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近年来,我省引进外来品种牛,对我省的牛只进行杂交改良,繁殖了不少杂种牛,杂种牛耕作能力如何,这是农民关心的事情,为此,我们对西F_1(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海F_1(海福特牛♂×本地黄牛早);辛F_1(辛地红牛♂×本地黄牛早),夏F_1(夏洛来牛♂×本地黄牛♀)和么F_1(么拉水牛♂×本地水牛♀)牛,用本地牛作对照,进行了役用性能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旨在利用覆盖全基因组和性状的特异性SNPs标记预测和牛、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杂种优势,为牛杂种优势利用和选种选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分别利用牛Illumina Bovine HD 770 K和GGP Bovine 100 K芯片对464头和牛、1 222头西门塔尔牛和43头荷斯坦牛3个亲本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并通过牛QTLs数据库筛选与目的性状对应的QTLs,对比牛参考基因组映射得到与初生重、周岁重、胴体重性状相关的特异性SNPs;然后构建覆盖全基因组和性状特异性SNPs两种标记状态同源矩阵,通过计算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来预测品种间杂种优势,并利用配合力分析验证较优组合的实际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基于全基因组和性状特异性SNPs计算的各杂交组合遗传距离差异不显著。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S×H)与和牛♂×荷斯坦牛♀(W×H)亲本间杂交组合遗传距离分别为0.346 1和0.338 9;在初生重、周岁重和胴体重性状上,S×H亲本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43 1、0.348 7和0.336 7,而W×H遗传距离分别为0.337 6、0.340 7和0.329 2;两种SNPs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均为S×H较大,W×H次之。因此,在初生重、周岁重、胴体重性状上,S×H为较优杂交组合。通过分析德系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实际杂交群体的配合力,发现10个父系在初生重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为正效应,最高效应值分别达到3.760 9和8.931 2。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杂交可在初生重、周岁重和胴体重获得较高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肉牛产肉性能的重要方式,而杂交组合筛选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方法]本试验选择10-12月龄利杂牛(利木辛♂×秦川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南杂牛(南德温♂×秦川牛♀)、秦川牛和秦杂牛(秦川牛♂×本地牛♀)5组共26头牛集中肥育12个月后屠宰,比较分析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利杂牛和西杂牛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76Kg和0.78Kg,高于其它杂种牛和秦川牛但无显著差异(P0.05)。利杂牛育肥12个月后体高和体斜长显著高于西杂牛,腿臀围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利杂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61.1%和44.4%,在5组肥育牛中最高。秦杂牛骨肉比显著低于利杂和南杂牛,南杂牛胴体产肉率显著低于秦川牛(P0.05)。5组杂种肉牛胴体产出的高档肉比例无显著差异,而利杂牛、西杂牛优质肉比例最高且显著高于秦杂牛。[结论]综合分析表明,利木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的利杂牛产肉性能相对最好,可作为较优杂交组合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4.
三元杂交牛12月龄和18月龄肉用性能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西门塔尔×利木赞×本地牛(西利本)、夏洛莱×利木赞×本地牛(夏利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利木赞×利木赞×本地牛(利杂二代)6月龄肉用公牛各10头,研究了12月龄和18月龄的肉用性能。结果表明:以西利本和利西本两个杂交组合的屠宰性能较好,18月龄屠宰率分别为63.17%,62.37%,净肉率分别为52.34%,51.58%。各组试验牛的高档肉块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祁连县引进的新疆褐牛在基础生理指标、生长发育、产奶性能等方面的测定,表明新疆褐牛对高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对褐牛×黄牛(F1)、褐牛×牦牛(F1)、黄牛和牦牛4组各10头犊牛在生长发育方面的测定,发现杂种牛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6):12-20
针对三元杂交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单一,三元杂交后代母犏牛无法持续利用等问题,开展了优质犏牛生产的杂交组合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4个新的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娟姗牛♂(细管冻精)×牦牛♀、西黄♂×牦牛♀、西黄♂×荷黄犏♀、荷黄♂×西黄犏♀;这4个杂交组合获得的后代中,娟犏和西黄犏生长发育、产奶性能都极显著的优于纯种牦牛,研究提出的西黄♂×牦♀繁殖成活率高,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产奶性能高。持续利用的西黄♂×荷黄犏♀和荷黄♂×西黄犏♀组合繁殖成活率较高,后代生长发育较快,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一代。  相似文献   

