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磷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分布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磷肥的增产潜力,实现冀中南施肥减量增效,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的方法,研究了以固体磷肥全部底施为对照,不同施磷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分布和冬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习惯施磷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喷施液磷肥可使20~6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提高明显;(2)减少基施固体磷肥,改为春季水肥一体化喷施液态磷肥,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冬小麦产量;(3)磷肥施用宜底施固体(P2O5) 90 kg/hm2的基础上,春季喷施液态(P2O5) 30 kg/hm2小麦产量效果为佳。底施固体磷肥,并在春季分2次平均水肥一体化追施液体磷肥,可实现磷肥施用“下移增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微区试验,研究玉米秸秆4种还田方式对土体联合态腐殖质的含量及组成影响。采用熊毅—傅积平改进法对土壤进行不同结合态的腐殖质提取,再分别测定有机碳含量、胡敏酸含量及富里酸含量。结果表明,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松结态和联结态腐殖质影响显著。总有机碳、松结态、联结态的碳含量和HA、FA的含量以秸秆混合覆盖还田处理最高,玉米秸秆深还田处理总有机碳、FA的含量与松联结合态的HA含量最低,差异显著;稳结态、紧结态的腐殖质碳和HA含量为粉碎混合覆盖处理最高,差异不显著。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各腐殖质形态含量各异。秸秆一年内还田以粉碎秸秆与土混合覆盖还田方式整体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肥料施用后稻田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差异,揭示不同肥料施用对稻田土壤氮形态的影响。【方法】运用氮素分级浸提分离法分析有机肥(鸡粪、猪粪、牛粪)和化肥施用后稻田土壤氮形态差异。【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化肥、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OM)含量;施用有机肥可提高酸性土壤的pH,显著提高土壤总氮(TN)含量。施肥后土壤总氮含量为牛粪(1.90 g/kg)>鸡粪(1.27 g/kg)>猪粪(1.25 g/kg)>化肥(1.06 g/kg)>CK(0.93 g/kg),土壤可转化态氮(TF-N)含量为鸡粪(171.67 mg/kg)>化肥(117.12 mg/kg)>猪粪(98.20 mg/kg)>牛粪(95.30 mg/kg)。除鸡粪外,施用猪粪、牛粪和化肥土壤的铁锰氧化态氮(IMOF-N)、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占TF-N比例较高,分别为35.71%~40.23%和33.11%~44.10%。【结论】不同肥料的施用对土壤氮形态相互转化产生较大影响,施肥均可提高土壤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施用鸡粪可显著提... 相似文献
4.
盆栽条件下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氮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氮形态分布的影响,将破碎秸秆、腐熟秸秆和秸秆炭添加到模拟施肥的土壤中,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氮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相比,秸秆炭处理能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和全氮的含量,且整体上随秸秆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2.0%秸秆炭处理增加得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取室内培养的方式,向不同层次土壤加入4%和8%的秸秆,在通气和不通气两种状态下测定土壤呼吸作用.[结果]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土壤CO2释放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的趋势相近.在烧杯培养中,A、B两层的土壤CO2释放量一直处于降低的趋势,但是C层土壤有所不同,在1~4d的时间内呈上升趋势,第5天开始下降.而在土柱培养中,第4~35天CO2释放量下降的幅度最大.[结论]在同样质地的土壤,CO2释放量受通气状态的影响,即受到土壤所处深度的影响,同时受加入有机物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在铅污染土壤中加入蜂窝煤灰渣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及其与铅有效性的关系。设置加铅(500 mg/kg)和不加铅土壤,并施用水溶性磷肥[n(P)∶n(Pb)=4]及灰渣(20 g/kg),种植黑麦草,植物收获后测定土壤Olsen-P、Ca2-P和Ca8-P含量。结果表明,加入灰渣可增加土壤Olsen-P和Ca8-P含量;未施用磷肥条件下,加入灰渣可增加土壤Ca2-P含量,施用磷肥后再加入灰渣,Ca2-P含量显著降低(P0.05);Ca2-P、Ca2-P+Ca8-P和Olsen-P含量均与土壤DTPA-Pb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以Ca2-P与DTPA-Pb的相关性最强(P0.01)。