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类囊体膜经提取后,用 SDS-PAGE 分离得三条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区带,按迁移率顺序,它们分别是 CPI,CPa 和游离色素带 FC。CPI 在红区和兰区的吸收峰分别为678nm 和441nm,CPa 在红区和兰区的吸收峰分别为676nm 和440nm。室温下 CPI 荧光发射峰位于686nm,而 CPa 荧光发射峰位于684nm。CPI 分子量为87 000,CPa分子量为49 500。测定了 CPI 的氨基酸组成。CPI 远紫外圆二色谱测定计算结果,CPI 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为35.8%,β-折叠为19.9%,无规卷曲为44.2%。  相似文献   

3.
大麦叶绿体类囊体膜用 SDS 或 SDS 与 TritonX-100混合去污剂增溶,经温和的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可以得到10条含叶绿素的带。按照迁移率增加的顺序分别命名为 CPIa,CPI,LHCPa,LHCPb,LHCP~1,LHCP~2,CPa,LHCP~3,CPx 和 FC。这比 Anderson(1978)等用同一材料多分离出3条带。它们是 LHCPa,LHCP~b 和 CPx。光谱性质表明 LHCPa 和 LHCPb 属于捕获光能的叶绿素 a/b 蛋白复合物,分子量大于其它3个 LHCP。CP_x 是一个新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在温和的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柱上,它位于 LHCP~3和 FC 之间。它的光谱性质与 CPa 很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我们推测,CPx 属于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复合物,它的分子量小于 CPa。  相似文献   

4.
松针叶绿素与脂溶性复合物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置换反应将松针中含镁叶绿素转变成水溶性叶绿素铜钠,用低浓度乙醇浸提并分离脂溶性部分,得到叶绿素铜钠速淀粉,其1%水溶液pH值为8-9,600倍稀释呈翠绿色,产品获得率为松针干粉的8%-10%,同时获得脂溶性复合物,其主要成分为VE。  相似文献   

5.
双酚A(BisphenolA,BPA)作为重要化工原料,用以于制备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及橡胶防老剂,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研究显示,BPA具有环境激素效应,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过量BPA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6.
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蛋白含量大豆品种东农42(试验号302)及其极矮化突变体HK11(试验号201)、高脂肪含量品种东农47(原称东农163,试验号301)及其叶绿素缺失突变体HS821(试验号48)为材料,分别从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节位对叶绿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所含叶绿素a/b的比值约为2.5:1;节位、生育期不同叶绿素含量也不同,表现为,随着节位上升,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从开花结荚期(7月6日)到鼓粒初期(7月26日),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鼓粒初期以后,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7.
8.
分别用1(mg/dm^2)和Ⅱ(mg/g(fw))两种含量单位研究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的遗传表现,结果如下;(1)多数组合(75.0%)I含量的F1表现正向显性和超高亲优势,而多数组合(62.5%)Ⅱ含量的F1表现负向显性和超显性;(2)两种叶绿素含量性状都适合加一显模型,且h^2b(61%~73%)都较高,b^2N(31%~37%)都偏低,表明大豆叶绿素含量的遗传主要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决定,其中  相似文献   

9.
小球藻属绿藻门,为早期研究光合作用常用的材料。因其藻体结构简单,又具完整的光合器官,故至今仍为研究光合作用的重要材料。本试验测定了小球藻类囊体膜上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的基本特性,试探讨其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并与兰藻(螺旋藻)进行比较,为阐明绿藻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材料为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于培养液中置30℃恒温箱,昼夜光照  相似文献   

