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钢鑽是我国棉花蕾铃期的重要害虫,尤以华南棉区受害严重。近几年来各地在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须进一步提高。本文系根据我们过去在湖北、云南和河南等地的一些调查研究,并参照各地经验,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
薛晓春 《植物保护》1964,2(4):148-150
武进县位于太湖流域,自然条件比较好。农作物以稻麦为主,常年栽培单季水稻118万亩左右。解放前全县螟害率平均10%以上,沿江、沿湖地区螟虫为害更重,一般为害率达到40%左右,少数地方甚至颗粒无收,估计那时要损失稻谷6,000万余斤。农民中流传着“蘆花(指白穗)白迷迷,野鸭满天飞,十年九不收,农民淌眼泪”的歌谣。  相似文献   

3.
李扬剑 《植物保护》1981,7(4):34-34
什么是水稻螟害的危险期?什么是安全期?一般认为: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尤其是始穗期,由于蚁螟易于侵入,属螟害危险期;圆杆期及齐穗期以后称为螟安全害期。我认为把整个圆秆期笼统称为安全期这个提法是不够确切。 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从1977年开始的。1977年,在早造第二代螟卵盛孵期间,我所蹲点的城厢公社厢西大队坡顶生产队的汕伏2号,正处于幼穗分化3—4期,根据书上资料,认为禾苗已圆秆了,没有施药,结果确实没有螟害枯心出现。但是其他相邻的几个生产队的汕伏2号,螟害枯心都很严  相似文献   

4.
对几种螟害调查取样方法进行比较试验,并研究必要的样本数目。在不同栽植密度、不同螟害种类和螟害程度的田块中,一致麦示平行线取样法螟害率平均数的代表性误差最小,平均仅0.1,变异系数亦最小,平均23.56%,显著性测定结果:t 值亦最小,平均为0.6639,与对照的差异最小,可见平行线取样方法具有最大的准确程度。对角线和棋盘式取样法均显著差于平行线取样法,这两种取样法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将样本数由240丛减少至120丛的平行线取样结果:240丛表现了明显的准确度;120丛在经验值螟害率0.8%以下的密度内,显现得很不准确;而在螟害率0.8%以上的密度尚勉强可用。根据大数定律原理,从理论上算出192丛即能满足所要求的准确度。根据试验结果,认为可以把目前螟害调查办法中的样本数240丛改为200丛。  相似文献   

5.
模拟螟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了模拟螟害、氮肥和基本苗三因索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都极显著。水稻9—15叶期,分别损失分蘖8%、20%、20%、4%、4%、1%、1%以上亩穗才显著减少,分别损失分蘖8%、20%、20%、12%、8%、4%、1%以上才显著减产。随着损失叶期和损失度增大,亩穗渐减,着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不同程度增加。12—14叶期,1%—2%的损失产量反而略提高。讨论了氮肥和基本苗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认为每亩(666.7m~2)施5kg 纯氮的氮肥、移栽3.428万棵苗/亩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1)在几种蔗螟(二点螟、条螟、黄螟)混合发生为害的蔗区.繁放赤眼蜂治螟时,把不同种蔗螟卵采得的赤眼蜂分别繁育后,再合理的搭配、混合散放,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除螟蛾发生量较高之年须放蜂三次以上外,一般只须在上半年第一、二代螟卵期间放蜂2—3次,即可控制其害,因为上半年适时散放足够的蜂量后,下半年螟卵的自然寄生率已高达80%以上,毋须再进行人为繁放.  相似文献   

