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查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现状,包括各种功能设施的配置和日常维护管理,提出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的内容及要求,以及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优化建议,对今后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公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确定以太原市玉门河公园的应急避难功能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实地调研,得出了玉门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避难面积、服务半径,应急避难实施予案路线等同时也讨论了玉门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全国多省市震感明显。当日上海延中绿地、陆家嘴中心绿地都成为市民的“避难地”,重庆市园林局则将公园大门打开让群众疏散。突发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意识到,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在灾难来临时保障群众安全的应急避难场地。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北京城区目前已有29处公园、绿地具备了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他们被业内人士称为“防灾公园”。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林业》2008,(3):62-62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消息,北京城区目前有29处公园、绿地具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现有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hm^2。其中城区内公园共有140余处,市、区级大型体育场13处,还有学校操场等。按照北京提出的防灾目标,今后将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公园。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让成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设施的不完善问题突显出来。城市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本文针对在“5.12”汶川地震中出现的问题,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从植物景观、应急设施和应急环境保护等三个方面探讨公园防灾功能方面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6.
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对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实地考察,选取城市绿地应急避难能力为目标层(Z),场所的规划设计(B1)、基础设施条件(B2)、管理维护(B3)为准则层,并相应选取场地周边环境等18个因子为指标层(C),建立AHP评价模型。采用1~9标度法为各因子打分,求出各因子的相对权重和合成权重;邀请专家为避难场所打分,结合合成权重计算出避难场所的应急避难能力得分并划分等级;未达满分的应急避难场所要求要计算出各个因子的影响力并进行排序,找出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并以福州市温泉公园为例,计算出其综合应急能力为82.7分,属于A级;通过δ值的计算得出:温泉公园的周边环境、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物质储备室、监控系统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北京市中心避难场所用地现状,及北京市在防灾公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城市绿地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的简介,在分析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的可能性和优劣的基础上,结合拉萨市的区域特点和历史文脉,探讨了在拉萨市进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时,需与城市绿地相结合,且结合过程中需应遵循"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合理规划"设计原则,以此设计原则为指导,分析了在拉萨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建设的建议,并提出了拉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理想分布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调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外围道路与建筑、园内应急避难场所、园内避难通道以及园内避险设施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防灾避险能力,指出了该园可承载约60000人避难,同时深入探讨了公园防灾避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扩绿工程设计方案为例,说明了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把“防灾”理念加入到常规公园的设计中,重点研究了防灾设施布置,道路规划,植物各类选择,边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公园在灾难来临时切实起到避难疏散的作用。企盼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具有防灾减灾功能。昆明市中心城区公园,尚未建设统一的公园防灾减灾体系。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与居民防灾意识淡薄、可用于防灾减灾的公园绿地面积不足、缺乏统一的应急避难设施、缺乏相应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等现状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昆明市中心城区公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2.
《绿化与生活》2014,(6):30-33
正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全国各地都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大面积开阔平坦地区是最理想的公共避难地,城市人  相似文献   

13.
泉州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避难场所的特点及规划原则,以泉州防灾公园为例,围绕公园道路、绿化、用电、用水、防火林带、防震、厕所、广播、照明等设施,重点分析研究城市公园景观与防灾的融合转化设计,旨在对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规划高校应急避难空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充分发挥应急避难空间的功能。以福建农林大学9个可用于应急避难的空间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以环境安全、空间有效性、交通系统、功能设施为准则层,场地选址等13个因子为指标层的评价模型。通过德尔菲法(Delphi法)结合现场探查评分,确定因子之间的权重关系和得分。结果表明:1)福建农林大学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得分在“良”(6X≤8)的有3处;2)得分在“中”(2X≤6)的有6处。据此提出增设植物缓冲带,增加交通引导指示牌,提高边界开放性等优化策略。该研究为今后科学系统地进行高校应急避难空间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郑州市公园绿地和人口分布现状,对郑州市公园绿地有效避难面积和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园绿地的避难承载力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规模;以碧沙岗防灾公园为例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避难容量、多渠道发掘有效资源、示范建设防灾公园等手段增加城市防灾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公园是供大众游玩、欣赏、休息以及开展文明宣传及锻炼身体等活动的场所,因其具有较完备的服务设施和舒适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因而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场所等作用.榆林市东沙生态公园为了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将榆林市传统文化与其巧妙的融合,以开放性、生态性和民俗文化传承为设计理念,公园规划了不同的景观节点,布置了丰富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应急避难绿地的设计要点,结合黄山市城市规划的自身特点,提出适合黄山地区应急避难绿地建设的可行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防灾公园是城市防灾避难的重要基础设施,内部空间的可达性对其防灾功能的有效性和防灾效率最为重要。该研究以苏州桐泾公园为研究对象,根据人群平时与灾时空间活动的不同,通过空间句法专用分析软件Depthmap对城市防灾公园空间分别进行视线可达性和通行可达性分析,量化研究桐泾公园防灾避难空间的通行与视线可达性差异,并基于结果对桐泾公园防灾避难空间布局提出建议,为城市防灾公园的空间组织提供新的角度与方法,为防灾避难公园规划设计及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体系建设的发展,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应用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北京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化,并通过人口密度分布与公园绿地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对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整个北京规划市区内公园绿地的缓冲区覆盖范围总计为421.96km^2,约占规划市区面积的38%,存在626.46km^2的服务盲区。另外,规划市区东部、北部和西南最外围区域大多数办事处中所含的公园绿地缓冲区占其行政区面积的比例均低于10%。在分析基础上,最终还进行了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高密度人居环境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身处其中的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亟需开展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基于“全健康”理念,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疗愈公园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解析,得出“全健康”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的作用机制与设计要义;在此基础上,以成都锦城公园为实践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场地精神感知理论、园艺疗法、注意力恢复理论以及压力减轻理论,提出康复性环境、可控性游线、健康性教育、应急性场所、智慧性平台5种应对策略,依次开展锦城公园的生态修复设计、特色游线打造、健康景观科普教育、应急避难空间的规划布局以及智慧公园配套设施规划,以期为城市公园生态疗愈功能的强化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