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构建成渝城市群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项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三化"协调阶段类型,从3D与2D视角借助全局趋势与平面插值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整体工业化平均指数最高,农业现代化次之,城镇化发展较迟缓;仅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的城镇化发展超前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其他城市工业化发展均快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倒"U"形分布与东高西低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南北向的二阶函数倒"U"形分布不显著,东西向呈一阶函数的陡峭递增。重庆市"三化"综合发展强度位居首位,四川省成都市次之,四川省德阳市、绵阳市、南充市再次之,以成都市为分割点的四川省中部、东部"三化"发展潜力强于西部,重庆市高值区扩散范围大于四川省成都市,低值区分布在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川西北,整体表现为东部西部的东高西低、中部南北的倒"U"形不均衡分异格局。重庆市"三化"为勉强协调阶段,成都市为濒临失调衰退,其他为中度失调衰退,耦合度的相对差异高于协调发展度,东西向呈中部东部西部、南北向呈中部南部北部特征,四川省中部、东部是高水平耦合集聚区,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为协调发展制高点,川西、川西北与川东北为耦合与协调发展的极低地带。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16地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发展效率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利用协调度模型对“三化”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安徽省工业化效率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效率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地市存在“三化”发展低效且不协调的情况。选择农业发展的视角,利用Ologit模型,对“三化”高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升级过程中以机械以及其他工业品投入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业化水平提升应该是“三化”高效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本文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来看,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进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最终顺利跻身于现代化强国行列。目前中国"三化"协调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三化"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系统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概念内涵及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三化融合”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990-2011年,江苏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江苏省“三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最主要问题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脱节,以及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文章提出江苏省要实现“三化融合”,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三化”同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采用主成分因子法选取了反映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各20个指标,通过测定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再运用VAR模型描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逐步上升,先后经历"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目前整体耦合度并不高;广东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产生正向拉动效应,较强于农业现代化的反作用,而长期内这种拉动效应渐渐被强化趋于平稳.因此,为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应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正向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各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寻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并分析其发展阶段和类型。结果表明:2015—2019年长三角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平稳波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超前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处于拮抗耦合阶段,内部不平衡性和差异化较大,多数城市属于高强度、中高强度拮抗耦合;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上海市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明显优于其他城市,达到勉强协调,多数城市处于轻度、中度失调阶段。  相似文献   

9.
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关系的角度梳理世界7个典型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基于DSR理论模型分析这些国家"三化"发展的驱动力、状态和效应,进而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演进机制,利用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提供的171个国家196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城镇化率越高;"工"、"农"、"城"相互影响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基于研究,提出了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人类发展需求、生态环境、技术进步,阐述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拓展的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论述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关系:即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形态特征、农业食物保障、社会保障与生态保护、农业休闲旅游。指出多功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功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市场与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食物、休闲与城镇人口;工业化、城镇化是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基础。提出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必须统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关系为基础,依据相关统计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两者间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耦合度从低水平耦合阶段逐渐过度到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从严重衰退失调发展演变为初级协调发展.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低水平一直是制约两者耦合协调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注重社会保障服务质量的均等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作用,不能偏重于一方的发展或是交替的阶段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时空两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四川省东北经济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三化"协调水平十年来在波动中有所提升。从空间差异性来看,南充、达州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广安市"三化"子系统水平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制约因素。但是,整体水平仍然低下。广元、巴中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制约了"三化"的协调发展,反过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明显不足。据此,提出促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合理引导、规划产业集群等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和农业大省,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必须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三化”协调发展是指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河南省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组建新型城镇体系、打造产业集聚区、加大先行先试和对外开放步伐、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自主创新和以人为本,保障“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通过构建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计算其2000—2017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时空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2000—2017年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且呈现"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的变动态势。其中,2000—2011年除2006年外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效应逐年上升;而2012—2017年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效应也逐年上升;此外,2017年粤东西北大多城市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均处于失调阶段,仅湛江、揭阳、汕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且除潮州、揭阳、湛江、云浮外的其他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协同推进农业供给质量和生态治理,加快工业化转型升级,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促进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构建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的客观赋权法测算各项指标层的权重与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结合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各城市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略滞后于农业现代化,不同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多数地级市与哈尔滨市差距悬殊,导致黑龙江省处于不均衡态势。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东北部,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城市密集区,其优势潜力明显强于东部煤电化基地等范围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处于高级别拮抗耦合,耦合高值区分布在除哈尔滨市与大庆市"双高"范围区域外,还分布在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等"双低"区域,出现"虚假"高值耦合现象。黑龙江省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格局呈一定相似性,高值区同样分布于西南松嫩平原区域,而三江平原地域的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黑龙江垦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的现状及问题,为垦区发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指出黑龙江省垦区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着工业化投入不足、城镇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等问题。基于这类问题提出推动垦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走集群化差异化的城镇发展路线,建立生态型城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有垦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发展垦区特色产业,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提升垦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指出河南"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着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以及诸多制度性障碍等问题。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基于此,提出了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措施选择: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发展加快方式转变;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三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6-2010年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中部四省的"三化"协调发展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10年都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江西、湖南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驱动力量,而农业现代化是制约因素;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湖北"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而城市化是制约因素;工业化率是影响江西"三化"协调的主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是影响湖南和湖北"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最后,提出了促进中部四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分法、ESDA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2005、2010和2014年18个省辖市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河南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信息化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化,地区之间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小,逐渐实现四化融合发展;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高-高区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内部,低-低区分布在豫东南地区;社会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小,经济城镇化、教育科技水平、农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关联度较高,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大于0.90,其余因子影响水平都居于0.80~0.90之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模型、城乡一体化指数的指标体系,分别测算江苏省1995—2014年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城乡一体化水平,分析二者的变化特征,并运用VAR模型分析二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在研究期内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4个变化阶段,其城乡一体化水平呈现波动增长趋势,阶段性特征显著;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性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和双向作用机制的长期稳定关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能解释城乡一体化水平29.57%左右的方差,而城乡一体化的波动主要源于自身,自身波动贡献率均在70%以上。即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波动变化的原因多样。因此,未来江苏省宏观政策应着眼于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的集约化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