可见,铅污染土壤中施用蜂窝煤灰渣可增加土壤磷有效性,稳定Ca2-P水平,降低土壤铅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磷肥在土壤中易被固定是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为研究施肥次数对磷肥有效性的影响,依托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长期施肥试验基地,采集3个不同有效磷(Olsen-P)水平(19.4、24.2、49.7 mg·kg-1)的褐土,将等量的磷肥(磷酸二氢钾)1次与分3次分别添加到不同Olsen-P水平的土壤中,恒温培养90 d,间隔取样11次测定土壤Olsen-P含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磷形态,分析施肥次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固磷率和磷形态的影响,解析不同施肥次数下磷肥有效性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施肥90 d后,磷肥分3次施用的土壤Olsen-P含量比1次施用显著增加,在3个Olsen-P水平增加率依次为21.0%、13.5%和9.4%;而磷肥固定率则显著降低,在3个Olsen-P水平降低率依次为8.0%、6.8%和10.5%。米氏方程能更好地拟合土壤对磷的固定过程,磷肥1次施用的最大固磷率大于分3次施用,但达到最大固磷率50%的时间短于分3次施用。磷肥1次施用下,磷的固定率随Olsen-P水平增加而降低;分3次施用下,在高Olsen-P水平(49.7 mg·kg-1)的土壤上,磷的固定率比低Olsen... 相似文献
8.
《江西农业学报》2022,(9)
为了明确豫南烟区适宜的氮素形态和施用空间分布对烤烟的影响。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以氮形态为主区,施氮深度为副区。研究了豫南烟区不同氮形态和施用空间分布对烤烟的农艺性状、烟株干物质积累及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50%铵态氮+50%硝态氮和施氮深度25 cm组合的烤烟产量、产值和上等烟的比例均最佳。同一氮形态下,施氮深度25 cm组合的烟叶干物质量高于施氮深度15 cm。在相同的50%铵态氮+50%硝态氮形态下,施氮深度15 cm的硝态氮含量(土层15~20 cm)显著高于施氮深度25 cm,增幅25.3%。同一施氮深度下,土层15~20 cm的铵态氮含量依次为50%铵态氮+50%硝态氮>100%铵态氮>100%硝态氮。综合分析,以50%铵态氮+50%硝态氮和施氮深度25 cm组合的效果最佳,建议在豫南烟区推广施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豫南烟区适宜的氮素形态和施用空间分布对烤烟的影响。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以氮形态为主区,施氮深度为副区。研究了豫南烟区不同氮形态和施用空间分布对烤烟的农艺性状、烟株干物质积累及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50%铵态氮+50%硝态氮和施氮深度25 cm组合的烤烟产量、产值和上等烟的比例均最佳。同一氮形态下,施氮深度25 cm组合的烟叶干物质量高于施氮深度15 cm。在相同的50%铵态氮+50%硝态氮形态下,施氮深度15 cm的硝态氮含量(土层15~20 cm)显著高于施氮深度25 cm,增幅25.3%。同一施氮深度下,土层15~20 cm的铵态氮含量依次为50%铵态氮+50%硝态氮>100%铵态氮>100%硝态氮。综合分析,以50%铵态氮+50%硝态氮和施氮深度25 cm组合的效果最佳,建议在豫南烟区推广施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有机磷分级体系,对陇中黄土高原0~5 cm、5~10 cm、10~30 cm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磷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有机磷的组成以中度活性有机磷占绝对优势,约占总有机磷含量的72.2%;其次为高稳性有机磷,占15.0%;中稳性有机磷占11.0%;最少的为活性有机磷,占总有机磷含量的1.8%.同一层次不同处理中,各形态有机磷均以免耕秸秆覆盖(NTS)含量最高,依次为: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不覆盖(T).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磷和各组分有机磷含量变化规律为:表层总有机磷及表层各组分有机磷含量较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总有机磷和各组分有机磷含量逐渐下降.同一层次不同处理的总有机磷含量均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最高,而传统耕作(T)在各个层次中总有机磷含量均最低.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 6 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测定无机磷形态在 0~20cm(表层)和 20~40 cm(下层)土层的分布.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施肥,6 年试验后无机磷形态分布特点为 Ca2-P,O-P(闭蓄态磷)含量表层高于 20~40 cm 土层;F3-P 相反,是下层高于表层.长期施磷表层和 20~40 cm 土层各形态无机磷以及土壤全磷均有增加,Ca2-P,Ca8-P,Al-P,O-P,Ca10-P 和土壤全磷均是表层增加明显,对 20~40 cm 土层影响小的特点;Fe-P 相反,是 20~40 cm 土层增加较 0~20 cm 显著,表明长期水旱轮作下,磷向下层移动. 相似文献
13.
