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种类及筛选防治丝核菌根腐病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以及rDNA-ITS的序列分析,对北京和河北承德地区的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丝核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北京地区的丝核菌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BNR),属于融合群AG-A;河北的丝核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于融合群AG-4。氟啶胺、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戊唑醇、咯菌腈、氟硅唑对2种丝核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_(50)值为0.063 9~2.485 7μg/mL,抑霉唑的抑制作用较差,EC_(50)值为9.966 8~11.236 8μg/mL。同一种杀菌剂对不同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噻呋酰胺、戊唑醇、氟硅唑、咯菌腈和抑霉唑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双核丝核菌。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草莓丝核菌根腐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旷玲  周如军  傅俊范  杨坡 《植物保护》2008,34(3):139-142
通过对丹东地区的多次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严重。无梗五加根腐病在4月初开始出现,5月份为发生盛期。本文对无梗五加根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采集的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此病害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引起的。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丝核菌属的分类学史;着重论述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和种下群的融合机制、致病性、以及生理生化、遗传等诸方面的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4.
旷玲  周如军  傅俊范  杨坡 《植物保护》2008,34(3):139-142
通过对丹东地区的多次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严重。无梗五加根腐病在4月初开始出现,5月份为发生盛期。本文对无梗五加根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采集的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此病害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无梗五加根腐病;病害调查;病原鉴定;Rhizoctonia solani   相似文献   

5.
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严重为害农作物的土传病原菌。它在上海地区引起蔬菜,尤其茄果类蔬菜苗期的严重死亡,一般死亡率为15%—20%,严重者达70%以上。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该菌的生物防治研究工作。并已筛选到对该菌有生物防治作用的拮抗微生物,诸如:Bacillus subtilis、Trichoderma harzianum、Laetisaria arvalis等。作者初步研究了土壤中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共分离了976株细菌分离物,发现来自甘蔗根围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9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在PDA平板的对峙培养过程中不形成抑菌圈,但4d后可使上述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溶解。扫描电镜观察发现S9菌株在待测的立枯丝核菌表面形成了溶菌斑。S9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过程是通过吸附在病原真菌的菌丝上,并随菌丝生长而生长,而后产生溶菌物质消解菌丝体。液体共培养测定也证明了S9菌株具有上述作用。本研究还发现,S9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真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鲜红毛壳菌(Chaetomium cupreum)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的生长没有影响。盆栽试验证明了S9菌株可有效地控制立枯丝核菌(R.solani)引起的番茄苗期病害。S9菌株与其它拮抗真菌混合具有促进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lus subtilis)S9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溶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共分离了976株细菌分离物,发现来自甘蔗根围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9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在PDA平板的对峙培养过程中不形成抑菌圈,但4 d后可使上述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溶解.扫描电镜观察发现S9菌株在待测的立枯丝核菌表面形成了溶菌斑.S9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过程是通过吸附在病原真菌的菌丝上,并随菌丝生长而生长,而后产生溶菌物质消解菌丝体.液体共培养测定也证明了S9菌株具有上述作用.本研究还发现,S9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真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鲜红毛壳菌(Chaetomium cupreum)和球毛壳菌(Chaetomiumglobosum)的生长没有影响.盆栽试验证明了S9菌株可有效地控制立枯丝核菌(R.solani)引起的番茄苗期病害.S9菌株与其它拮抗真菌混合具有促进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生长的条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10~35℃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25~30℃,30℃菌丝生长最快。在pH为3~12的范围内病菌菌丝均能生长,以pH 5~7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黑暗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光照可促进菌核的形成。不同碳源、氮源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均较明显,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立枯丝核菌菌丝体及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9℃和51℃。明确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可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2种重要真菌病害.真菌病毒是一类以真菌和卵菌为寄主的病毒,一些引起寄主真菌低毒力的真菌病毒具有生防潜力,可用来防治植物真菌病害.评述了从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中分别发现并完成测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棉苗根腐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与致病力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丝核菌是人们熟悉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对它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立枯丝核菌(R.solani)是一个分布广泛,并且引致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植物根腐以至地上部病害的‘种’。  相似文献   

1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新化合物氟醚菌酰胺(LH-2010A)对10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毒力,同时研究了其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无性繁殖过程、菌丝形态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对10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比结构相似的选择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具有更广的杀菌谱。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高,EC50值均小于1.00 μg/mL,对其他8种病原菌的EC50值则在1.10~4.63 μg/mL之间;而氟吡菌胺只对辣椒疫霉和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0.61和0.72 μg/mL。在100.0 μg/mL下,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抑菌作用明显,能显著抑制其菌核产生和菌丝生长量,使菌丝分支增多、变短、变粗;以不同浓度的氟醚菌酰胺处理棉花立枯丝核菌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520 min时最高处理浓度下的相对渗率为77.01%。表明氟醚菌酰胺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并能明显抑制棉花立枯丝核菌的多项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枸杞烂根病是枸杞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1993 ̄1994年在新疆枸杞主要栽培区大量采样、分离和致病性测定,查明其主要病原菌是疫霉菌和丝核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寄主范围测定,将它们分别鉴定为寄生疫霉和立枯丝核菌。  相似文献   

