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大菱鲆的消化生理,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胃黏膜上皮由柱状细胞组成,胃腺上皮由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黏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数量不等的黏液细胞组成。胃黏膜柱状细胞呈现酸性磷酸酶和一定的脂酶活性;胃腺Ⅰ型细胞分泌黏液,Ⅱ型细胞呈现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黏膜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胞质和质膜还分别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呈现蛋白酶活性,另有贮存糖原和脂肪等功能。胰腺仅显示较弱的脂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长竹蛏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长竹蛏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长竹蛏消化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该细胞能进行细胞内消化。消化腺导管柱状细胞亦呈现酸性磷权酶活性,并具有密集的微棋毛。消化道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食道有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物质的上皮下粘液细胞。胃和肠上皮具帽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肠上皮还个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3.
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部厚度最大;前、中、后肠粘膜褶丰富,后肠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10~13个,结构与前肠相似。食道,胃,前、中、后肠及幽门盲囊均以分泌中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为主。驼背鲈消化系统的结构表现出与其肉食性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栉江珧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绳秀珍 《水产学报》2001,25(4):294-299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珧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5.
绳秀珍  任素莲等 《水产学报》2001,25(4):T001-T002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Zhao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Zhao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6.
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平鲷(Rhabdosargus sarba)消化系统结构进行观察,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鲷口咽腔宽大,具不同类型发达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纵行粘膜褶;胃分为贲门、胃旨囊和幽门,贲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胃盲囊厚度最大;肠道具丰富粘膜褶;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8~10个.肝小叶分界不明显,管状结构丰富.胰腺腺泡和胰岛分布于肝脏内大静脉周围,腺泡细胞染色深蓝色.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消化道粘液细胞分为4型,Ⅰ型为红色,Ⅱ型为蓝色,Ⅲ型为紫红色,Ⅳ型为蓝紫色.胃部町见极少量Ⅱ型及Ⅲ型粘液细胞,其余部位均以Ⅱ型粘液细胞为主.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消化系统不同部位的分布密度与对应部位消化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黑斑口虾蛄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02,26(5):403-410
黑斑口虾蛄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交接器及副性腺组成。精巢呈管状,末段较直,向前逐渐弯曲,在第七、八胸节处盘曲成耳状。输精管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但无肌细胞;输精管为精巢顶端延伸,两者管径大小很接近。交接器位于第八胸节基部,为棒状结构,连接端较软,呈膜状,可自由弯曲;游离端较硬,外有甲壳质。1对雄性副性腺位于第4~7胸节间,呈细丝状,左右末端各与同侧的输精管共同平行注入交接器中。末段精巢腔内充满着不同发育阶段的精细胞,从末段精巢向后、中、前段精巢、输精管及交接器,精细胞逐渐趋向成熟。成熟精细胞呈卵圆形,外围厚膜,大小约8.5μm×7.0μm,无鞭毛,未发现有顶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华鲟成鱼活体解剖后,对其消化系统的形态进行观察并绘图,且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各个器官进行石蜡切片制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具有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直肠以及肝脏和胰脏.中华鲟消化系统中既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又保留了软骨鱼类所特有的螺旋瓣肠,无论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华鲟典型的古老性和进化的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缢蛏外套膜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壳长(53.24±2.23)m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外套膜组织,经H·E染色和特殊染色等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外套膜组织结构与细胞化学成分。组织学观察表明: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无边缘膜突起;边缘膜由内外侧上皮、结缔组织、肌纤维及分布在其中的粘液细胞组成。组织化学研究显示: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内含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外侧上皮和肌纤维蛋白质含量较高;在外侧上皮中检测到较强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解决缢蛏贝壳易破损、运输中大量死亡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镜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消化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描述了消化道、消化腺的形态特征及各消化段的基本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各段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口端位,吻尖,口腔、口裂都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有细小的尖齿,齿多向内倾斜;舌肌不发达,舌前端游离,舌黏膜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味蕾和杯状细胞.(2)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3)胃U型,分3部分,胃擘内有纵向皱褶,纵褶之间有网状褶,胃底部有胃腺.(4)盲囊呈指状,约180~256个左右,盲囊腔内有灰白色的胶冻状物质,上皮游离面具有微绒毛,黏膜层突入腔内形成窄长的绒毛,黏膜下层不明显.(5)肠直行,分前后肠,黏膜层中有单管状的肠腺.(6)肝不分叶,底边分叉呈枫叶状,在肝的右腹面有一长形的裸露胆囊,肝小叶分隔不明显.(7)肝胰脏分开.本研究通过对哲罗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显微结构的观察,探讨了其消化系统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缢蛏消化盲囊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星鸿 《水产学报》2003,27(3):225-230
运用光镜、透射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缢蛏消化盲囊的结构与功能。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它们在分布位置、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各有其特点:E-细胞主要存在于近端(与导管相连处),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能分化为其它类型的腺细胞;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合成、分泌消化酶;R-细胞以脂肪滴和糖原粒的形式储存丰富的能量;B-细胞只见于远端,游离端具发达的微绒毛,内含大量的次级溶酶体和消化残体,有很强的吸收和细胞内消化功能;B-细胞和R-细胞消化脂类的能力较强。导管壁由单层短柱状纤毛细胞和丰富的粘液细胞构成,纤毛柱状细胞能合成、分泌消化酶。消化盲囊参与无机盐代谢。  相似文献   