定位施磷对土壤无机磷形态土层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 6 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测定无机磷形态在 0~20cm(表层)和 20~40 cm(下层)土层的分布。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施肥,6 年试验后无机磷形态分布特点为 Ca2-P,O-P(闭蓄态磷)含量表层高于 20~40 cm 土层;F3-P 相反,是下层高于表层。长期施磷表层和 20~40 cm 土层各形态无机磷以及土壤全磷均有增加,Ca2-P,Ca8-P,Al-P,O-P,Ca10-P 和土壤全磷均是表层增加明显,对 20~40 cm 土层影响小的特点;Fe-P 相反,是 20~40 cm 土层增加较 0~20 cm 显著,表明长期水旱轮作下,磷向下层移动。 相似文献
14.
设施土壤在夏季进行淹水时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可以增强灭杀病害并改良土壤的效果,为研究该措施对淹水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和流失风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模拟淹水试验动态取样5次(第3、7、15、31、63天),探究了施用氰氨化钙(0.5 g·kg-1)或秸秆(10 g·kg-1)以及两者同时施用下淹水设施土壤的磷素释放量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对照处理(不添加外源物质)与氰氨化钙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第15天达到峰值。在第3、7、15天,与对照处理相比,氰氨化钙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分别显著降低了38.7%、33.4%和19.0%。与对照和氰氨化钙处理不同,在第3、7、15天,氰氨化钙+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相比于对照分别显著降低了16.6%、91.5%和99.1%。培养期间,氰氨化钙处理土壤溶液的Ca2+浓度显著增加,有助于促进磷酸钙沉淀的生成,进而降低了土壤活性磷的浓度。氰氨化钙+秸秆处理尽管增加了土壤溶液的Fe2+浓度,但并未提升土壤溶液磷浓度,反而提高了土壤NaOH-P比例和土壤溶液Ca2+、Mg2+浓度,支持秸秆厌氧分解产生了酸化作用,促进了土壤游离磷酸盐与铁铝氧化物的结合。综上所述,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在改良土壤和灭杀病害的同时,可以有助于降低淹水土壤的磷素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东北黑土肥力下降和秸秆未能合理利用问题,研究了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置未施用秸秆(ck)、秸秆浅施(CS2)、秸秆深还(CS3)、秸秆与土壤混合浅施(CS4)、秸秆与土壤混合深还(CS5)5种处理.使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水溶性物质(WSS)、富里酸(Fulvic acid... 相似文献
17.
