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群体性事件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2大方面: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特征、群体性事件心理机制。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特征包括共性的心理特征与将参与者分为领导组织者、骨干分子、外围普通群众三类不同群体独特的心理特征。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主要是情绪导向,其中群体相对剥夺感与归因偏差是诱因;群体认同、群体愤怒、群体效能是动力;谣言、速生规范是组织机制。基于心理分析提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应从心理预防与心理应对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在广州,人们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普通话、粤语和其他方言。广州小学生对这些语言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使用不同语言的广州小学生如何看待"我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他们是否认同自己是广州人?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揭示广州小学生的语言态度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日后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评估和测量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结构并从心理学角度编制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的测量工具。以社会身份理论和身份理论作为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心理测量学方法对问卷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农民身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农民工对农民身份认同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群众利益诉求过程中的一种手段的异化表现。它导致的后果表面上是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实质上却会导致社会凝聚力的离散,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提高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处理类似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事件,需要创造性的运用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短篇小说《安乐乡的一日》通过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的生活表现了华人所负载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中华母体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既无法得到移民国家(本文指美国)的认同,又由于时空的疏离而与祖国有着隔膜的尴尬状态。因而,对于身份的焦虑、对于文化身份的追问与认同渐渐地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描写和深层挖掘的主题。笔者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来探析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进行文化身份认同与语码转换研究的意义。本文首先定义了什么文化身份认同,分析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内在特征,然后探讨了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外语学习的关系、文化身份认同与语码转换的关系,分析了目前语码转换研究的基本状况,最后提出要从文化身份认同角度去研究语码转换,尤其是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语码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劳动非正规化和身份认同的现状,指出了劳动的非正规化和农民工身份认同之间的影响机制,即城乡二元制度下劳动非正规化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和社会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劳动的正规化两方面。最后提出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健全劳动法制体系、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四项措施帮助解决劳动的非正规化问题,实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劳动非正规化和身份认同的现状,指出了劳动的非正规化和农民工身份认同之间的影响机制,即城乡二元制度下劳动非正规化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和社会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劳动的正规化两方面.最后提出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健全劳动法制体系、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四项措施帮助解决劳动的非正规化问题,实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群体性事件频发,科学地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界定才能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 “群体性事件”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官方文件中有不同称谓,1988年公安部《关于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几点意见》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群众性闹事”;1994年《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将“群体性事件”称为“突发性治安事件”;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处置紧急治安事件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紧急治安事件”的概念;2000年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首次对“群体性事件”作出明确界定,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的行为;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指出,“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相似文献   

10.
混合身份主体共同犯罪不同于共同犯罪与身份犯,可以看作共同犯罪与身份犯组合而成的特殊形态,刑法理论与实践对其研究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因此,在介绍混合身份主体共同犯罪的概念、特征、成立条件、学术界关于其定性理论的基础上,澄清学者们对共同犯罪构成要件,身份犯之立法根据等基本问题的争议。混合身份主体共同犯罪有两种:一是混合身份主体共同实施纯正身份犯;二是混合身份主体共同实施不纯正身份犯罪。针对第一种情形,应以犯罪构成要件符合说为主,兼采用想象竞合犯理论实现对各共犯的定性,第二种情况下各主体均以常人犯论处,对不具有特定身份者处以通常之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与民族间的交流越发的频繁,从而产生的族际通婚现象成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婚姻形式,它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和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两种形式,这种婚姻形式下的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受到宗教因素和传统因素、学校教育、父母受教育水平、民族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其中民族政策对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分析民族政策是如何影响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外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城管作为执法前线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外部行政行为中,生命健康、执法保障、名誉权以及身份认同等容易受到损害和漠视,而目前的权利救济呈现救济意识不强、救济措施不足、救济效果不佳的现状。为促进城市建设并保障城管的合法权利,本文的思路是从司法救济、上级管理部门内部救济和外部力量的救济三个层面来提出对城管权利救济渠道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已经明确了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这显示出国家高层对“维稳”的重视,以及对群体性信访事件的高度关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颁布实施和修订以来,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高速转型期,高校也进行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种社会矛盾与校园冲突在高校激荡,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选取近年发生的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典型实例,如李刚事件、李双江之子撞人事件、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秦火火案都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给高校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笔者从中分析其特点及生成原因,探究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规律,为科学地防范和化解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法宝.在应对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中,所发挥的"四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显性症状。这时就需要公安机关辅助政府,履行职责,运用专业化策略,逐渐引导民众使用法律允许的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最终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现场报道做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事件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作的口头报道。现场报道有时效性强、可信性强、现场感强和信息量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微博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新生力量,日益成为网络公共事件的策源地,扮演着社会动员的角色,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杨达才事件”通过新浪微博曝光后,其舆论关注度一路走高,其传播大致经历了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高潮期、消散期。通过情感认同、身份认同和目标认同,形成了微博环境下情感动员和扩散动员的巨大力量,引发了“微博反腐”的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同时养殖业的参与者也非常多,鸡鸭猪是我国主要的养殖对象,每年的出栏量非常庞大,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各种病毒的影响也相当明显,尤其是一些存在传染性的病毒,会导致家禽出现群体性的生病甚至死亡,从而形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本文详细分析鸡鸭猪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译界对翻译主体的关注日渐增加,译者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谭载喜对译者主、次身份的划分为理论依据,在对蔡骏译写小说《沉没之鱼》中相关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主、次身份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重叠交替、此消彼长,协调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