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000年3-10月选择新近配组成功的、有苗头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与在生产中已初步得到普及的组合共26个,以汕优63做对照,结合品种比较试验对其品质表现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新组合与原有组合相比,在粒型的长/宽比、整精米率和综合食味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表明我国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方面基本没有多少改进,它们将直接影响杂交水稻优势化的整体水平;少数组合还存在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的问题。综合生育期、抗逆性、产量、品质与商品性进行考虑,初步认为新组合取代汕优63成为新一代当家组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杂交水稻区试品种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5年来参加贵州省区试的103个杂交籼稻组合主要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表明:贵州近年在水稻优质育种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出糙率、直链淀粉、胶稠度、垩白度等指标,约90%参试品种达标;长宽比指标,68%参试品种达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等指标,约50%参试品种达标.表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难度较大.因此,进一步抓好贵州水稻优质育种,重点是提高杂交水稻新组合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率.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杂籼新组合粤优938的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粤优938为三系法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米质优、产量高、综合抗性好。据农业部稻米质量验测中心检测,粤优938的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达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达优质米二级标准。粤优938在1997~1998年度江苏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及同期进行的示范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50±50kg,比汕优63增产75%±20%。粤优938抗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轻,抗倒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和103S/郑粳2号及三系杂交稻丰优香占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稻米整精米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整精米率和胶稠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穗上部、中部、下部枝梗籽粒以及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籽粒;而垩白度则相反。一次枝梗不同粒位籽粒,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第6及第2、3、4、5粒;二次枝梗不同粒位籽粒,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第5及第2、3、4粒;而胶稠度则相反。不同杂交组合粒位间整精米率最大极差变幅为9.57%~14.93%,垩白度为2.71%~9.90%,胶稠度为9.92%~23.47%。  相似文献   

5.
协优9516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的籼粳交杂交水稻新组合,经1995年、1996年两年在全省试种和试验表明,是一个集高产、稳产、优质、抗性好以及熟期适中为一体的籼粳交杂交水稻新组合,是一个极有推广前途的籼粳交杂交水稻新组合。1.产量表现协优9516组合1995年首次参加浙江省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8812”计划(以下简称“8812”)联品试验,在单季参试的15个组合中,该组合名列第一,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8%,比协优413增产9.2%,达极显著水平。1996年该组合除了参加“8812”富阳、金华、  相似文献   

6.
协优0 84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镇恢0 84配置而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于2 0 0 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1 产量表现2 0 0 1、2 0 0 2两年在江苏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中,协优0 84平均单产分别为970 0 5kg/hm2 和9898 4kg/hm2 ,分别比对照汕优6 3增产7 6 3%和8 30 % ,均达极显著水平。2 0 0 3年在江苏省杂交籼稻生产试验中,协优0 84平均单产74 5 9 5kg/hm2 ,比对照汕优6 3增产12 0 4 % ,居第一位。2 特征特性协优0 84属中熟中籼类型,全生育期14 2 8d ,与汕优6 3相当;株高115cm左右,与…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安徽省广德县及周边地区种植的优良中籼水稻新组合,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杂交中籼新组合比较试验.本文以汕优63为对照,对引进的12个中籼组合(品种)的产量及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述,其中11个品种比对照产量高,一个品种比对照产量低.丰两优6号、协优469、03S/安选6号比对照增产10%以上,适宜于本生态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因子及其间接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库源和籽粒性状与整精米率间的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影响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关键因子及其间接鉴定方法。结果表明,粒长、长宽比、株高、齐穗期SPAD值和垩白粒率5个性状是影响整精米率的关键因子,分别建立了整精米率与粒长、长宽比和垩白粒率的回归方程,利用这些回归方程预测,当稻谷的粒长<9 mm或长宽比<3或垩白粒率<70%时,稻谷整精米率达3级以上的概率为87.50%~94.44%。为杂交中稻优质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软米型优质杂交稻百优1191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百优1191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软米不育系百A与自育恢复系桂1191配组育成的弱感光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糙米率82.2%、整精米率70.3%、长宽比3.5、垩白粒率12%、垩白度2.1%、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含量16.5%,整体米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适合在中高水肥地区种植。2008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特优73是福建三明市农科所选育成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2.2%,精米率75.6%,整精米率57.1%,粒长6.5innl,长宽比2.7,垩白率62%,透明度3级,碱消值4.7,胶稠度38mm,直链淀粉含量20.4%,蛋白质含量10.6%。  相似文献   

