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橡胶树白粉病菌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橡胶树粉孢属(Oidium heveae B.A.Steinm)真菌侵染引起的橡胶树白粉病是橡胶树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从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天然橡胶主产区共收集橡胶树白粉病菌样品20份,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扩增,并对5.8S rDNA及其两侧ITS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序列结果分析发现,供试样品可分为2个群体.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南橡胶树多主棒孢培养液,通过透析、冷冻干燥浓缩、硫酸铵沉淀以及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对粗毒素进行了浓缩与提纯,获得的粗毒素通过生物测定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获得较纯的具有活性的蛋白毒素,其在凝胶电泳中显示分子量约为14.4ku。  相似文献   

3.
国内橡胶树多主棒孢Cassiicolin毒素多样性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棒孢霉落叶病是橡胶树的主要叶部病害,cassiicolin毒素是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本研究通过ITS序列分析对供试多主棒孢菌株进行了准确鉴定,利用cassiicolin毒素不同亚型编码基因特异引物对不同地理来源和寄主来源的49个多主棒孢菌株毒素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生物萎蔫法对不同亚型毒素进行了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78%供试菌株含有cassiicolin基因,其中Cas2亚型有10个菌株,Cas5亚型有28个菌株,其它为Cas0型(未检测到cassiicolin毒素基因)。含有Cas5亚型的菌株均来源于橡胶树,并且为橡胶树上的优势群体;Cas2亚型菌株则来源于橡胶树、黄瓜、番木瓜和木薯等不同作物;Cas2和Cas5毒素对不同橡胶树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病菌侵染引起的棒孢霉落叶病是严重危害橡胶生产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也有发ⅱ生.在菌龄、细胞壁酶种类、酶作用浓度、作用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等因素对橡胶树多主棒孢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首次建立了PEG介导的多主棒孢病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多主棒孢病菌绿色荧光转化子.该体系中,多主棒孢病菌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为19.12%,转化率为10.34个/μgDNA.  相似文献   

5.
橡胶树多主棒孢菌室内产孢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橡胶树多主棒孢菌株3种室内产孢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产孢量、孢子大小、活力和致病力等方面的评价,发现菌丝打断法结果优于自然产孢法和纸片产孢法。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光暗交替、28℃、pH7、RH75%是孢子产生的最适条件;产孢时培养基越多,产孢量越高;菌丝打断后36h时产孢量达到最高。采用菌丝打断法共进行25个多主棒孢菌株的室内产孢试验,所有菌株产孢量均在6.1×105个/cm2菌落以上。  相似文献   

