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种子》2003,(6)
突破性玉米杂交种雅玉2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以来,深受广大农户喜爱,至今仍是四川和西南六省、市、自治区深丘、山区的主要推广品种。2001年雅玉2号制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现将有偿使用雅玉2号专利权的办法通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山区新品种的推广步伐,促进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针对山区新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印 《中国种业》2016,(10):13-15
阐述了鄂西北山区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总结了"十二五"以来的做法与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山区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从而推动山区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助力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施肥模式和栽插密度对四川丘区水稻产量及生长的影响,以‘蜀优217’和‘天优湘9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肥模式,裂区为栽插密度,探究不同处理对四川丘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能有效提升水稻产量,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侧深施肥模式下,‘蜀优217’适宜较高的栽插密度,而‘天优湘99’栽插密度过高,穗粒数及结实率大幅下降,成穗率及转运率降低。因此,侧深施肥技术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栽插密度。  相似文献   

5.
摘要: 在成都邛崃市、遂宁射洪县、资阳简阳市、眉山洪雅县、达州宣汉县、成都近郊、遂宁安居区等地开展粮经复合型、循环经济型、种养加气循环型、农区现代奶业、山区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等现代农业试点示范,探索四川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生态区现代农业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贵州农业历史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贵州古代农业、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历史,从历史发展规纳出值得重视的启示,包括既重视水稻也要重视旱粮生产,重视提高单产,重视发展山地草地生态畜牧业,重视发展山区木本特色产业,山区省粮食生产不是优势,但绝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7.
摘要: 依靠科技,通过技术链和产业链的耦合,大力开展主产区粮食科技丰产、丘区三市现代畜牧业、季节性干旱丘陵区现代节水农业和丘陵地区现代农业机械化等区域农业的技术集成与示范。  相似文献   

8.
唐永金  侯大斌 《种子》1997,(5):54-55
本文简要分析了四川盆周山区杂交玉米的推广现状,提出了山区杂交玉米应具备适应性强、出苗率高、灌浆快、苞叶长、品质好、耐贮藏、抗倒伏、耐瘠薄等条件。同时.介绍了我们在山区杂交玉米推广中采用的农民试种、农技人员试验、推广人员“星月示范”和平丘制种山区用的推广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中,山区人民找到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新途径—水稻旱种。它可以解决历来“天水田”“10年9早”的疑难问题。天水田(又叫雷公田、抢水田、山旱田),以大小不同的丘块,镶嵌在山坡上,根本无法  相似文献   

10.
北京沟域经济背景下山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山区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北京山区县依托山区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文化和生态农业等资源,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沟域经济在北京山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分析北京沟域经济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需求类型、需求动机、市场潜力等方面对北京山区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打开知名度等方面提出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半山丘陵区居民地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对居民地布局进行优化,为居民地规划和整理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以地处长白山系半山丘陵区的海林市为研究区,结合TM、DEM影像等相关资料,分别从海拔、坡度、坡向、交通、水源五方面对居民地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特尔斐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权重并逐一打分,并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人文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搬迁型、保留型及发展型,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坡度的增加,居民点数量、面积逐渐减少,在北方地区坡向为正北向的居民点面积最少。交通、水源与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根据优化方案确定搬迁型居民点148个,保留型居民点1632个,发展型居民点40个。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1999—2018年四川省181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法,描述了其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索了其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9—2018年间,四川省总耕地面积经历了连续减少、缓慢增加、波动变化、迅速增加和稳定变化5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全省耕地空间上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川西北高原区与成都平原区。其中,川西南山区与川西北高原区耕地面积表现为增加状态,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与盆地周边山区耕地面积表现为减少状态,重心南移现象明显。影响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农业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3个因素。其中,农业发展基础牢固是川西北高原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特征正向驱动盆地周边山区耕地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负向驱动川中丘陵区耕地的变化,而成都平原区与川西南山区耕地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负效应与农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的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结论将为四川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利用与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Using eight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with six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a set of 21 traditional and four improved Philippine upland rice cultivars (cvs)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five groups: (1) improved semi-dwarf plant type, (2) improved or 'moderately modified' (short) Indica plant type, (3) traditional tall Indica plant type, (4) traditional tall Japonica plant type and (5) traditional short Japonica plant type. The result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paration into Indica and Japonica plant types, but the cultivars could be classified more accurately using growth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illering ability, followed by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parameters. The clusters containing Indica cvs consistently showed a higher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a higher growth stage (DC classification) and narrower leaves than clusters with Japonica cvs. The parameters culm length, plant height, leaf area, leaf length and width were represented in subgroups with both long and short expression of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 Use of the existing variability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within the group of traditional upland rice cvs should be beneficial in recommendation, breeding,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pland rice cvs for the different rice ecosystems as well as for the upland rice/rice blast pathosystem.  相似文献   

15.
The mountainous area construction in city and the traffic way of walk is unified into the common organism through the reasonable way. This arcticle elaborates this unique space culture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city emphatically, and summarized six sorts of paragenesis, 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walk space design of mountainous area.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便是贫穷落后、人少地多的滇西北高寒山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仍需要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保障。笔者以滇西北高寒山区的典型县份--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定量分析该县1996-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特点,拟合得出耕地、园地以及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宁蒗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三大因素的驱动。这将有助于正确处理滇西北高寒山区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北京山区经济发展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典型沟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面临问题和有关政策需求等,将为山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和参考。本文采用走访、问卷和座谈等方式,对北京市2011年率先启动的7条重点沟域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重点沟域经济建设,在选择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村民居和促进山区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理论探索、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仍有不足,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体质增效和完善土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氧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代谢的作用机理,以籼稻、粳稻和旱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考察根际连续增氧水稻分蘖期生长和氮代谢状况。结果表明,连续增氧后,各水稻品种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国稻1号(籼稻)地上部分和根系干物质重分别降低44%和40%,巴西陆稻(旱稻)和秀水09 (粳稻)降低不显著。国稻1号和巴西陆稻的氮积累量分别降低35.8%和36.0%。各基因型水稻叶片NRA (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GSA (谷酰胺合成酶活性)下降。秀水09,叶片NRA增加较少(P>0.05)。连续增氧提高了水稻根比表面积和氧化强度;但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GSA,不利于水稻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不同基因型水稻对连续增氧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旱稻具有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广等特点,是稻作育种中的一种特殊的遗传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旱稻种质资源指导稻作育种,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49份旱稻种质(24份海南山栏稻,4份热大系列,21份其他地区旱稻)的遗传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22条多态性较强的引物,构建了49份旱稻种质的RAPD指纹图谱,这22条引物共扩增出375个条带,多态性条带为306条,其多态性为81.60%。参试的49份旱稻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46~0.952,平均为0.828。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相似系数品种结合线的不同,可将参试的旱稻种质中海南山栏稻与其他地区的种质、大部分旱稻与水旱杂交稻、中国旱稻种质与国外旱稻种质区分开来,第C类海南山栏稻与第D类其他地区种亲缘关系最近,而与第Ⅰ大类亲缘关系较远。多数的品种的RAPD聚类结果与系谱基本吻合。该研究可为稻作种质鉴定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梅再发 《耕作与栽培》2013,(5):58-58,52
为促进普安县高寒山地区小麦规范化生产,根据多年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经验,介绍了适宜高寒山地区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