7.
揭示了(西×黄) ♂×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繁殖的F1代犏牛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F1代犏牛各年龄段的体尺、体重杂种优势明显,且母犏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建议在牦牛杂交改良中推广这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8.
三元杂交肉牛的肉用性能及适宜屠宰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西门塔尔×利木赞×本地牛(西利本)、夏洛莱×利木赞×本地牛(夏利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利木赞×利木赞×本地牛(利杂二代)6月龄肉用公牛各10头,研究其生长发育及其12、18、24、30月龄的屠宰性能.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牛的生长发育较快,以西利本的体形最大,夏利本增长速度最快.由于18月龄后生长减慢,使各组试验牛的饲料消耗增大.三元杂交肉牛在高档肉生产上比利杂二代表现出更强的杂交优势,其中以利西本的屠宰成绩最高,产肉能力最强,其次为西利本.24月龄以前为适宜屠宰期.  相似文献   

9.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西门塔尔×利木赞×本地牛(西利本)、夏洛莱×利木赞×本地牛(夏利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利木赞×利木赞×本地牛(利杂二代)6月龄肉用公牛各10头,研究其生长发育及其12、18、24、30月龄的屠宰性能。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牛的生长发育较快,以西利本的体形最大,夏利本增长速度最快。由于18月龄后生长减慢,使各组试验牛的饲料消耗增大。三元杂交肉牛在高档肉生产上比利杂二代表现出更强的杂交优势,其中以利西本的屠宰成绩最高,产肉能力最强,其次为西利本。24月龄以前为适宜屠宰期。  相似文献   

10.
蒙山牛及其杂交牛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0头抗本(抗旱王公牛和本地蒙山母牛的杂一代),40头利本(利木赞公牛和本地蒙山母牛杂一代)和60头蒙山牛的系统生长发育资料分析得知:杂交牛(抗本一代和利本牛一代)的初生体重显著(P<0.05)高于蒙山牛初生犊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饲养管理条件粗放、饲料营养价值较低的情况下,杂交牛的生长发育速度受到影响,而本地蒙山牛却表现良好的适应性。有实验证明:杂种优势的表现需要较优越的饲养管理条件。本研究还证实:蒙山牛及其杂交牛生长强度最大的阶段是6月龄到周岁时。为了便于对牛的体重进行实际估测,我们还得到不同类型牛的估测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供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1.
德国黄牛、利木赞牛杂交组合对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德国黄牛、利木赞牛为父本,以临夏县当地西门塔尔高代杂种牛、秦川牛为母本,在农户全舍饲条件下,分四组进行组合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从初生到12月龄试验牛的体重和体高、胸围、体斜长平均数表现出德西组>德秦组>利西组>利秦组,德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好于利木赞牛,西门塔尔高代杂种牛的肉用性能显著高于秦川牛。  相似文献   

12.
固原市原州区肉牛改良工作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调查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肉牛改良工作开展情况,测量了区内67头繁殖母牛的体尺,利用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BPI)研究了牛群的经济类型。结果表明:利秦F_1和西秦F_1的繁殖母牛平均BPI分别达到3.40和3.42,比纯种秦川牛提高了12.21%和12.87%,改良效果显著(P<0.05),利秦F1和西秦F1改良效果无明显区别(P>0.05)。  相似文献   

