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探索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设置小麦撒播与条播两个处理,副因素为播量,设置187.5、225.0、262.5 kg·hm~(-2)和300.0 kg·hm~(-2)四个处理,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群体截获光能量提高,基部第二节间直径提高0.05 mm,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1%,根系生长量明显优于条播,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8%,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条播相差不大,最终撒播小麦较条播小麦增产5.1%;随播量增加,群体截获光能量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根系生长量均有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但单株发育趋弱,单株成穗数降低,穗粒数与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撒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2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条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播量262.5 kg·hm~(-2)最高。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控制在225.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播量对探墒沟播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土高原东部旱塬适宜的播种方式及配套播量,于2017—2018年在闻喜旱地小麦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探墒沟播和普通条播2种播种方式为主区,以75、150、225 kg/hm~2等3个播量为副区,研究旱地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及其含量、籽粒淀粉特性及加工品质对不同播种方式及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探墒沟播较普通条播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提高了除醇溶蛋白外其他籽粒蛋白组分和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的含量,提高了籽粒淀粉黏度特性和加工品质;采用探墒沟播,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高14.56%~16.49%、2.75%~22.45%和17.73%~42.62%;籽粒蛋白组分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达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且与其他播量间差异显著,以播量75 kg/hm~2最低;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以播量75 kg/hm~2最低,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淀粉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与播量225 kg/hm~2间无显著差异;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不同处理间吸水率无明显变化。总之,与普通条播相比,探墒沟播在提高旱地小麦籽粒产量的同时,通过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来增加蛋白质含量,还通过优化面粉的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提升加工品质,且以播量150 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等量灌溉条件下,不同氮(N1、N2、N3、N4小麦生长季节分别为120、180、240、360 kg/hm~2,玉米生长季节分别为180、270、360、450 kg/hm~2)、磷(P1、P2分别为90、135 kg/hm~2)、钾(K1、K2分别为75、150 kg/hm~2)配施对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不同土壤类型地区小麦、玉米产量及灌水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当地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不同氮、磷、钾配施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在小麦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3P2K1和N2P2K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8 606 kg/hm~2、9 977 kg/hm~2和10 305 kg/hm~2,分别较CK增产28.95%、52.48%和32.7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9.56 kg/m~3、11.09 kg/m~3和11.45 kg/m~3。在玉米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则分别以N4P2K2、N4P2K1和N2P2K2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10 998 kg/hm~2、8 828 kg/hm~2和11 715 kg/hm~2,分别较CK增产32.44%、55.29%和28.2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2.22 kg/m~3、9.81 kg/m~3和13.02 kg/m~3。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4P2K1和N1P2K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周年产量分别为19 515 kg/hm~2、18 576 kg/hm~2和21 080 kg/hm~2,分别较CK增产30.29%、51.92%和24.70%,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0.84 kg/m~3、10.32 kg/m~3和11.71 kg/m~3。  相似文献   

4.
保水剂对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保水剂施用条件下徐麦33的生长发育特征,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保水剂用量T1(37.5 kg/hm~2)、T2(75 kg/hm~2)、T3(112.5 kg/hm~2)处理对田间土壤含水量和徐麦33分蘖数、根冠比、单株叶面积等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处理有效地提高了田间土壤的含水量和徐麦33的分蘖数、单株叶面积、穗数、穗粒数和产量。T3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分蘖数、总穗数的效果最为显著;T2处理对单株叶面积、穗粒数、产量的效果最为显著;T1处理对小麦生育前期的根冠比和千粒质量的提高作用明显。综合结果和数据分析说明,以T2处理(75 kg/hm~2)对徐麦33的生长发育和增产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邢台地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依据,2018~2019年以高产小麦品种邢麦13号为试材,以小麦全生育期不补充灌溉(T_0)和当地传统灌溉(T_(ck))为对照,在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测墒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T_(70))、75%(T_(75))和80%(T_(80)),研究了测墒补灌处理对小麦耗水特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水较灌水处理更能够充分地利用降水和土壤贮水;传统灌溉下,降水和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占比最低。与传统灌溉相比,测墒补灌可明显降低麦田耗水总量,有效提高降水和16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其中T_(80)处理的小麦产量(7 000.0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2.96 kg/(hm~2·mm)]和灌溉效益[13.41 kg/(hm~2·mm)]均为最高。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测墒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80%,小麦产量水平与传统灌溉基本相当,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显著提高,能够兼顾高产与节水,是本研究条件下最佳的补灌方案。  相似文献   

6.
