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涛  黄志嘉  朱映  温秀军 《植物保护》2019,45(6):256-258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触角上主要存在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 SS)。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在雌雄成虫触角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金银花尺蠖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其老熟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结果表明,金银花尺蠖老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触角上着生1个毛形感受器、3个刺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和2个锥形感受器;上颚分布有1对毛形感受器;下颚分布有3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2个栓锥形感受器和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1个栓锥形感受器和1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金银花尺蠖幼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较少,口器附肢上化学感受器较多。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超微结构、数量和分布,探索其化学感受机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豆卜馍夜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豆卜馍夜蛾触角上共观察到8种类型感器:B?hm氏鬃毛(两种亚型,BBⅠ型和BBⅡ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除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外,其他感器数量在触角鞭节从基部到端部呈现由少到多,再减少的趋势。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鞭亚节多2~4节;毛形、刺形和鳞形感器明显长于雌蛾,耳形感器明显短于雌蛾;毛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均明显多于雌蛾。豆卜馍夜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多,雌、雄蛾间存在性二型现象,B?hm氏鬃毛、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在结构和分布上存在有利其功能的特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柚木野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并描述了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 Walker幼虫触角及其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观察结果如下:柚木野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头上有触角、单眼、感觉刚毛、上唇、下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须、吐丝器等。幼虫头部下方有1对触角,触角上有6种感受器,分别是毛形感器、短毛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栓锥感器和小锥形感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栓锥感器,下唇须上有刺形感器。在吐丝器前方有1对锥形感器。  相似文献   

5.
绿翅绢野螟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和分析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Snellen)幼虫头部感器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绿翅绢野螟幼虫头式为下口式,头部具有触角、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触角短小,位于幼虫头部侧下方,分3节,其梗节和鞭节分布有4种类型的感器,即毛形感器、短毛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口器分为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4个部分,共具有6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指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小感觉锥。刺形感器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口器上各部位均有分布;毛形感器仅分布于上唇;指形感器仅分布于内唇;锥形感器仅分布于下颚;栓锥形感器在下颚和下唇皆有分布;指形感器为内唇所特有。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Gravenhorst)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本试验对雌、雄蜂触角及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颈双缘姬蜂触角具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等5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分2种类型,锥形感受器分6种类型。毛形感器在雌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雄蜂,锥形感受器11只分布于雄蜂的触角上,而锥形感受器IⅡ、Ⅳ、V和Ⅵ及腔锥形感受器仅分布在雌蜂上,板形感器在雄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雌蜂。本文对5类感受器的形态进行了详尽描述,并与其它寄生蜂的感受器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各类型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涛 《植物保护》2017,43(2):112-116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属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为探究其寄主找寻、配偶找寻和种群聚集等行为机制,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进行了观察,并对感器进行了分类以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存在包括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在内的5种感器类型,其中毛形感器又分为形态各异的3种亚型。这些感器类型大都在触角的棒节上成带状分布。通过对比其他类似的研究以及感器的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红脂大小蠹的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是化学感受器,是最重要的嗅觉器官;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以及Bhm氏鬃毛是机械感受器,且腔锥形感器可以感受温湿度,Bhm氏鬃毛可以感知触角的位置。研究结果为明确红脂大小蠹的生境选择、种群聚集等行为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成虫的触角及感器进行了观察,比较研究了雌、雄成虫触角形态、感器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7个鞭亚节组成,触角上均着生有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棒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以及少量表皮孔.其中,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数量最多,叉形感器在已有的象甲科资料中尚未见报道.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和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雄虫触角上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结构,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触角和4龄雌雄幼虫触角及口器上的感受器种类和形状。结果显示,番茄潜叶蛾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B?hm氏鬃毛、毛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和耳形感受器。其中,雌成虫的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受器数量、刺形感受器数量、B?hm氏鬃毛长度、鳞形感受器长度及基部直径、Ⅰ型锥形感受器长度及基部直径、Ⅱ型锥形感受器长度、刺形感受器臼状窝直径、腔锥形感受器基部直径和耳形感受器基部直径均显著大于雄成虫;而雄成虫的毛形感受器数量和腔锥形感受器中心锥长度显著大于雌成虫。幼虫头部共计有6种类型感受器,主要着生在触角、下颚和下唇上,分别为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指形感受器和感觉锥;幼虫触角、下颚和下唇的感受器类型和数量在雌雄间完全相同。而雌性幼虫触角鞭节上的锥形感受器SB5和下颚须上的锥形感受器SB2的长度显著大于雄性幼虫;雄性幼虫下颚茎节上的刺形感受器Sch1和下颚须上的锥形...  相似文献   

