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四荒"绿化中存在的投资大、保存率低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造林成效的关键技术措施:栽植前把握好科学造林整地关、适地适树选择树种关、种苗质量关;栽植中要注意造林季节的调整、造林方法的科学选用,运用好的抗旱造林新技术、采用专业队造林;栽后要从浇水、禁止人畜到已造林地活动、设专职护林员管护、修枝抚育、落实林业政策等方面做好管护工作,做到造管并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加强圃地管理,减少苗木失水;造林苗木应随起随栽,避免使用长期假植苗;长期运输苗木时应做好保湿工作;苗木运到造林地后要立即进行临时假植和浸泡补水;栽植时要采取保水措施;采取科学的造林技术等方面介绍了苗木失水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省雨季降雨集中,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树木的生长。雨季造林掌握得好,可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如果方法不当,也会导致造林失败。一般说,雨季造林有“三忌”: 一忌把握不住造林时机。雨季造林的适宜时机是,只要大雨透地,连阴天,就可抓紧进行。具体地说,就是要密切注意本地区天气预报,及时掌握雨情。严格掌握“三不栽”的原则,即“雨不透地不裁,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以免造成损失。为提高造林成活率,要提前做好规划设计,整地挖穴,良种苗木等各项准备工作,造林时机一到,及早动手。  相似文献   

4.
斜栽造林     
1982年6月,日本新县林业公司在日本柳杉造林试验地上采用斜栽造林,在减轻大雪危害方面取得了成效。他们把斜栽造林作为一项指导性技术被普遍采用。斜栽造林之所以减轻大雪危害,主要是用这种方法栽植的苗木倒伏角(沿斜坡面倒伏的角度)比普通栽植法小,可以防止根系损伤,即使在平坦地也能防止树根折损。另外,作为深栽的变形,使埋干部分变长,较多地生出不定根(二次根),防止根悬和冻拔,促进了树高生长。斜栽造林工序:(1)清除栽植点中70厘米以内的落叶、杂草以及地被物。(2)栽植穴挖掘的大小,以使根系能很舒展放入为准,深度以使幼树下端2~3枝能放入为度。切忌过浅,免使根部露出地表。(3)挖上来的土,堆在下坡方向一  相似文献   

5.
雨季造林 ,不同于春季、也不同于冬季。除掌握好造林时间、选好造林树种外 ,还应把握好造林技术关 ,确保雨季造林成活。1 时间选择雨季高温炎热、水分蒸发量大。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原因 ,造林时间的选择是一大关键。特别是山区 ,应掌握“五不栽” ,即不下透雨不栽 ,不是连阴天不栽 ,幼苗不包装不栽 ,苗木不沾泥浆不栽 ,山地不整好地(坑 )不栽。要善于掌握雨情 ,见机行事 ,裸根苗造林要注意 :山地阴坡、半阴坡和城市园林绿化 ,应在下透雨后首先植树造林 ;阳坡、半阳坡必须在透雨后的阴雨连绵或阴天时植树造林。若雨季来迟 ,植树造林时间可延至…  相似文献   

6.
在渭南市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了侧柏不同苗木类型、不同苗龄的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干旱沟壑区造林宜选用定植培育1a、苗高0.8~1.0m的侧柏容器苗,较裸根苗可提高成活率37.3个百分点;选用定植培育2a、苗高1.8~2.0m的侧柏苗,要带直径和高度不小于20cm的土球,较不带土球苗提高成活率40个百分点;栽后截除苗木顶梢和茎干枝叶的一部分,较不截可提高栽植成活率26.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正> 春季正值植树造林旺季,只有做到一栽就活,才能确保短期内成林。1 选好苗木很重要 优质苗木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物质基础。要选择根系发达、侧根多的苗木,若根系上微带壤土,则更好。起苗至移栽的时间尽量缩短,以随起随栽为佳。如苗木远途运输,最好根蘸泥浆,用湿草包好,以保持根系湿润。苗木运到后,要及时假植,以防风吹日晒,做到栽多少取多少。另外,临栽时应剔除有机械损伤和有病虫害的苗木。  相似文献   