研究水稻不同灌水深度(灌水量)对水稻节水、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处理4(灌水量4965 m~3/hm~2)比处理1(CK)节水2025 m~3/hm~2;水分生产率1.62 kg/m~3,比处理1(CK)高0.36 kg/m~3;但比处理1(CK)减产792 kg/hm~2,减少8.9%;表明经过干旱胁迫处理的水稻,雨后蓄水能力差,穗粒数、结实粒、千粒重下降,导致产量下降。处理3(灌水量5690 m~3/hm~2)比处理1(CK)节水655 m~3/hm~2,水分生产率1.82 kg/m~3,比处理1(CK)高0.56 kg/m~3;产量10 353 kg/hm~2,比处理1(CK)增产1518 kg/hm~2,增长17.2%;说明水稻合理的灌水深度能提高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市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3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 kg/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 kg/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新疆麦区形成了以条播种植为主的"高密度、小株型"栽培模式。随着滴灌技术的应用,条播造成的群体分布不均匀加剧了群个体发展以及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小麦高产潜力的更好发挥。以邯郸531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主区为条播(B_1)、穴播(B_2)和撒播(B_3) 3种播种方式,副区为施氮量0 (N_0,不施氮)、138 (N_1)、207 (N_2)和276 kg/hm~2(N_3) 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株高以及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冠层叶倾角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对滴灌冬小麦群个体生长特征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其中穴播效果最好,该播种方式下小麦中后期株高增速最快,群体总茎数在生育前期增长较平稳、春季拔节期达到最高后减少幅度较小,成熟期收获穗数最多、成穗率最大,群体LAI在孕穗期最高(达7.21)且后期下降较慢,小麦冠层平均叶倾角最小,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分别较B_1和B_3处理平均增产10.66%和11.3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株高、群体总茎数、群体LAI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冠层平均叶倾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其中N_2处理效果最好,该施氮量下小麦平均株高、群体LAI、成穗数和成穗率最大,冠层平均叶倾角最小,平均产量最高。试验组合中,B_2N_2组合(穴播,施氮量207 kg/hm~2)产量最高,群体质量最优,该处理下小麦株高83.94 cm,冬前总茎数1 479.81万株/hm~2,拔节期最高总茎数1 847.18万株/hm~2,成熟期收获穗数721.35万穗/hm~2,成穗率39.05%,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的群体LAI分别为3.66、 7.99和4.32,产量达到9 144.75 kg/hm~2且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小麦群体指标调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南阳盆地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种是小麦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高质量规范化播种,筛选适宜南阳盆地的最佳播种技术模式,我们选取机械沟播、机械等行距条播(CK)、机械宽幅匀播三种主要模式进行大区对比试验,并进行生产收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沟播技术模式保墒能力一般,但小麦出苗质量高,苗情发育好,产量最高(8 475 kg/hm~2),种植效益最好(净收益5 612.85元/hm~2),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适宜于南疆枣棉间作复合系统合理的灌水量,设置4个水分梯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枣棉间作不同水分处理对枣棉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枣棉间作群体产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灌水量5 250 m~3/hm~2处理产量最高,为2 828.9 kg/hm~2,与灌水量3 750、4 500、6 000 m~3/hm~2处理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水分生产率有明显差异,依次为灌水量3 750 m~3/hm~2灌水量5 250 m~3/hm~2灌水量4 500 m~3/hm~2灌水量6 000 m~3/hm~2。因此,枣棉间作最佳灌水量为5 250 m~3/hm~2。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耕播一体化匀播和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的10个播量试验,筛选出宁春50号适宜的播种方式和播种量。结果表明:耕播一体化匀播播种量在315.0~450.0 kg/hm~2时,比传统条播播种量337.5 kg/hm~2增产9.44%以上。其中处理6单产最高,为7 126.2 kg/hm~2,较处理8(CK)增产15.1%;其次为处理4,单产为7 069.35 kg/hm~2,投入、产出比最高。说明耕播一体化匀播播种方式可以在宁夏灌区推广,适宜播种量为315.0~450.0 kg/hm~2,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对水氮减投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干旱绿洲灌区覆膜玉米多年连作、水肥管理不合理、种植模式单一造成的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研究水氮减投条件下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为农田资源节约及高效利用生产技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朱王堡以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RT)小麦为研究对象,传统耕作小麦露地条播(CT)为参照,设2个灌水水平,包括传统灌水量减量20%水平(I_1)和传统灌水水平(I_2);3个施氮水平,包括传统施氮量减量40%(N_1)、传统施氮量减量20%(N_2)、传统施氮水平(N_3),在2016—2017两年内进行田间试验,以系统分析小麦生长规律和籽粒产量形成机制。【结果】小麦各生长和产量指标在试验年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速率有显著影响,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小麦分别在拔节期、孕穗到开花期较传统耕作小麦露地条播提高8.5%、9.0%;灌水和施氮水平对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小麦生长速率均无显著性影响。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小麦平均叶面积指数比传统耕作小麦露地条播提高了13.9%;而减量灌水降低了小麦叶面积指数,I_1处理较I_2处理降低12.2%;施氮水平之间相比较,N_1处理小麦叶面积指数较N_2处理降低13.3%,N_2处理较N_3处理降低9.5%。在减量20%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小麦籽粒产量比传统耕作小麦露地条播平均增加9.1%;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条件下,灌水和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RTI_1N_2处理在两年试验中均获得最大籽粒产量,分别达到7 168 kg·hm~(-2)、7 537 kg·hm~(-2)。