13.
 从高梁重病地块的病苗上,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6种真菌,其中以前三种的分离量比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的AG5是高梁苗病的病原菌,而其它5种分离菌只能造成微侵染,基本上不是致病菌,也不能促进立枯丝核菌对高梁幼苗的侵染。苗龄10-15天是从田间分离病菌的最好时期。多数表面消毒剂不适合立枯丝核菌的分离。不正常的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容易导致错误的病原学结论,接近自然发病的条件的控制是研究病原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引起呼和浩特市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疑似苜蓿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物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土壤接种法对代表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6类形态学特征不同的分离物,各随机选择1株代表菌株进行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呼和浩特市苜蓿根腐病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变红镰刀菌F. incarnatum、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和织球壳枯萎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分别分离到1、7、14、26、7和14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1.45%、10.14%、20.29%、37.68%、10.14%和20.29%。其中,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最强,接种苜蓿幼苗发病的病情指数达82.67,其次为木贼镰刀菌、变红镰刀菌、锐顶镰刀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和织球壳枯萎菌,病情指数分别为72.67、62.67、58.67、52....  相似文献   

15.
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北京地区引起草莓根腐病的丝核菌进行了鉴定。2014年从北京市昌平区温室草莓根腐病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的3个代表菌株,经形态学和细胞核荧光染色,确定均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 BNR),且与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菌株发生菌丝融合,菌株CP-Z的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丝核菌属的有性型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AG-A融合群 4个菌株的相似性达100%。菌株CP-Z接种草莓根部,引起根系变黑、腐烂,植株死亡,从接种发病的根部可重新分离到双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引起草莓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5℃~28℃。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从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陕西及甘肃等11个省市采集到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共分离出43个丝核菌分离物,分别属于双核丝核菌CAG-1、CAG-2、CAG-3、CAG-5、CAG-6,以及多核丝核菌AG-2-1和AG-5等7个不同的菌丝融合组;各组分离物的数目依次为27、2、1、3、1、2和4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我国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病原物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组(CAG-1),但立枯丝核菌(R.solani)中的第五菌丝融合组(AG-5)亦可致病。文中讨论了小麦纹枯病病原的复杂性,复合侵染,微侵染,菌丝融合组中致病力差异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前景等问题;对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天津、黑龙江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天津、黑龙江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分离鉴定出TJ和DB两个菌株,分属立枯丝核菌AG-2融合群和AG-1融合群;DB菌株为一新菌株。两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为7,最适光照为12h。DB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快于TJ菌株;但TJ菌株先于DB菌株形成菌核,且形成量多。两菌株在碳源、氮源利用和菌核致死温度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药剂对水稻立枯丝核菌的毒力及形态毒理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测定了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及混配药剂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结果表明,甲基立枯磷对水稻立枯丝核菌具有优异的抑菌效果,其EC50为0.056μg/ml,两个种衣剂对R.solani的共毒系数分别为866.72和597.85,增效倍数分别为7.67和4.98.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程度优于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三种杀菌剂和两种混配种衣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及种衣剂低浓度到高浓度处理下可引起立枯丝核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上二次分枝频繁发生,菌丝畸形缢缩、膨胀,新分枝处菌丝生长受抑、菌丝顶端呈花絮状或穗状膨大.  相似文献   

19.
新疆花芸豆根腐病病原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花芸豆根腐病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和致病性的研究,初步确定新疆花芸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是终极腐霉菌(Prthium ultimum)、尖孢镰刀菌(Eoxysporum)、木贼镰刀菌(Eeqvset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花芸豆根腐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病原侵染造成的,通常是两个或更多病原共同侵入产生的。4个病原菌中致病力最强的是终极腐霉菌,幼苗的存活率低于对照9.00个百分点,其次是立枯丝核菌。4种病原菌对温度、光照时间、酸碱度等的要求有差异,5℃低温下只有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能缓慢生长;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对光照时间较敏感,光照时间大于12 h,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对pH值均比较敏感,在pH值小于4或大于8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药剂处理种子经过室内、田间试验,多菌灵、福美双和五氯硝基苯处理的种子保苗效果好,病情指数降低明显,对种子安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商丘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草莓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由于大规模连作栽培,导致草莓病害逐年增加,根部病害尤为严重。草莓根腐病是最常见的根部病害,目前已发现的病原菌种类有20多种(张悦丽等,2015)。各地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并不相同,如北京市昌平区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尖孢镰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