8.
根据1962—1964年北京地区12块春播玉米地心叶期卵和卵虫(第一代)成活率資料,并参考国内对螟害与玉米产量損失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春玉米上因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产量損夫估計方法和药剂防治的参考指标。心叶期卵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7.4±2.9%,卵块的脫落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幼虫期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64±0.89%。这两个平均成活率的变異系数都比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百株着卵量与成长幼虫数是相关的。故可职利用卵和幼虫的平均成活率由着卵密度来估計成长幼虫密度。心叶期卵和幼虫的合計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3.4±0.51%。在95%可靠性时的置信区間为3.4±1.173%,卵块的平均粒数为31.7粒。若职单株平均一虫所造成的产量損失率为5%計,可用丁式来估計产量損失: 产量損失%=[(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31.7)×(0.034±0.012)]×0.05 在經济核算士,作者初步認为职損失率1.5%作为防治标准比較合适。以此推算,欲达到这一損失率,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应为28块(用平均成活率計算)至21块(用成活率上界計算)。一般可定为24块。根据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与累計着卵株百分率或百株高峯卵块数之間存在的相关,百株累計24块卵,相当于累計着卵株率28%,或百株高峯卵块6块。在实践上就可以用它們作为心叶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稻纹枯病为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研究了中稻纹枯病所致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瘪谷、不实率增多及实粒的千粒重下降是水稻纹枯病影响稻谷减收的主要因素,它们与病情的关系呈幂函数曲线。纹枯病的为害除影响稻谷减收外,还导致出米率下降和碎米率增高。纹枯病的为害以黄熟初期的病情指数与稻谷减收率的关系最密切,根据试验数据经多种曲线拟合,比较其拟合度,以韦布尔模型最优,其稻谷减收率的函数式为: Y=1-exp[-((X-0.03840)/(1.47235))~(1.7005)] 式中Y为稻谷减收率,X为黄熟期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0.
对金秀县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螟虫发生及危害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3月份甘蔗苗期螟害造成枯心苗率平均达到13.62%;在9月份中后期平均螟害株数率37.36%,平均螟害节率7.32%。分析了螟虫发生为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选用抗虫甘蔗品种、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等综合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两个种群在一季中稻上的动态变化,根据思南县2005—2009年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显示,白背飞虱迁入早,虫量大,为害严重且时间长。其田间种群消长曲线有一个明显完整峰型,发生盛期集中在6下旬至7月中旬,在混合种群中占绝对优势;褐飞虱因迁入迟,受种群密度制约影响较小,加之白背飞虱迁出期早,造成8月上中旬虫口密度上升。  相似文献   

12.
生物农药主导品种防控中稻病虫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迁”为主的病虫害对我省水稻生产形成威胁,而传统的化防手段极易污染稻谷乃至水田生态环境;以生物农药为主导防控水稻病虫害,不仅能有效地将其控制在经济允许值以下,而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直播量与移栽密度田间试验表明,一季中稻"梦两优黄莉占"最高产量直播量1.75kg/667m~2,最佳移栽密度1万棵~1.2万棵/667m~2。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年的田间调查和实践经验,分析了中稻烂种、烂芽、死苗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稻粒黑粉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稻粒黑粉病是一种最典型的母本特殊病害,它对大田普通水稻生产极少造成为害,但在杂交水稻制种田中,发病普通而严重,一般损失l0%~20%,高的达50%以上。因此,对稻粒黑粉病的研究与防治成为杂交水稻制种上病虫防治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2014年是湖北省近4年稻瘟病发生最严重的一年。稻瘟病总发生面积约62.02万hm2,其中叶瘟42.09万hm2,穗颈瘟19.93万hm2。一般发病田块病叶率在10%左右,严重发生田块病叶率达80%以上,少数田块"坐蔸";穗颈瘟发生严重田块病穗率达70%,一些田块绝收。我们对部分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县市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日常田间调查情况及收集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整理,就2014年稻瘟病的局部流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焱 《植物保护》1965,3(4):127-127
湖北京山县宋河区,每年都有6、7千亩麦茬田插植中稻,这些田往往由于插秧过迟,中稻的抽穗期延迟到8月上旬,遇上第三代三化螟的发生,造成白穗。近两年来通过调查、总结,和1964年的示范,找出了三条避螟办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在部分稻区设点系统调查当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水稻生育情况及稻螟发生为害规律和螟害程度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螟害程度差别的原因。初步论证了结合农业技术分阶段连续压低稻螟虫源数量对抑制螟害可以起显著的作用,应尽可能作为稻螟综合防治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越冬防治压低稻螟发生基数,不仅可减轻前期的螟害,对压低稻螟后期发生量及为害程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在越冬防治的基础上,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期间结合农业技术进一步压低虫源能更有效地控制螟害。结合农业措施分段连续压低虫源的效果与措施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有重要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并非完全有利于三化螟的发展,螟害也不一定加重,相反,可以减轻。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水稻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福稻88"等6个早熟中稻新品种的直播栽培试验,以湖北省大面积推广的直播稻品种"黄华占"为对照,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是"福稻88",其次是"鄂优华占",其它品种应根据特征特性摸索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