虽然减量灌水和减量施氮均使小麦生物产量有所降低,但收获指数在水、氮减投条件下均有提高,I_1处理较I_2处理小麦收获指数平均提高10.7%;减量20%灌水水平下,N_1处理与N_2处理小麦的收获指数分别较N_3处理提高了9.2%和7.1%。在减量20%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小麦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输入量较传统耕作小麦露地条播提高了26.2%,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4.9%;N_2处理与N_3处理小麦光合产物输入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由产量构成因素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穗粒数相对稳定时,通过合理水、氮配施保持一定水平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产物的累积及其向籽粒的输入从而增加粒重是增产的主要途径。【结论】在传统灌水减量20%(190 mm)、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 N·hm~(-2))条件下,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仍能获得高产,该试验中RTI_1N_2处理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节水、节氮、地膜减投的资源节约高效型生产模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品种是决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采用不同播种密度及施氮量的定向调控,发掘品种的绿色增产潜力。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籽粒千粒重及单株成穗数、施氮量对收获指数、播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籽粒千粒重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以密度270万株/hm~2、氮肥用量减少15%(即施204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达9 113.67 kg/hm~2,较产量最低处理密度360万株/hm~2、氮肥用量减少15%(即施204 kg/hm~2)增产8.12%。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均不影响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的产量,是实现小麦优质、高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14—2015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开展氮肥和播种方式对豫南稻茬小麦信麦9号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设置0、150、225 kg/hm~2 3个氮肥水平,撒播和条播2种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信麦9号产量、干物质积累、子粒氮含量的提高。不同的播种方式下,单产均以施氮量为225 kg/hm~2达到最高水平。随氮素供应的增加,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和子粒氮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偏生产力、氮素表观回收率等参数呈下降趋势,氮素生理效率呈上升趋势。在豫南稻茬麦区目前的生产水平下,条播处理的施氮量225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0 m3/hm~2、750 m3/hm~2、1 500 m3/hm~2、2 250 m3/hm~2、3 000 m3/hm~2的灌水量灌溉啤酒大麦,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啤酒大麦生长的影响;以覆膜处理为手段,研究了覆膜条件下啤酒大麦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能显著提高啤酒大麦产量,当灌水量在1 500 m3/hm~2以上时,产量水平较高且基本保持稳定,同时能有效提高灌水效益;地膜处理下啤酒大麦产量高于露地处理,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也较早,但会增加倒伏。  相似文献   

17.
在黑龙港平原区夏玉米产区,通过优化秸秆覆盖量与种植密度组合,可进一步提高该区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夏玉米品种京单28为试材,采用二因素三水平裂区试验设计,其中,秸秆覆盖量(M)设无覆盖(0 kg/hm~2,M_1)、中度覆盖(2 625 kg/hm~2,M_2)和重度覆盖(5 250 kg/hm~2,M_3),种植密度(P)设低密度(52500株/hm~2,P_1)、中密度(60000株/hm~2,P_2)和高密度(67500株/hm~2,P_3),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与种植密度组合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秸秆覆盖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且受2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程度更大,覆盖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提升幅度分别为4.08%和13.28%,种植密度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提升幅度分别为7.06%和17.63%。所有处理中,M_3P_3处理的产量和WUE最大,分别达到了10 814.99 kg/hm~2和27.85 kg/(mm·hm~2),该处理实现了产量与WUE的最佳组合。在黑龙港平原区,通过秸秆覆盖与适宜种植密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夏玉米节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晚熟品种徐麦856、中晚熟品种百农207、中熟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设置精量早播(9月28日播种,基本苗180万苗/hm~2)、半精量适播(10月8日播种,基本苗240万苗/hm~2)2种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晚熟品种徐麦856,精量早播的产量比半精量适播的产量高5.76%,差异呈显著水平;而对于中晚熟、中熟品种表现为半精量适播显著高于精量早播,与精量早播相比,百农207和百农矮抗58半精量适播的产量分别提高了6.24%和9.27%。在同一播种方式下,采用精量早播,徐麦856穗数、成穗率、营养物质转移率最高,较百农矮抗58品种增产达显著水平,提高了15.56%;采用半精量适播,百农207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总结实粒数最高,产量分别比百农矮抗58和徐麦856提高了12.25%、12.26%。百农矮抗58尽管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期粒质量叶面积比都较高,但植株较为矮小,总生物学产量低,限制其经济产量的提高。百农207适宜大面积推广,徐麦856精量早播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相同播量和播期下筛选新麦26的适宜播种方式。[方法]2018—2019年,在新郑市城关乡敬楼村开展强筋小麦新麦26不同播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播种方式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免耕沟播、立体匀播、宽窄行播种和等行距条播(CK),3次重复。分别调查出苗率、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时测产,计算产量。[结果]免耕沟播产量为8 141.55 kg/hm~2,立体匀播产量为7 883.85 kg/hm~2,宽窄行播种产量为8 199.15 kg/hm~2;均高于对照的产量。[结论]宽窄行播种、免耕沟播、立体匀播3种播种方式出苗均匀度好于对照,能够减少缺苗断垄数量,改善小麦群体结构,有利于新麦26产量水平的提高;免耕沟播、立体匀播集整地、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为一体,能实现节本增效,对于晚播抢墒播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