6.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影响橡胶树产胶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开展该病原菌在活体叶片中的病理学研究,本实验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表达盒插入了多主棒孢菌经定点突变后的ITS序列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 ITGH,并经PEG介导转化了原生质体,获得了GFP标记的多主棒孢菌转化子,所获得的转化子经过连续7次转接培养后仍能在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芽管和菌丝中稳定地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性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已在我国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橡胶树上发生为害的3株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mssiicola)和来自印度的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及基础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HCcYD0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基础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3株国内菌株与印度菌株问除分生孢子大小、孢子萌发和致死温度相似外,在菌落形态、最适培养基、光照条件、碳氮源利用、最适生长温度和pH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业已成为影响天然橡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最初发病病原,为该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为害我国主要热带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其寄主范围广、形态差异显著、症状类型多样,且含有一种寄主专化性毒素Cassiicolin,存在6种毒素类型。本研究利用已公布的Cassiicolin毒素基因(Cas1~Cas6型),构建了含287个菌株的国内橡胶树和部分热带作物多主棒孢Cassiicolin基因条形码数据库,建立了一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分子检测技术,可检测100 pg/μL的目标基因组DNA,系统分析了我国橡胶树、木薯、番木瓜、瓜菜等主要热带作物的919株多主棒孢的毒素类型,发现国内仅存在Cas2和Cas5这2种毒素类型,其中Cas5型的菌株占94.8%,为橡胶树多主棒孢的优势种群和特有毒素类型。而Cas2型是橡胶树和其他作物多主棒孢共有的毒素型。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不同毒素类型的多主棒孢菌株与寄主来源密切相关,但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Cas5型多主棒孢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通过构建多主棒孢Cassiicolin基因条形码数据库,为明确我国主要热带作物多主棒孢病菌的种群结构和优势种群情况,发掘、保存多主棒孢菌种资源以及制定病害的防治策略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生物学、流行学及防治策略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我国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情调查结果,并通过病害诊断、病原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分子鉴定认为,该病的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andcurt.)Wei]真菌。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长速率法探讨不同浓度木薯器官及其混合物水浸提液于不同处理天数对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根、叶水浸提液表现为化感抑制效果,浓度越大,效果越明显。(2)茎水浸提液在浓度为10~100 mg/mL时无明显化感效果;浓度达1 000 mg/mL时,处理后3~7 d时表现为显著的化感促进效果。(3)根、茎、叶比例为4:2:1的混合物水浸提液在10~100 mg/mL浓度时无明显化感效果,当浓度达1 000 mg/mL时,在处理后4~6 d表现为化感抑制效果。(4)茎、叶比例为2:1的混合物水浸提液在10 mg/mL浓度时化感效果不明显;当浓度达到100 mg/mL时,处理后2 d表现为显著的化感抑制效果,处理后3~6 d化感效果不明显;浓度达到1 000 mg/mL时,处理后2~3 d无明显的化感效果,处理后4~6 d则呈现显著的化感促进效果。建议间作木薯的胶园收获木薯后,应及早将茎干移出胶园,以减少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强致病菌株的筛选及产毒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采白海南、云南和广西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样中分离获得17株单孢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来自海南的HC-10菌株致病性最强.HC-10产毒条件及毒素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改良Fries 3号培养基、25℃光照12 h培养10 d、转速为160r/min以及培养基初始pH值为4最有利于毒素的产生;温度、紫外线及不同的毒素浓度与毒素的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以分离自4种寄主的5株多主棒孢菌株接种橡胶树叶片,均得到成功侵染。并按时间顺序测定了来自不同寄主的多主棒孢侵染橡胶树叶片后,细胞防御系统相关的4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来自不同寄主的多主棒孢后,对橡胶树叶片4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分离自橡胶树的HCCGD01和HCCHN42两个菌株侵染后,橡胶树叶片组织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最大,均有明显增强;来自木薯的MaCCGD02侵染橡胶树叶片后,酶活性变化次之;分离自番木瓜的CpCCYN01和黄瓜的PaCCSD04多主棒孢菌株侵染后,除PAL外,β-1,3-葡聚糖酶、POD、PPO活性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板试验,通过生长速率法分析木薯根系分泌物及其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及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为判断胶园林下种植木薯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木薯根系分泌物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表现为化感促进效果,但在任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间对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与对照均未达显著差异,而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浓度达40 mg/mL时,化感促进效果与对照达到显著水平。(2)木薯根系分泌物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天数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木薯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呈现化感促进效果,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处理后2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40 mg/mL,处理后3 d和处理后4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8 mg/mL;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在任一处理时间达到显著化感效果的浸出液浓度均至少为200 mg/mL。(4)土壤浸出液小于8 mg/mL时,3个处理时间之间的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化感效果无显著差异,当浓度达到40 mg/mL时,处理后2 d的化感促进效果显著大于处理后3 d和4 d;4种土壤浸出液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时间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所以说,幼龄胶园间作木薯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和白根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已成为影响天然橡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本实验对从我国海南、云南和广西等地分离得到的17个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获得强致病力菌株HC-10。分别用该菌株菌丝体接种鉴定、粗毒素叶片穿刺接种和叶片萎蔫生物鉴定等3种方法对我国选育的45个巴西橡胶树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橡胶树品种对棒孢霉落叶病的抗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供试的45个品种中,不同抗性评价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抗病品种占13.3%~17.8%;轻感病品种占66.7%~73.4%;易感病品种占11.1%~17.8%。  相似文献   

16.
对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莲藕田的莲藕植株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莲藕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Curst.) Wei];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30℃,pH 6~9,碳源为无水葡萄糖或D-木糖,氮源为牛肉膏或大豆蛋白胨;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8℃,pH 7,碳源为无水葡萄糖,氮源为牛肉膏。光照对该病原菌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香蕉棒孢霉叶斑病样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香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该菌的形态特征在分离培养前后变化较大,自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均较短,经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后显著变长,培养后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前人对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描述一致。根据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病原菌株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