10.
小花尺蛾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小花尺蛾Eupithecia abietaria debrunneata Staudinger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形态与分布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小花尺蛾触角鞭亚节第50~64节的各亚节感器种类无差异, 触角长度?感器长度和数量存在雌雄二型现象?触角上感器类型为10类17种, 包含B?hm氏鬃毛(Ⅰ~Ⅱ)?叉形感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Ⅲ)?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Ⅱ)?耳形感器(Ⅰ~Ⅲ)?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Ⅱ)和栓锥形感器?雄蛾触角显著短于雌蛾触角, 雄蛾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Ⅲ的长度显著长于雌蛾, 数量显著多于雌蛾, 雌蛾刺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雄蛾?在鳞翅目昆虫上首次发现耳形感器Ⅲ, 结合已有感器功能的报道, 对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 并分析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美国白蛾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成虫触角呈锯齿状,雄成虫触角呈双栉节状。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有所不同,个别感器的长度和基部直径差异显著。美国白蛾成虫触角上分布9类共16种感器,即4种毛形感器Ⅰ~Ⅳ、2种刺形感器Ⅰ~Ⅱ、1种鳞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Ⅰ~Ⅱ、2种腔锥形感器Ⅰ~Ⅱ、1种栓锥形感器、1种舌形感器、2种Bǒhm氏鬃毛Ⅰ~Ⅱ以及1种新的感器——单孔栓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成虫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数量多于雌成虫触角上的。单孔栓感器数量较少,雌、雄成虫触角上仅发现2~3个,在雌成虫第1~3鞭亚节腹面锯齿端部各分布有1个。毛形感器Ⅳ——超长毛形感器及舌形感器仅分布在雄成虫触角上。锥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Ⅰ和Bǒhm氏鬃毛Ⅰ~Ⅱ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不显著,而其余感器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显著;雄成虫触角上毛形感器Ⅰ~Ⅲ、腔锥形感器Ⅱ和刺形感器Ⅰ~Ⅱ的长度均显著大于雌成虫触角上的,雌成虫触角上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的长度显著大于雄成虫触角上的。表明美国白...  相似文献   

12.
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由72个亚节组成,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雌蛾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且雌雄之间存在差异。鳞形感器为雌蛾特有,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多于雌蛾,腔锥感器少于雌蛾。  相似文献   

13.
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Walker)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分布、数量以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椭球形,下口式;触角上着生2个毛形感受器、1个刺形感受器和3个锥形感受器;上颚分布有1对刺形感受器和2对栓锥形感受器;下颚分布有1对毛形感受器和1对刺形感受器,下颚须分布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分布有1个锥形感受器和1个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在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上的分布多而广,在寄主选择时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舞毒蛾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最发达.  相似文献   

15.
咖啡灭字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olat是咖啡树的重要害虫,其以幼虫钻蛀为害木质部的特点造成防治十分困难。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新羽化的咖啡灭字虎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前足感器类型及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虫触角呈线状,共11节,可分为3部分:柄节、梗节和鞭节(9亚节)。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共有5类,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其中刺形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亚型,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和分布均有差异。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栓锥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前足为步行足,感器共有3类,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有5个亚型,雌、雄成虫足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成、若虫的触角感器类型与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茶黄蓟马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U形感器以及腔形感器。若虫与成虫在触角长度、节数、感器类型与分布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若虫触角节数比成虫少;但在感器类型方面,U形感器仅见于成虫触角,花蕊刺形感器仅见于若虫触角。雌雄感器类型与分布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技术, 研究了粗角梯天牛Pharsalia antennata雌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触角和跗节感器种类及其差异?外部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粗角梯天牛雄性个体体长明显大于雌性; 雄虫触角总长为体长的两倍余, 雌虫触角仅稍长于体长; 雌虫第5腹节明显长于雄虫第5腹节?感器研究表明, 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有5类18种感器, 即6种锥形感器?5种毛形感器?5种刺形感器?1种Bǒhm氏鬃毛和1种钟形感器, 其中毛形感器Ⅴ型仅分布于雄虫触角, 锥形感器Ⅵ型和钟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虫触角, 毛形感器Ⅰ型在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存在差异?雌雄成虫跗节表面着生有3类8种感器:毛形感器3种?刺形感器3种和锥形感器2种, 同种感器仅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岳璐  刘星月  杨定 《植物保护》2014,40(5):62-69
广翅目鱼蛉亚科 (Chauliodinae) 成虫触角形态属间差异显著, 其表面感觉器的形态和功能缺乏系统研究。对该亚科4个属的代表种的成虫触角感觉器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与比较, 发现属模栉鱼蛉触角感器共有5种; 西华斑鱼蛉触角感器共有5种; 锯角黑鱼蛉触角感器共有4种; 全色新鱼蛉触角感受器共有5种。其中, 毛形感器Ⅱ型、锥形感器、柱形感器在各种中较为常见, 而毛形感器Ⅰ型、毛形感器Ⅳ型、毛形感器Ⅴ型、纽扣形感器及刺形感器仅分别在某一种鱼蛉中特有。研究表明, 触角感器在鱼蛉亚科不同属种间无论在类型还是数量分布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且多样化, 同种雌雄两性的触角感器在具有雌雄触角二型性的物种中也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 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头上具有单眼、触角、感觉刚毛、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吐丝器;幼虫的触角上存在栓形、锥形和毛形3种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在第2、3节上各着生有1个锥形感受器。[结论]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tr)、锥形感受器(Sb)、小锥形感受器(Sbs)和栓形感受器(Ss),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触角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为进一步探索其对化学信号的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林小蠹触角上存在5种类型的感器和少量腺孔,包括毛形感器(ST-Ⅰ、 ST-Ⅱ、 ST-Ⅲ亚型)、锯齿形感器(SZ-Ⅰ、 SZ-Ⅱ、 SZ-Ⅲ亚型)、刺形感器(Sch)、腔锥形感器(Sco)和芽形感器(BS)。毛形感器约占总感器数的61%,锯齿形感器在触角的每一节均有分布,占感器总数的24.7%,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基部和梗节,腔锥形感器只少量散生在部分毛形感器带上,数量约占4.1%,鞭节端部分布有0~3个芽形感器,且有个体差异。长林小蠹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结构和类型无明显差异,雌虫ST-Ⅰ比例稍多,雄虫ST-Ⅱ比例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