,结荚集中,每亩总产量2000~2500公斤。  相似文献   

8.
江苏镇江市镇研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苏豇98豇豆新品种,早中熟,植株生长势强,主侧蔓均可结荚,连续结荚能力强。商品荚嫩绿色,品质优,纤维少,口感鲜嫩。荚长70~80厘米,单荚重40克,荚条顺直,耐老化,耐储运,商品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春季种植平均每667平方米产2000千克,夏季种植平均每667平方米产2600千克。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进绵阳农科院的豇豆新品种进行小区种植,通过对5个品种的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我区栽培的豇豆新品种。从丰产性和抗病性上MJ-8较适合我区种植,从早熟型、丰产性、抗病性综合比较MJ-7较适合我区种植。我区种植豇豆的区域为长江和沱江沿岸的河滩沙地,春季回温快,应在我区选择MJ-7号品种进行大力的推广,通过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能大大提高我区的蔬菜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秋延晚设施豇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宜新疆吐鲁番地区栽培的秋延豇豆品种。[方法]以国内早熟新品种"头王全年早生100"、"特级901青皮豇豆王"、"农宝1号"、"宁豇三号豇豆"为供试品种,以当地常规品种"绿豇90"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5个豇豆品种的植物学特性、栽培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头王全年早生100"单位产量最高,为24 705 kg/hm2,与对照品种相比提高35.11%;"特级901青皮豇豆王"排第二,单位产量为22 875 kg/hm2,与对照品种相比提高25.10%。这2个品种均表现中花量多、结荚多、质量好、抗病性强、较早熟、口感好、产量高,商品性优,增产效果明显,综合性状好。[结论]"头王全年早生100"、"特级901青皮豇豆王"适宜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方波  李毳  海瑞明  李龙 《新疆农业科学》2006,43(Z1):104-106
新豇2号是在绿豇90品种中变异单株采用系统选育而成豇豆新品种。该品种表现早熟、叶片中等大小,叶肉厚,深绿色。以主蔓结荚为主,有侧蔓1~2个,一般第4~5节着生第一花序,以后各节均有花序。成荚率高,每花序结荚2~4荚,第4~10花序可同时开花,前期产量较高。嫩荚绿黄色,荚面平整,荚条长而直,荚长60~80cm,条荚匀称,单荚重30~40克。嫩荚肉质脆嫩,品质优,耐老化,商品性极佳。春播从播种到商品采摘期为56天。单产1 800 kg/667m2以上,前期产量较高。该品种适宜西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合海南冬季种植的耐低温型豇豆新品种,对引进的8个豇豆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主要研究其丰产性、抗寒性、抗病性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粤红5号产量最高,每667 m2达2255.3 kg,豆荚长达60.7 cm,商品率高达88.3%,抗寒性强,抗病性较好,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全能王长豆角和华赣宝冠产量分居第2、第3位,每667 m2达2125.6 kg和2100.0 kg,抗寒性和抗病性较佳,综合性状表现好.这3个品种均适合在海南豇豆主产区特别是琼中、琼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合鹤山地区种植的豇豆新品种,2013年秋季引进了3个豇豆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春宝2号在早熟性、商品性和丰产性均比对照好,适宜作秋豇豆在鹤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正>豇豆为喜温耐热蔬菜,植株生育适温为20~30°C。作为夏秋栽培,开花结荚时正值高温季节,气温往往超过30°C,对豇豆生长不利,影响产量和质量,为了提高豇豆生产品质和产量,可  相似文献   

15.
豇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个豇豆品种的栽培试验,分析它们的鲜荚产量、经济性状和抗病性等特征,以筛选出一个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的豇豆新品种。结果表明:连豇一号产量最高,且抗病性好、持续采收时间长,适合在连云港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6.
晋北豇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8个豇豆品种的栽培试验,分析它们在试验点的田间表现,以筛选出一个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的豇豆新品种。结果表明:JD03-05产量最高,增产潜力大,综合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好,适合在晋北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7.
介绍厦门地区航天豇豆新品种航豇1号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开花结荚期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
33--47豇豆,是上海市园艺研究所近几年选育成的一个早熟抗病、耐热丰产的豇豆新品种。1989年引进西安市种植后表现良好。自1991年后又在我市推广种植。目前.除陕西省外.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均有大面积种植.普遍表现抗病、高产、优质,经济效益高。经几年试种实践观察.该品种一般产量较目前种植的之豇28—2可增产10%上.  相似文献   

19.
1 育种目标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早熟豇豆品种受到市场的青睐。但是现有的中早熟品种少,产量、商品性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故制定了培育外形美观、中早熟、高产豇豆新品种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豇豆新品种辽地豇2号的选育经过,总结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简单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