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秧龄、施肥和栽培密度对机插秧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秧龄、施肥方法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机插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3.5叶期,每667m2施用尿素底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14.5kg、8.5kg、6.0kg,栽插13600窝的产量最高。建议在重庆市万州区水稻机插秧生产中,秧龄控制在3.5~5.0叶,栽插密度控制在1.1万~1.3万窝/667m2。  相似文献   

2.
2009年以来在重庆市开县浦里片区的岳溪镇和南门镇进行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和大区校正对比验证试验,研究在紫色冲积性水稻土夹沙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和最佳经济效益方案,最后考虑到每年植株从田里带走的养分和当地农民的长期生产经验,确定了适用配方方案,即施纯氮10.0~12.5kg/667m2,纯P2O54.5kg/667m2,纯K2O6kg/667m2,可使水稻保持较高的产量(550kg/667m2左右),同时也可保证作物的养分需求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开县再生稻栽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推广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启动再生稻高产创建活动、强化政策支撑"为主要措施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与栽培密度相关的水稻形态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产量与栽培密度密切相关,在直播、抛秧和机插秧等有别于传统手插秧的新型栽培模式下,高密度栽培更加便于农业的高效生产。本文简述了水稻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综述了与水稻栽培密度相关的理想株型、分蘖角度控制、分蘖数控制、直立叶、卷叶及窄叶等形态基因的研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5.
水稻抛秧栽培不同施肥技术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同的施肥技术对抛秧栽培的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稻施用蘖肥会因前期施肥比例过大,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使分蘖过多,中、后期因营养不足有效穗反而少,影响水稻产量;施好施足穗肥,能促进水稻的生殖生长,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使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提高产量。晚稻因气温高,养分释放快,在注重对穗肥施用的同时,也应适当注意蘖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强化栽培”(System of R ice Intensifica-tion,SR I)是20世纪80年代Henri de Lanlan ie提出的一种新的栽培方法,在Madagasear应用多年并获得良好增产效果[1]。自2001年袁隆平把“水稻强化栽培”引入中国,立即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创造出多种符合当地情况的水稻强化  相似文献   

7.
移栽密度和施用生物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水稻移栽密度和施用生物炭二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辽粳401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移栽密度(12.85×104、18.36×104穴/hm2)和4个生物炭施用量(0、10、20、30t/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通过连续调查两个生长季稻田土 pH、Eh、CEC、BD、DOC及N2O排放量,探究不同移栽密度和施炭量下...  相似文献   

8.
氮素及栽培密度影响水稻分蘖动态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氮水平及栽培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进而通过适宜的施肥与栽培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来调控水稻高产群体的建成,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上的氮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主处理设置N 0、90、180、270、360 kg/hm2 5个水平 (N0、N90、N180、N270、N360);副处理设置高栽培密度 32.5×104 hill/hm2 (HD) 和低密度 25.5×104 hill/hm2 (LD) 两个水平。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主处理设置N 5、40、80 mg/kg 3个水平,副处理设置每箱12、24 株两个移栽密度。连续记录水稻分蘖期定植植株分蘖数,测定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相应指标,分析氮水平、栽培密度对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向叶片茎鞘的分配特征、茎鞘碳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根系形态特征等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并计算了两者的交互作用。 【结果】 相同氮水平时,与LD相比,HD条件下水稻提早达到单位面积最大有效分蘖数,且HD条件下N180时,单位面积的有效分蘖数达到最大,约290个/m2。在分蘖中期,各处理水稻的分蘖特征已表现出显著差异,本阶段植株的生长特性将持续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分蘖能力,最终导致群体的差异。因而本文着重以水稻分蘖中期的生长特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蘖速率或分蘖数与叶、鞘相对生长速率,干物质向叶片的分配比例,鞘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不定根数目、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鞘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鞘碳浓度、根系总长、根尖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结论】 氮水平及栽培密度通过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分配比例、植株养分浓度、地上部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及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水稻的分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相同氮水平时,LD (25.5×104 hill/hm2) 的水稻个体生长优于HD (32.5×104 hill/hm2) 的;但对于群体而言,高栽培密度更利于高产水稻群体的建立,其对应需氮水平约为180 kg/hm2,低于低栽培密度条件下的需氮水平。   相似文献   