8.
夏季天气炎热多变,时间较短,造林时期难以掌握,过早过迟及栽后连日晴天均难以成活。要提高雨季造林质量,必须把握以下五个重要环节: 1、整地关。在造林前一、二个月就可进行整地,这样能够调节土壤的水分状况,给灌木、杂草等的充分腐熟分解创造条件。平原大田按长方形或正方形配置进行种植点的挖穴;缓坡荒地要实行全面整地;坡度在25℃以下,坡面比较平整的地上,要沿等高线进行水平阶整地;坡高较陡的坡地,挖半圆形的鱼鳞坑。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葫芦岛地区山杏容器苗造林技术进行了系统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山杏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分别比裸根苗和直播造林提高14.7和33.4个百分点;山杏容器苗造林可在春、雨、秋三季进行,最佳造林时间分别为4月初6、月末、11月初;宜使用大、中型规格的容器杯培育苗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河北省木兰林管局燕格柏林区分别在阳坡、半阳坡、半阴破、阴坡4个坡向按照上、中、下3个坡位,1 cm、5 cm、10 cm、15 cm等4个栽植深度梯度进行油松营养杯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造林成活率与造林栽植深度呈正相关,栽植深度达到10 cm以上,对成活率的影响不大;阴坡造林成活率高于阳坡;下坡位高于上坡位。因此,在造林绿化时,根据对造林成活率的要求,阳坡深栽、阴坡适当浅栽,上坡位深栽、下坡位适当浅栽,可以在保证成活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11.
人工造林与持续经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造林与世界各地一样,纯林多,树种单调,因此发生的问题也相似。国内有识之士担忧,“前人栽树,后人遭殃”。国外同行也很重视我国关于杉木连栽使生产力递减的报道。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造林实践却表明,纯林连栽并非必然减产。但造林树种单调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环境立地条件的复杂性,确实构成了深刻的矛盾。如果不认真解决,人工林极难实现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2.
提高盐碱地造林成活率的措施一、选择耐盐碱的树种造林在盐碱地上造林,首先考虑树种耐盐碱程度,地下水位的高低,重盐碱土含盐量0.4~1.0%,地下水位1米以下,造林栽柽柳、沙枣,中度盐碱土含盐量在0.25~0.4%,地下水位1米以下能栽活的树种有臭椿、刺...  相似文献   

13.
植树造林从采种、育苗、整地、栽植、锄草、浇水、施肥、抚育、管护,到成林、成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只要在一个环节上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影响成活和生长,并导致造林失败。多少年来为什么栽得多,成活成林不理想,主要是造林质量问题。产生造林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环节、多因素的。要全面地看待。笔认为。提高造林质量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采用12种栽前处理方式,测定枫杨1年生实生苗造林成活率。结果表明:枫杨冬栽成活率达91.5%±3.2%,是否进行截干处理并不影响其造林成活率;将苗木置于阴凉处晾去水分,即使晾到10 d,造林成活率仍高达74.4%±7.4%,显示枫杨苗木抵抗自然失水的能力较强,适于长途运输进行异地造林;将苗木贮放在水中30 d以上,其造林成活率仍高达87.8%±3.9%,与假植相比高效易行。  相似文献   

15.
<正> 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是科学造林的重要环节。楸树何时植树造林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春栽宜晚,就象“椿栽骨朵柳栽芽”那样才易活:也有的主张秋季早栽,带叶栽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楸树造林季节试验,初步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以容器杯油松苗为材料设计L9(3^4)正交试验,对影响其造林成活率的造林时间、立地条件、浇水频率、是否覆膜等影响因子进行多种组合的试验研究,用极差分析方法筛选出一套科学完善的造林配套技术,并与常规造林的成活率、林木增长量和造林成本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雨、秋3季最佳造林条件分别是A1B1C3D3、A1B1C2D2、A2B1C3D3;3个组合的造林成活率与常规造林相较,分别提高了31.6%、28.6%和27.1%;春季造林中,苗高、地径增长量和侧根数差异显著,主根增长量差异不显著;雨季造林中,苗高、地径和主根增长量均不显著,侧根数差异显著;秋季造林中,苗高、地径增长量和侧根数差异显著,而主根增长量差异不显著;与常规造林相较,应用钻孔覆膜造林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7.
对杨树秋冬造林与春季造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发现:苗木秋冬造林比春季造林成活率高,秋栽苗木的树高、胸径、冠幅生长量等均优于春栽苗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林业》2011,(1):10-10
<正>每人每年栽一棵树,五年是多少?一组"绿色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扬州市造林4.13万hm2。如果按每亩有效栽植40棵计算,460万扬州人在过去5年里,每人栽了5棵树。  相似文献   

19.
该试验研究了太行山地区黄连木造林的相关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地区,黄连木裸根苗秋季造林,采用鱼鳞坑整地,造林前用30×10-6GGR浸根1.5h,栽后覆盖地膜均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栽后以离地面10cm处对新造苗木进行截干能显著提高苗木生长量。  相似文献   

20.
冀东低山华北落叶松引种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冀东山地半干旱的自然条件,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低山,进行了华北落叶松引种造林试验研究。海拔600m以上的造林地,华北落叶松生长良好;海拔600m以下的造林地不管其基岩、土厚、湿度等环境条件优与劣,造林均达不到速生、丰产、优质的栽培目的。造林应提前进行整地,春季造林越早越好,栽后2~5a内要进行割灌、扩穴,6a生后每隔3~5a进行一次间伐抚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