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寿县地处陕西省中西部,近年来小麦叶锈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造成小麦减产。通过对小麦叶锈病的系统调查,初步摸清了小麦叶锈病加重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3.
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用20%烯肟.戊唑悬浮剂(有效成分,下同)60,40,20 g/hm2、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80 g/hm2、25%阿米西达干悬浮剂150 g/h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 g/hm2和5%SYP-1620乳油40 g/hm2进行叶面喷雾,药后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1%,73.4%,60.9%,74.2%和72.4%,64.8%,55.2%和51.7%。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烯肟.戊唑悬浮剂和戊唑醇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沤肥浸渍液对小麦叶锈病的抑制作用InhibitoryEffectsofCompostExtractsonPucciniareconditavar.tritici¥//沤肥浸渍液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刚刚被人们发现,H.C.Weltzien(1989)在...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在三种锈病中,其为害程度虽略次于条、秆锈病,但发生分布甚为普遍,我省各地历年来经常发生,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年份,造成显著的减产,尤其是我省大多数小麦品种对叶锈病缺乏抗性,一旦条件适宜便会发病,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近年来该病又有加重危害的趋势.为了加速选育推广抗病良种,给育种和生产部门提供科学依据,1975-1980年,我们和有关单位协作,对来自省内外有关单位的几百个小麦品种和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要点以及防治效果,在小麦拔节期间应用5种杀菌剂进行一次喷雾,并在小麦抽穗期再次喷雾一次。五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其中以5%烯唑醇微乳剂1500倍液最高;而增产率则以20%丙环唑微乳剂600倍液最高,5%烯唑醇微乳剂2000倍液的效益(产出/投入)最高。5%烯唑醇微乳剂2000倍液用于小麦叶锈病治疗的预防效果显著,兼顾了高防效、高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居各种作物之首,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目前世界种植小麦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英国、德国和法国。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ocone Erik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破坏性强,循环式侵染,专性寄生等特点。小麦叶锈病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生产上常用的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2019—202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施药,药后29 d,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最高,达83.86%,其次是40%丙硫·戊唑醇,防效为79.27%;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比对照增产14.09%.该地区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佳配方为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不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可利用寄主诱导基因沉默(HIGS)技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靶基因,利用RNA干涉(RNAi)技术探讨了编码龙胆酸1,2-双加氧酶(Gentisate 1,2-dioxygenase,GDO)的gdo基因沉默对小麦全蚀病菌KX-7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gdo基因沉默明显抑制全蚀病菌的生长速率,参试30个转化子在PDA平板上的相对生长速率只有野生型对照的20.00%~87.00%。gdo基因沉默转化子使小麦致病力下降,但转化子之间有明显差异。侵染小麦28 d后,L-4转化子的小麦病情指数为39.29,明显低于野生型对照病情指数(75.93)。离体培养结果表明,菌丝相对生长速率和致病能力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4个转化子菌丝在PDA平板上的相对生长速率为S-6(59.00%)=L-2(59.00%)L-4(42.00%)M-5(30.00%),受其侵染小麦的病情指数为S-6(84.00)M-5(77.08)L-2(62.07)L-4(39.29)。初步证实gdo基因可以作为HIGS技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候选靶基因。  相似文献   

10.
分析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在不同杀菌剂作用下的表现,从而确定最佳的杀菌剂,提高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以河南省漯河市的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方面,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治效果最佳,可达89.91%;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防治效果可达88.47%。在小麦叶锈病防治方面,430 g/L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最佳,可达89.32%;其次是30%丙硫菌唑SC,防治效果达到了86.57%。当小麦赤霉病较严重时,可选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48%氰烯·戊唑醇SC;当小麦赤霉病相对较轻时,可选用40%叶菌·戊唑醇SC和30%丙硫菌唑SC;发生小麦叶锈病时,可选用430 g/L戊唑醇SC和30%丙硫菌唑SC,均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每平方厘米叶面积夏孢子堆数量,潜育期长短,每个夏孢子堆的夏孢子数目和感染型(夏孢子堆或病斑的大小),在太平洋西北部九个小麦栽培品种幼苗和成株上鉴定了对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的两个当地培养物的七个抗病类型。有两个栽培品种对这两个培养物是完全感染的。一个栽培品种对叶锈菌中的一个培养物有过敏的抗病性。其余六个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田间慢锈性,通过上述因素的测量,其中两个品种仅仅在成株期表现抗病性,四个品种在成株期和苗期都表现抗病性。这四个品种还显示了培养物×品种对于上述抗病性因素的互相影响,这一点说明它们的慢锈性是培养物一专化的。当品种具有较少的夏孢子堆,较长的潜育期和每个夏孢子堆具有较少的夏孢子时,它们还具有范围从高到低的感染类型(大到小的夏孢子堆和病斑)。感染型的范围和抗病性其它因素之间的结合可能对选育慢锈性品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重要粮食产物,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该文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小麦叶锈病的症状与发生特点,分析了该病害的发生原因,提出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等措施,可为当地小麦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ocone Erik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破坏性强,循环式侵染,专性寄生等特点。小麦叶锈病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本文主要介绍小麦叶锈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为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的田间抗性,特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麦18、扬麦19、镇麦5号、扬麦158、镇麦8号、扬麦13、扬麦12等品种的小麦纹枯病发病较轻,对小麦纹枯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2、扬麦158、镇麦5号、扬麦19等品种的小麦叶锈病发病较轻,对小麦叶锈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建议在小麦纹枯病、叶锈病重发区,推广种植扬麦19、镇麦8号、镇麦5号、扬麦12等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杨树是山东省平原地区的重要造林绿化树种,杨叶锈病是发生在杨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杨树的成片用材林、高栽植密度的苗圃地,病害发生极为严重。由于叶锈病的危害,感病品种的杨树人工林损失可达65%。生产中,在8~9月,很多杨树栽植地块发病表现严重,不少杨树叶片枯焦,脱落,影响和损失严重。症状及病原杨叶锈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病原为杨栅锈菌。病原菌能够侵染杨树幼苗和幼树的叶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研究了在自然紫外光强基础上人工增加紫外线UV -B强度照射对小麦开花及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 ,UV -B增加能显著降低小麦的每穗粒数 ;显著影响小麦的开花过程 ,表现为开花推迟 ,每日开花数大幅度下降 ,可孕小花数下降。而可孕小花数下降并非发育小花退化百分率下降所致 ,而是发育小花数下降造成。UV -B增加对小麦的结实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86-1988年在田间小区经人工接种,观察比较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单独及混合发生时的流行过程。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在病害混生初期、病情较轻时,病害间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相互抑制现象。将不同病害的病情指数经重叠侵染公式转换后进一步分析证明,病害间在高病指下表现的抑制作用除病害间的重叠侵染外,还有拮抗作用存在。该文还对研究多种病虫害相互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小麦叶锈病的生物防治菌株,本试验利用从植物中分离的5株内生细菌(CN015r,CN017r,CN078,CN180,SH),JM218和WCS417r 2个根际细菌,WCS358的2种转基因菌株(WCS358::phl,WCS358::phz)以及龟裂链霉菌(CN124)和金色链霉菌(CN182)11个菌株作为...  相似文献   

20.
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全蚀菌的处理,在小麦出苗后3天,全蚀菌即可侵入根部,引发病症。全蚀菌对扬麦158和冀麦5418的侵入高是峰是一致的,均在小科出苗后5--10天,但两者在病害扩展速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全蚀菌的侵入部位大多集中在根我,少数从根茎侵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