9.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针对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及水稻移植密度越来越低的状况,选择2个早稻和2个晚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水平和移植密度互作试验,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和移植密度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其互作效应不显著;氮水平、移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低氮水平处理平均氮素利用率比高氮水平增加2.1%5~.6%;高密度的氮素利用率比低密度增加10.1%4~5.7%。说明提高移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通过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来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在资源日益短缺、生产成本渐高及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密植少氮应是值得推广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移植密度在29.33~6.0万穴/hm2的基础上施N 153.11~69.4 kg/hm2、晚稻移植密度在23.13~0.0万穴/hm2的基础上施N 161.51~90.1 kg/hm2氮素是高产高效节氮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产幅度顺序为测土配方施肥1底2追>测土配方施肥1底3追>测土配方施肥1底1追>秸秆腐熟还田,分别比对照增产50.9%、49.9%、46.2%、44.0%,测土配方施肥1底2追、1底3追模式增产效果相对较好,可以在重庆市江津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不同密度栽培的小气候效应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不同密度栽培的小气候效应与产量的关系程万银赵力非程吉吉党淑春王丽娟(吉林省农业学校,吉林132100)(吉林市昌邑区政府)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条件试验在吉林省农业学校实习农场试验地进行,试验前茬为玉米,土质为沙壤土,pH值为7;基肥:农家肥...  相似文献   

12.
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构建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于 2017~ 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 3种栽培方式,即当地农民栽培方式(FP)、高产栽培方式(HY)和超高产栽培方式(SHY),其中以 FP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光合特征参数、群体生长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与FP相比,HY和 SHY的增产幅度在 2年间分别为 9.85%~ 24.78%和 12.76%~23.54%;HY和 SHY显著提高了各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及水稻高效叶面积率;HY和 SHY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 CO 2浓度;HY和 SHY在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显著高于 FP;HY和 SHY显著提高了水稻群体干物质重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可见,高产栽培方式和超高产栽培方式通过提高水稻群体物质生产能力,从而实现了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及移栽密度越来越低的现状,设置氮肥、密度互作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节氮、省工合理栽培及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密度均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互作效应显著。施氮(N82.5、N165.0、N247.5)后平均分别增产30.6%、47.8%、44.6%;密度为21万蔸/hm2时,籽粒产量最高。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密度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出现降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产成本上涨的形势下,低氮水平时应适当增加密度,提高移栽密度时则应控制氮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中,移栽密度为22.1万蔸/hm2的基础上施氮194.9 kg/hm2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氮、省工栽培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4.
15.
水稻强化栽培下不同氮肥管理对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籼型单季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为材料,研究水稻强化栽培氮肥管理对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照比较,增产达11.1%-15.2%,氮肥回收率比对照高5.3%~26.9%,农学利用率比对照高67.2%~92.2%,生理利用率比对照高6.0%~80.5%。因此,在水稻生产上应用水稻强化栽培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降低氮肥在环境中积累及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本文对水稻强化栽培下氮肥管理的高产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施肥技术对抛秧栽培的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稻施用蘖肥会因前期施肥比例过大,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使分蘖过多,中、后期因营养不足有效穗反而少,影响水稻产量;施好施足穗肥,能促进水稻的生殖生长,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使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提高产量.晚稻因气温高,养分释放快,在注重对穗肥施用的同时,也应适当注意蘖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的农田管理工作中,水稻纹枯病由于其显现出来的是一种隐性的减产情况,因此,经常被稻农所忽视。久而久之,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厉害,不但影响了水稻的产量,还影响了大米的质量。基于此,在分析此病发病症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19.
20.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