11.
广优明118的主要特征特性与高产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优明118(广抗13A/明恢118)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福建省晚稻区试中,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7%,抗稻瘟病,稳产性好,米质优于对照汕优63。该组合日产量高,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粒数协同增长,有效穗增加对产量提高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中籼2503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具有米质优异、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熟期适中和综合性状好的特点。米质达部颁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两年省区试,平均产量8 380.5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1.01%,一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418.0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8.29%;白叶枯抗性3~5级,稻瘟病抗性5~7级,抗性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抗倒性好。全生育期135~140 d,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基本苗100万~120万/hm2。  相似文献   

13.
利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蜀光612S与蜀恢881配组成两优681,经试验、示范表明,比对照汕优63具有早熟、丰产、抗稻瘟病、米质优、制种产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0~ 2 0 0 1年对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进行了“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 1号”、“两优培九”和“653 96”适合于这种栽培模式 ,它们的产量较对照“汕优 63”高 ,且“丰两优 1号”的米质较优 ,“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全生育期比“早稻 +晚稻”模式短 1 7d左右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穗期二化螟害的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杂交早晚稻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因素由隐害株。死秆株和白穗三者构成。杂交早稻死秆株影响产量最大,其次是隐害株和白穗;杂交晚稻隐害株数量最多影响产量最大,白穗和死秆株次之。隐害株和死秆株造成产量损失的原因是空秕率上升和千粒重下降。其中空秕率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育成的两个重要的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观察了在江苏省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的物质生产及产量表现特征,分析了超级杂交稻组合产量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结果】结果显示,杂交稻组合不论在常规密度还是在稀植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生产能力,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在大穗特征,但结实性未见明显改善,结实率偏低。常规高产品种在常规密度下也表现出较高产量水平,但在稀植条件下产量大幅下降。超级杂交稻的物质生产能力较汕优63有一定提高,特别是生育后期物质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明显改善了杂交稻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弱的劣势。无论正常密度还是稀植条件,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率无明显变化,显示出明显的类型特征。【结论】从以上结果可知,超级杂交稻实现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在于确保较高的群体颖花量的前提下,增加结实期物质生产,实现结实率的突破。适当降低密度,可增加结实期的物质生产量,从而达到改善结实特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揭示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及根系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两用核不育系C815S配制7个杂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对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C两优系列组合的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体积、发根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a-NA氧化量显著高于对照汕优63。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a-NA氧化量及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发根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表明,抽穗期的不定根数量和根系a-NA氧化量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可作为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结论】C两优系列杂交组合在整个生育期内比汕优63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根系活力,保证了其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从而为高产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生育后期仍保持较强的根系活力及地下部与地上部的和谐关系是其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500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两优500是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育性稳定、米质好、株型好、再生能力强的培矮64S为母本,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穗大粒多、米质较好的优良品系500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5年育成的适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头季比汕优63生育期短4d,产量相当;再生季生育期比汕优63长7d,增产1倍左右;两季均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好、田间抗性较强。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19.
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生理特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的重穗、超高产与生理特性的关系。【方法】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轻穗型常规晚粳稻秀水63和中穗型籼型杂交晚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进行组合(品种)间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源、流、库"等生理特性的对比考查与测定,研究和探讨甬优6号超高产的生理特性。【结果】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突出的生理特性是:①"源足",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功能期较长、叶绿素含量多、叶片光合速率高、比叶重和粒叶比较大;②"流畅",为齐穗期单株茎鞘物质向成熟期的穗部输出量大、输出率和转换率高;③"库大",为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和有效颖花量多、库容量大、穗重5g以上;④"根强",为次生根发达、根量大、根活力强、根冠比值高,为地上部生长健壮抗倒、活熟到老并实现超高产提供根本保障。【结论】从重穗型的甬优6号优良生理特性得到启示:为实现籼粳杂交稻的超高产目标,育种者在选择亲本,尤其是筛选F1代时,应着重鉴别亲本、新组合物质生产过程中"源、流、库"的协调性,以及根冠比值的适宜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