10.
采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离了高粱(C_4植物)和大麦(C_3植物)光系统Ⅰ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CPI)。它们各由两个分子量不相同的亚基组成的,它们的氨基酸组成和肽谱也不相同。两种植物的 CPI 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激发光谱也都有一些不同,所有这些结构,组成和光学特性的差异,可能是形成高粱(C_4植物)和大麦(C_3植物)光合作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23-14524,14527
[目的]为了研究春兰适应环境变化的方法。[方法]对自然状态(正常组,CO2浓度(370±50)μl/L)和高CO2浓度(试验组,CO2浓度(700±50)μl/L)春兰叶片的叶绿素及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含量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试验组春兰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高,叶绿素a/b降低;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的含量增加,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6条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带和1条游离色素带,表明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种类未发生变化。从电泳结果可以看出,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聚合态如LHCⅡ3的量增多,单体态LHCⅡ1和LHCⅡ2的量减少。[结论]叶绿素、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含量的变化是春兰对高CO2浓度的一种适应效应,有利于提高其在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效率,并且支持高效的光合碳素同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豆不同时期不同节位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大豆不同时期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用叶绿素仪、721型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大豆不同时期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下降快慢不同,在所供试的品种中,亚有限品种OhioFG1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变化范围最大,有限品种叶片中叶绿素总舍量表现一直为沈农6号>铁丰29>铁丰27;对叶绿素a,b的研究表明,叶绿素a含量都高于其对应的叶绿素b的含量。沈农6号是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品种,铁丰29叶片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品种。说明不同品种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高低是由叶绿素a、b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大豆叶片不同方法表示的叶绿素含量差异及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田间作物最重要的特征指标就是叶色,其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养分情况及水分含量等栽培信息,为田间的作物管理、苗的生长情况的诊断和根据苗的肥力情况提供重要依据。以大豆的叶片为研究材料,测定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叶片的颜色特征值。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颜色特征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与叶绿素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于2016~2020年开展大豆-玉米-玉米-大豆-玉米的轮作方式,采用玉米秸秆深翻还田(25cm以下),玉米秸秆粉碎-打茬-深翻-耙茬,大豆茬采用深松整地的耕作方式。设置8个施肥处理,通过对大豆及玉米不同生育期性状及产量调查探讨黑龙江省大豆在轮作模式下如何减少化肥用量,优化资源配置为大豆增产增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处理条件下大豆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大豆根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耐阴大豆比不耐阴大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且富含叶绿素b,单位叶面积鲜重(VLW)和干重(SLW)较低,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性,大豆间作后, 两种类型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鲜重和叶干重降低,变异增大。从开花至鼓粒期,间作大豆不耐阴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单作大豆一样逐渐下降,但耐阴品种则由于叶绿素b含量的迅速增加,导致总含量(a b)呈上升趋势,其比叶重(SLW)也由开花期低于不耐阴品种变化到鼓粒期高于不耐阴品种。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质资源贮藏蛋白亚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线性梯度SDS-PAGE分析了国内外377份大豆种质资源贮藏蛋白亚基带型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大豆贮藏蛋白亚基SDS-PAGE带型基本相同,一般有20条以上,存在缺失现象。同一大豆品种不同亚基和不同品种相同亚基含量变异较大。11S球蛋白和7S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11S/7S比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70和1.34,平均值为2.36。国外的大豆品种间11S/7S值变异大于国内。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贮藏蛋白SDS-PAGE带型基本相同,但是含量差异较大。从大豆种质资源中可以筛选出11S/7S较高的优质大豆种质。  相似文献   

18.
高等植物体内的2种光合系统PSⅠ和PSⅡ,分别由各自独立的核心复合物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组成。对PSⅠ和PSⅡ的各组分主要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蚕蛹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及中性蛋白酶水解蚕蛹蛋白及大豆分离蛋白,结果表明不同酶水解得到的水解液其氨基酸含量和构成有较大差别,对中性蛋白酶而言蚕蛹蛋白较大豆分离蛋白更易水解,适宜温度为50℃,底物浓度为20% ̄30%,且分次加酶比一次加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通过4个不同浓度稀土LaCl3对叶绿体进行处理,研究稀土元素对大豆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及a/b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LaCl3明显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a/b值随光照时间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