13.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安秦F1代与和秦F1代与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安秦、和秦、秦川公牛各10头作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6、12、18、24月龄的空腹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6~24月龄的安秦F1代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和...  相似文献   

14.
旨在估计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F1代杂种优势,筛选出合适的杂交方式,以提高优质肉猪的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优质猪肉的需求。本研究在山下黑猪(164头)和鲁莱黑猪(69头)及其正(6头山下黑猪♂×25头鲁莱黑猪♀)、反(3头鲁莱黑猪♂×35头山下黑猪♀)交4个群体中测定了生长肥育、体尺外貌(75~110 kg)、繁殖和胴体肉质(90~115 kg)4大类共43个性状,比较了这些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并估计了正反交F1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山下黑猪的生长肥育和体尺性状较好,鲁莱黑猪的繁殖和肉质性状较好,正反交群体介于它们之间。正交群体的繁殖性能优于反交群体,但生长肥育性能比反交差。由于这4个群体的母猪都是纯种,因此繁殖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除膘厚、胸椎数、45 min pH和剪切力无显著的杂种优劣势外,大部分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有明显的杂种劣势。生长肥育性状的杂种优势在正反交群体中的表现不一致,反交群体表现出显著杂种优势,而正交则无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估计了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的杂种优势,为筛选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的最佳杂交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6个不同组合杂种鹅生产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豁眼鹅(H)、莱茵鹅(R)和扬州鹅(Y)为亲本,通过杂交形成6个组合分别是豁(♂)莱(♀)鹅(HR)、莱豁鹅(RH)、扬豁鹅(YH)、豁扬鹅(HY)、莱扬鹅 (RY)、扬莱鹅(YR),比较各杂交组合鹅的体重、生长速度、生活力。结果表明,10周龄活重莱扬鹅为3893.33 g、莱豁鹅为3810.00 g、扬莱鹅为3709.17 g、扬豁鹅为3535.83 g、豁莱鹅为3490.00 g、豁扬鹅为3348.33 g,莱扬鹅显著高于豁扬鹅(P<0.05),通过生产效益分析得出,莱扬鹅、莱豁鹅和扬豁鹅为首选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7.
皮埃蒙特牛与秦川牛杂交效果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秦川牛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引进意大利著名肉牛品种皮埃蒙特牛与非保种我秦川牛进行杂交试验。并与同期同龄的短角红牛、利水赞牛杂种后代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皮秦F1生长发育,产肉性能明显优于秦川牛、杂交效果也好地短角牛和利木赞牛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8.
肉牛杂交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研究川南山地黄牛、海福特牛、黑安格斯牛、红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德国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肉牛亲本间微卫星标记遗传距离与体尺、体重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个微卫星基因座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5422,7个牛种的多态信息含量在0.3434~0.4207,平均杂合度为0.6868~0.8413,7个牛种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体尺、体重杂种优势间相关系数偏小(-0.003~0.304),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用微卫星标记遗传距离预测肉牛体尺、体重杂种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平凉红牛杂交类群生长发育测定及肉用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为平凉红牛新类群的选育和扩繁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秦川牛、本地黄牛、平凉红牛3个群体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及屠宰试验。[结果]各测定月龄体重,平凉红牛都显著高于秦川牛和本地黄牛(P〈0.05),增重速度快;各测定月龄体尺,以平凉红牛较高,体格增大、胸部变宽、管围变粗、体躯紧凑,较好的继承了其父本的肉用体型;平凉红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分别为590.00 kg、62.76%、52.90%、85.84 cm^2,高档优质牛肉比例增加,均优于本地黄牛。[结论]利用秦川牛、利木赞牛、南德温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提高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固原地区秦川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法测定了309头固原地区秦川牛利杂群体不同生长阶段的体尺和体重指标,利用Logistic、Brody、Gompertz、Bertallanffy四种生长曲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分别估算出四种曲线方程中的相关参数值。[结果]陕西秦川牛和固原本地秦川牛利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