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瓦氏黄颡鱼,俗称江黄颡、黄腊丁,广泛分布于长江干、支流.黄颡鱼属鱼类在我省共有4种,其中瓦氏黄颡鱼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是优良的淡水养殖新对象. 相似文献
3.
《江苏农业科学》2016,(10)
在应用精子保存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湿法人工授精技术开展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及黄颡鱼自交的繁苗生产试验。结果显示:当雌雄配组比例分别为300∶1、600∶1时,杂交组与自交组的受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亲本配合力较好、授精效率高;杂交繁殖的受精率随着雌雄配组比例的升高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于规模化杂交繁苗生产的雌雄配组比例为(300~600)∶1。总结繁殖技术经验,开展规模杂交繁苗,采用161.6 kg黄颡鱼雌鱼及4尾瓦氏黄颡鱼雄鱼可成功杂交繁苗207.9万尾,平均受精率为79.8%,平均出苗率为82.5%;单尾瓦氏黄颡鱼雄鱼配组黄颡鱼雌鱼量达40.4 kg,繁苗量达51.9万尾,实现了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规模化杂交繁殖生产。 相似文献
4.
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瓦氏黄颡鱼成熟卵直径约1.67mm,可用激素催产。受精卵圆形、橙黄色,遇水膨胀,直径为2.04mm。水温在20-24.5℃时,胚胎孵化需49h15min。本文还比较讨论了该鱼胚胎和其它鲶类胚胎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步人工繁殖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进行了生长特性和养殖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92日龄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8和14 g,差异显著(P<0.05);饲养期间,瓦氏黄颡鱼和黄颓鱼的总成活率分别为92.82%和74.97%,差异显著(P<0.05).因此,瓦氏黄颓鱼养殖性能优于黄颡鱼.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耗氧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流水密闭装置测定了五组不同规格的黄颡鱼和一组瓦氏黄颡的耗氧率,找出了黄颡鱼的耗氧率和体重的关系式,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进行了比较,并绘制了两种黄颡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图。试验表明: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同种规格的黄颡鱼,随着体重的增加两种黄颡鱼耗氧率都显著下降。两种黄颡鱼的耗氧率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晚上23时前后。通过测定计算出黄颡鱼的耗氧率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Y=0.7279X-1.1826,R2=0.9872。 相似文献
7.
刘洋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2):21-21
瓦氏黄颡鱼(嘎呀子)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鲑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养殖池塘以每口3~5亩、水深1.5~2.0米为宜,换水条件良好,并配套增氧机。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评价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新兴养殖品种"黄优1号"(Pelteobagrus vachelli♀×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肉营养价值,测定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并与其父本瓦氏黄颡鱼和母本黄颡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和"黄优1号"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在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及总鲜味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均以"黄优1号"肌肉中含量最高。"黄优1号"肌肉中富含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高达22.85%,与其母本黄颡鱼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接近,略低于其父本瓦氏黄颡鱼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黄优1号"具有较为显著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的双重优势。 相似文献
9.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391-396
用常规方法对瓦氏黄颡鱼Pelteoebagrus vachelli(体长19.021.0 cm、体重120.021.0 cm、体重120.0125.0 g)全鱼和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75.71%±2.39%)和粗蛋白(15.87%±0.57%)的含量高于全鱼(72.68%±1.86%、12.52%±1.80%),而粗脂肪(7.55%±0.63%)、粗灰分(1.11%±1.11%)、Ca(0.20%±0.02%)、P(0.87%±0.01%)、能量密度(6.74)和E/P值(42.47)均低于全鱼(11.04%±0.60%、3.17%±0.32%、3.12%±0.10%、2.19%±0.06%、7.32和58.47);该鱼肌肉水解物中共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人体半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肌肉中主要含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3种,不饱和脂肪酸有6种。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常规方法对瓦氏黄颡鱼Pelteoebagrus vachelli(体长19.0—21.0cm、体重120.0~125.0g)全鱼和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75.71%±2.39%)和粗蛋白(15.87%±0.57%)的含量高于全鱼(72.68%±1.86%、12.52%±1.80%),而粗脂肪(7.55%±0.63%)、粗灰分(1.11%±1.11%)、Ca(0.20%±0.02%)、P(0.87%±0.01%)、能量密度(6.74)和E/P值(42.47)均低于全鱼(11.04%±0.60%、3.17%±0.32%、3.12%±0.10%、2.19%±0.06%、7.32和58.47);该鱼肌肉水解物中共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人体半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肌肉中主要含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3种,不饱和脂肪酸有6种。 相似文献
11.
瓦氏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疾病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杂,饵料来源广,对鱼鲺、小瓜虫病、肠炎病、水霉病等常见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作为生态渔业推广品种,发展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嘉陵江野生瓦氏黄颡鱼进行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5月中旬水温达到24℃左右时为开展人工繁殖的最佳时间;催产药物种类和剂量以HCG(400IU)+LHRH-A2(3μg)+DOM(0.25mg)/尾效果最好;使用编织袋做成的鱼巢孵化率最高;用蛋黄、浮游动物和水蚯蚓作为饵料培养仔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湖州(HZ)、澄湖(CH)、太湖(TH)和四川(SC)4个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筛选12对引物,获得7对有效引物,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约为3.14个.统计结果显示:(1)4个黄颡鱼群体的多态性指标处于中等水平,HZ、CH、TH和SC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25、0.369、0.433、0.406.(2)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各基因座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4,基因流(Nm)的均值为7.847;(3)4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HZ和TH两个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0.985),CH和SC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930). 相似文献
16.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流水水族箱中(水温22.5~28.5℃)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育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该鱼的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和稚鱼3个时期,分别历时4、6和22 d;仔鱼期其头部和体高的发育较体长快;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发育完全历时10 d;仔稚鱼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仔鱼期生长速度较快,稚鱼期趋缓。用不同生长方程对瓦氏黄颡鱼仔稚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进行拟合,以抛物线方程拟合效果为最佳,即WL=0.7572L2-6.8860L 5.1877。 相似文献
17.
18.
洞庭湖瓦氏黄颡鱼的形态与生长及繁殖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瓦氏黄颡鱼是一种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小型经济鱼类,现已成为广大养殖者乐于接受的重要新兴养殖对象。为探明其基础生物学特性,给养殖生产提供技术指导,采用基础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洞庭湖瓦黄颡鱼的外部形态、年龄和生长、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瓦氏黄颡鱼鳍的特征为D.2,6-7;A.20-26;P.1,7-9.其体长(L,cm)和体重(W,g)关系方程为W=0.041L^2.92。生长方程为:Lt=22.76[1-e^-0.327(t 1.194)],Wt=378.3[1-e^-0.327(t 1.194)]^3,该鱼的绝对繁殖力为576-8346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61.6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关系符合F=5.111L^2.617。 相似文献
19.
20.
瓦氏黄颡鱼胃、前肠及肝胰脏的主要消化酶活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瓦氏黄颡鱼胃、前肠及肝胰脏的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胃、前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2.30、8.50和8.9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8.0、7.6和7.9,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7.2、7.9和7.6.同时研究了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反应温度对3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胃、前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 ℃、50 ℃和65 ℃,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5 ℃、50 ℃和35 ℃,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30 ℃、30 ℃和35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最适反应温度与最适pH条件下,瓦氏黄颡鱼蛋白酶与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均呈现:前肠>肝胰脏>胃;脂肪酶的活力强弱为:前肠>胃>肝胰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