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应用文献资料法、RBF神经网络法和聚类分析法,以反映林地利用程度的经济指标为样本对福建省68个县市的林地利用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对RBF模型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福建省林地利用水平分为3级,林地利用水平较高的县市主要分布于闽北与闽西北,林地利用水平较低的县市主要分布于闽东及闽南沿海县市,而闽西与闽中地区林地利用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其评价结果与福建省林地实际利用状况基本相符。由此可见,RBF模型可应用于评价林地区域差异与利用水平,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应用逐步聚类法进行林地区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适当的林地区位划分因素与指标,应用逐步聚类I型法对福建省林地区位特征值进行分类归等,将福建省林地划分为3个区位,形成福建省林地区位图,以期对福建省的地价区域划分、合理利用林地及对林业生产指导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运用广东省改革开放30年间的统计数据,基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项经济指标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用数据和模型等来反映广东省经济的发展奇迹及宝贵经验。为实现全省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对全省21个地级市进行聚类与经济区划,并对广东省的综合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林地脆弱性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数据,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提高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方法】以福建省永安市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林地脆弱性评价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筛选处理,咨询相关专家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林地脆弱性指标权重,结合综合指数法实现对林地脆弱性的测定,最后通过模糊聚类、加权分析划分了林地脆弱性的5个等级。【结果】干扰指数、地形起伏度、坡度、降雨侵蚀力R因子和土壤可蚀性K因子为林地脆弱性测定指标,其权重分别为0.374 9,0.301,0.215 5,0.0791,0.029 5。永安市林地脆弱性等级为1~5级的林地面积分别为20 559.96,76 930.58,109 373.63,35 572.96和7 065.81hm2。【结论】福建永安市的林地脆弱性处于等级3以下的林地面积为206 864.1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2.9%,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临汾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经济区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临汾市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将临汾市划分为4个基本的生态经济开发区,并提出了有利于各个开发区发展的建设方案,这对临汾市的整体生态经济区划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划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目标和原则,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GIS支持下的福建省林地气候潜在生产力空间分异与分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利用福建省气象观测资料推算出全省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 125m×125m空间栅格数据,进而探讨全省林地气候潜在生产力空间分异及其分区.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气候潜在生产力为1163. 8-2455. 4g·m-2·a-1,其空间分异呈现由低海拔向高海拔以及由闽南向闽西、闽中、闽北和闽东递减的趋势.全省林地以高、中气候潜在生产力区占优势,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 68. 32%和 30. 46%.  相似文献   

8.
首先,探讨了福建省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背景。当前福建省大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压力,福建省电子商务相对发达,政府和社会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网络创业已成为福建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形式。其次,分析了福建省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福建省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较强,网络创业形式丰富,创业动机以机会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顺昌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林地期望价法来计算地租。根据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和贴现率计算,将计算出的地租进行比较分析,确定顺昌用材林的合理地租。结果表明:顺昌县用材林林地合理地租为56.09元/667m2。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181县(市)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选取降水、气温、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人口、GDP、地质灾害等反映生态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对全省的生态经济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完成了以县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根据四川省县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13个生态经济亚区。  相似文献   

11.
2020-01ml 目录     
目的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便于结果比较。目前,物种保育价值模型主要通过林分丰富度核算森林当前保育价值,但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树种生长的潜在影响,不能体现森林的长期保育价值。近年来,逐步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新理论中,尚未出现适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福建土地利用情况计算生境质量并划分等级,首次提出生境质量调整系数。利用生境质量和森林分布之间的地理对应关系,构建出基于生境质量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模型(HQ-BPV模型),由此将土地利用的影响融入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中。结果(1)福建省生境质量分布整体呈现内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和自然保护区高非自然保护区低的态势。(2)福建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生境质量按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 > 竹林 > 阔叶混交林 > 阔叶林 > 灌丛 > 针叶林 > 经济林。(3)调整后栎类和栲类的物种单位面积保育价值最高,为3.58万元/hm2,调整后各优势树种(组)的物种保育总值中阔叶混交林价值最高,为658.42亿元,构建模型核算的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2 056.39亿元。结论基于能够量化土地利用影响的生境质量指数,构建出HQ-BPV模型用于评价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价值核算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福建省1990-2009年森林火灾统计资料,以减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为目的,运用灾害经济学理论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来虽然不断提高森林防火的投入,但在减灾效益方面收到的效果却仍不理想.造成森林火灾减灾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重大森林火灾发生率提高、森林单位面积综合价值提升及气候变化异常.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以福建省现状林地、果园、茶园、牧草地、荒草地、沙地及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以250m×2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利用数学高程、趋势面分析等模型探讨并建立初选评价因子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分析和理论探讨筛选建立主要桉树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借助极限指标比较法、加权指数和法等对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土地适宜性和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许为一 《北京农业》2012,(3):149-15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实力及发展前景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运用MODIS/Terra+Aqua的土地覆被产品MCD12Q1数据,分析2001-2008年福建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多数区域的森林面积是增加的趋势。永久性湿地和农田的动态变化趋势较为相似,面积基本上都在减少。建筑用地和草地面积整体上变化不是很大,建筑用地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闽西北地区和闽东南沿海,草地面积有轻微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计算福建省"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方法]在"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模型基础上建立"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明确"省公顷"模型中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方法。以福建省为例,计算了2014年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和各地市各类土地的产量因子。[结果]福建省"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均衡因子:耕地为3.683 phm2/hm2,林地为0.382 phm2/hm2,草地为0.188 phm2/hm2,水域为0.385 phm2/hm2,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模型下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福建各地市同类型土地的产量因子也各异。[结论]该研究计算出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客观地表达了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差异是合理的。在进行省域层面的生态足迹分析时,用"省公顷"对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计算,相对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沙质海岸为研究区,采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为基础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了福建省沙质海岸及基干林带的空间分布及特征,定量分析了沙质海岸基干林断带率及断带类型,并对基干林区位内其他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沙质海岸约占全省海岸线的1/5,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以南沿岸和岛屿;各地区基干林断带率除福州外普遍偏高,基干林平均断带率49.3%;基干林断带类型主要为建筑、养殖场和农业用地;全省沙质岸线沿海基干林带面积共3 420.1 hm2,平均宽度大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全省沙质海岸基干林总量较少,树种相对单一,林分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现有沙岸基干林中商品林面积偏大,且多为集体所有,国有化率仍较低;区位内非林业部门管理的土地中适宜造林的空间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数量的净变化是土地双向变化的结果。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基础上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辅助方法:列表清单法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对福建省及备设区市耕地流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省耕地的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福建省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应用RBF网络模型,选择森林景观各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作为训练样本,构建森林景观评价模型。以福建省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以现场实地踏勘调查的资料为评价样本,得出保护区内森林景观质量等级为Ⅱ级,与其他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可将RBF网络应用于森林景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福建省从2009年至2020年耕地减少39.71万hm2,耕地非粮化趋势严重。为了落实国家耕地用途管制要求,本文通过综合研究从组织分工、规划引导、工作实施、管理监查、保障措施等五方面探讨并提出福建省耕地进出平衡实施路径和应对策略,为福建省耕地进出平衡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