施磷量对棉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农业学报》2019,(12)
【目的】土壤磷形态的组成和强度对提高作物磷的生物有效性和磷肥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磷肥用量对棉田土壤无机磷形态和数量的影响,为集约化棉花生产体系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技术基础。【方法】本文以新陆早57号、新陆早50号和新陆早13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供磷水平[0 kg/hm~2(P0)、75 kg/hm~2(P75)、150 kg/hm~2(P150)、400 kg/hm~(2 )(P400)],在棉花磷素营养关键的苗期和花铃期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无机磷含量。【结果】与对照(P0)相比,低量施磷(P75)下,苗期根层(0~20 cm土层)土壤Ca_2-P、Ca_8-P、Ca_(10)-P、Fe-P、Al-P分别平均增加了68.5%、42.0%、-17.6%、38.8%、60.5%,花铃期根层(0~20 cm土层)土壤Ca_2-P、Ca_8-P、Ca_(10)-P、Fe-P、Al-P分别平均增加了52.8%、18.8%、-17.7%、38.3%、44.7%;适量施磷(P150)下,苗期分别平均增加了148.9%、88.1%、-31.5%、65.6%、46.7%,花铃期分别平均增加了113.7%、54.5%、29.4%、77.6%、27.7%;过量施磷(P400)下,苗期分别平均增加了58.6%、53.4%、44.4%、105.8%、32.8%,花铃期分别平均增加了52.3%、19.3%、40.8%、143.8%、13.7%。不同棉花品种的比较显示,不同供磷条件下,苗期土壤Ca_8-P、Ca_(10)-P、Fe-P以XLZ50较高,Ca_2-P、Al-P以XLZ57较高;花铃期土壤Ca_8-P、Ca_(10)-P以XLZ50较高, Ca_2-P、Fe-P、Al-P以XLZ57较高。【结论】不同施磷水平和不同基因型棉花对土壤无机磷的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50 kg P_2O_5/hm~2处理下棉田苗期和花铃期各土层Ca_2-P最高,XLZ57基因型棉花苗期和花铃期各土层Ca_2-P在施磷75~150 kg P_2O_5/hm~2处理下显著高于XLZ50和XLZ13。因此,合理施用磷肥(150 kg P_2O_5/hm~2)和合理种植棉花品种(XLZ57)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源,从而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氮素盈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土壤中不同状态的氮素盈亏有明显差异。连年不施肥,松结态复合体中的氮大量消耗,土壤潜在供氮能力降低;仅施化肥,游离态氮盈余,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氮亏缺;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氮素盈余多呈松结态积累,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增强。稻草或稻草加土粪与化肥配合,比土粪与化肥配合的效果更好。土壤全氮及不同结合态氮盈亏与有机碳总量和重组碳及其中松结态部分的盈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施肥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与积累来协调土壤氮素储备和供出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Zn肥种类和施用方式对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有效Zn(DTPA-Zn)和不同形态Zn含量的影响,为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合理土施锌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用Zn肥为对照,研究水溶态锌肥ZnSO4、螯合态锌肥ZnEDTA条施和均施后,小麦不同生育期株间土壤有效锌和不同形态Zn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对不同形态Zn含量与有效锌(DTPA-Zn)含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施用2种锌肥总体上均增加了株间土壤中DTPA-Zn及各形态Zn含量,施用Zn肥后,土壤各形态Zn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松结有机态Zn碳酸盐结合态Zn紧结有机态Zn氧化锰结合态Zn交换态Zn。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条施ZnSO4和ZnEDTA处理土壤DTPA-Zn均显著高于均施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均施ZnSO4的条件下,土壤交换态Zn与DTPA-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施ZnEDTA的条件下,土壤氧化锰结合态Zn与DTPA-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ZnEDTA施入土壤后,与不施锌肥相比,在小麦整个生育时期交换态Zn含量明显增大,而紧结有机态Zn含量则相对减少。条施锌肥处理提高了土壤DTPA-Zn及各形态Zn含量(紧结有机态Zn除外),而且效果明显优于均施锌肥处理。【结论】在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中,将螯合态锌肥条施能明显增加土壤中潜在有效的锌组分,而且螯合态锌肥施入土壤后较高的DTPA-Zn含量可以维持至小麦收获后,保证了土壤有较长时间的供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该地区土壤供磷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山东禹城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小麦秸秆单季还田(W)、玉米秸秆单季还田(M)和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4个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CK相比,3种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W、M和D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7.5%、15.4%和12.2%,而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别降低了49.1%、30.5%和31.7%。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均对潮土磷吸附特征产生了影响:与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W、M和D处理土壤磷平均吸附量分别下降了10.7%、7.5%和5.1%;单季秸秆还田处理W的土壤最大吸磷量(Qm)显著低于CK处理,但M和D处理土壤Qm与CK没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处理的磷吸附饱和度(DPS)均有所增加,但仅单季秸秆还田处理(W和M处理)的磷吸附饱和度显著高于CK。3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磷解吸能力,各处理土壤磷解吸率表现为W>D≈M>CK,而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