12.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细长,胃部稍膨大,“V”型,幽门盲囊5~6条,肠长比为2.73。胃腺发达,为管状腺体,开口于胃小凹。幽门部粘膜褶高度降低,褶皱上开始出现类似肠绒毛结构。前肠均分布有许多长条形粘膜褶,空泡状杯状细胞丰富。依据AB—PAS的染色结果将该鱼}肖化道的粘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呈红色,Ⅱ型呈蓝色,Ⅲ型呈紫红色,Ⅳ型呈蓝紫色。食道以Ⅱ型和Ⅲ型为主,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主要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后肠中Ⅱ型〉III型〉IV型,其中中肠和后肠Ⅱ型占总粘液细胞的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大刺鳅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E染色方法研究了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大刺鳅的食道短小,食道粘膜上皮中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胃壁较厚,胃壁内侧有较多的的粘膜褶。贲门部和胃体部的固有膜中分布大量的胃腺。幽门部开口很小,有一层很厚的环肌。肠管上的粘膜上皮有致密的小肠绒毛,纹状缘发达。肝脏致密。胰脏弥散分布在肝脏周围。  相似文献   

14.
Ontogenetic changes in digestive tract histology and digestive enzyme histochemistry were investigated 11 to 36 days post-hatch in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larvae. From initiation of exogenous feeding (12 days post-hatch), larvae were fed a commercial salmonid diet for the ensuing 24 days.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white sturgeon displayed a high degree of morphologic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ality at the onset of exogenous feeding. An enhancement of digestive capacities occurred with transition to active feeding. On day 2 of feeding, there was a clear increase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minopeptidase M,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and -glutamyl transpeptidase activity in the brush border of the spiral intestine. This strong activity is an apparent confirm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egment of the intestine for protein digestion and nutrient absorption.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yloric intestine occurred on day 4 and was concomitant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activity of brush border and cytoplasmic enzymes such as acetylcholinesterase, dipeptidyl peptidase II, - and -galactosidases. The absence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lactase, nonspecific esterase, and weak activity of exopeptidase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in the anterior intestine suggests that this segment of the intestine may be less important in nutrient absorption than the pyloric and spiral intestines. The observ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enzyme activity along the intestine indicate a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of each segment for specific digestive and absorptiv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5.
斜带石斑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金英 《水产学报》2003,27(1):7-12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60d的斜带石斑鱼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特性。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脏、胆囊和胰脏等,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表明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与食性的变化相适应。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成熟。胰脏在出膜后第4天出现,是和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发育到第35-60天,位于肠道后部的胰脏组织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相似文献   

16.
银鲳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出膜后1~12 d银鲳(Pampus argente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在水温为22~24℃和盐度25~28情况下,初孵仔鱼具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管腔狭窄,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3 d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在卵黄囊凹陷部位出现2~3个弯曲,已初步分化出食道、胃、肠和肝脏,肠管也变粗。4 d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初步形成。5 d仔鱼出现侧囊,并见部分卵黄囊和油球。7 d卵黄囊和油球基本被完全吸收,仔鱼主动摄食轮虫和小球藻,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12 d以后仔鱼肝脏明显分为两叶,体积增大;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根;食道、胃和肠的黏膜皱褶明显增多和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高度增加,游离面纹状缘发达;胃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高度和胃腺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但整个消化道的黏膜下层、肌肉层均不发达,说明12 d仔鱼已具初步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7.
鲇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asotus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4~6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被逐步吸收,主要靠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为食;6日龄以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捕食能力增强。观察还发现,鲇前咽顶壁始终平直无粘膜皱褶;颌齿和咽齿为斜生尖锥状的同型齿,数量多、排列紧密,与相应的骨骼牢固地骨性固着;后咽、食道的粘膜上皮内粘液细胞极多,深层结缔组织肌肉层发达。这些构造适应于鲇的完全吞食摄食方式。胃腔小,前肠膨大、中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发达,肝脏和胰脏发育速度较快。胃的消化功能较弱,主要储存、消化场所为前肠,吸收场所在中肠。鱼苗4~6日龄下塘适宜,6~8日龄可开始诱其摄食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豹纹鳃棘鲈的消化道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道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短而粗,粘膜层向内腔突起形成纵行褶皱,上皮表层排列有杯状细胞。胃部膨大,为"Y"形,未见有杯状细胞,食道与胃的肌层均发达。幽门盲囊有3条,组织学结构与小肠相似。肠道在腹腔内呈"Z"形排列,比肠长为0.72±0.04,肠粘膜层向腔内突起形成发达的褶皱,多数形成二级褶皱,肠道各段均分布有杯状细胞。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三叶,胰腺在肝脏内呈弥散性分布,胆囊呈长条状。本研究讨论了工厂化养殖条件下豹纹鳃棘鲈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豹纹鳃棘鲈消化系统具备典型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