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挑选个体大小、体重相近(15 g左右)的建鲤50尾,随机分为5组(G1、G2、G3、G4和G5),即基础料组(对照组)、0.1%和胃保肝添加组、0.2%和胃保肝添加组、0.4%和胃保肝添加组和0.8%和胃保肝添加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建鲤.饲喂3周后取建鲤肠道和肝脏制成组织切片,测定肠绒毛高度.结果表明:0.1%、0.2%、0.4%、0.8%和胃保肝不同添加量试验组建鲤的肠绒毛高度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建鲤肝脏细胞的胞浆密度比对照组的大.在建鲤饲料中添加0.4%和胃保肝,促进建鲤肠绒毛增长和提高肝脏细胞胞浆密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福瑞鲤英文名为FFRC strain common carp,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建鲤和野生黄河鲤为原始亲本进行杂交,通过1代群体选育和连续4代家系选育后获得的新品种(品种登记号为GS-01-003-2010),已在山东、河南、吉林等19个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评估广西鲤鱼选育F2代家系选育效果,为培育适合广西本地养殖的鲤鱼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采用最佳线性无偏差预测法(BLUP)对60个F1代家系的育种值进行评估,构建获得71个F2代选育系(A1~A71)和20个对照系(B1~B20),经被动整合应答标记法(PIT)标记后同塘混养320 d,然后进行F2代家系生长性状测定,并对其体质量遗传增益效果及各性状现实遗传力进行初步估算。【结果】F2代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08.5和911.9 g,平均日增重3.1和2.8 g,瞬时增重率分别是1.18和1.15%/d,选育系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系遗传增益10.6%,二者差异显著(P<0.05,下同);其全长、体长和体高也有显著提高。F2代选育系的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5、0.33、0.22、0.27和0.15,属于中等遗传力。从获得的71个F2代选育系中选出成活率在60.0%以上、平均体质量超过1100.0 g的7个F2代家系进行生长性状参数分析,结果发现A54和A35两个F2代家系是所有家系中生长性状较优良的家系。【结论】广西鲤鱼选育F2代家系育种效果明显,其中A54和A35两个家系不但生长速度快,而且体型较长、生长整齐,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作为下一代选育的后备亲本,为繁育场提供优良的鲤鱼种苗。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塘鲺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均重为(31.12±0.1)g的健康活跃塘鲺鱼6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各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含4.59%脂肪)中添加0、2%、4%、6%和8%的混合油(豆油.鱼油.磷脂油=2.1.1)制成的脂肪含量分别为4.59%、6.52%、8.43%、10.34%和12.31%的饲料,试验周期为8周,测定塘鲺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并分析其变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油脂添加量的增加,料肉比和肥满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各试验组塘鲺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添加组具有最高的增重率。2)各试验组塘鲺鱼肌肉及肝脏的水分和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体成分中,水分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塘鲺鱼全鱼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而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与0添加组相比,4%、6%和8%添加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6%、8%添加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3)各试验组血清中葡萄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肪酶无显著差异(P0.05),8%添加组的三酰甘油含量显著高于0添加组(P0.05),而6%和8%添加组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0添加组。与0添加组相比,8%添加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6%和8%添加组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2%添加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饲料脂肪水平对塘鲺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推荐添加油脂为2%,即饲料脂肪终水平为6.52%。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铬盐饲料对鲤生长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添加不同浓度铬的饲料投喂1龄和3月龄鲤Cyprinus carpio L.,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用添加铬0.5mg/kg的饲料饲养1龄鲤65d,其相对生长率高于对照组13.79%,饲料转化率提高21.83%。饲养3月龄鲤40d期间,用添加铬1mg/kg的饲料饲养的鲤与对照组相比,其体重有增加趋势;用添加铬2mg/kg和5mg/kg饲料饲养的鲁分别在30、20d内生长缓慢,40、30d出现负生长;用含铬10mg/kg饲料饲养的鲤停止生长。总之,在饲料中添加低剂量的铬可以促进鲤的生长,添加高剂量的铬则抑制鲤的生长。对投喂含0.5mg/kg铬饲料组的鲤测定血清离子、Na^ 、K^ 、Ca^2 、Mg^2 、PO3^-4、Cl^-含量和血糖浓度,结果与对照鱼无显著差异;测定其血清总蛋白、甘油三脂、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低于对照鱼,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对鲤的鳃、肝、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变化。本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铬饲养鲤的安全浓度应低于2mg/kg。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下建鲤家系选育F_3代生长性能比较和通径分析,为建鲤选育在考虑不同养殖模式下确立选育性状指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建鲤家系选育F2代的选育系的后代作为选育组,以建鲤家系选育F_2代的对照系的后代作为对照组,在3个试验点进行大水面、网箱和池塘不同模式下进行养殖,并对各组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体高(X3)等4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各试验点选育组生长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生长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对照组,F3代性状趋于稳定,生长优势明显。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组的各性状指标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各不相同,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也不同,不同养殖模式下同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之间存在生长差异。DH选育组可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669.707+42.462X1-35.270X2+82.932X3,而其余组由于相关指数小于0.85,或者剩余因子的数值大,无法用逐步剔除剩余自变量来正确估计体质量,还有其他的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重点性状,说明在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形态生长性状指标对体质量的重点影响不同。【结论】不同养殖模式下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重点采用对体质量影响比较重要的性状,估算个体育种值,根据亲缘关系进行家系选育,可有效提高良种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大豆β-伴球蛋白水平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头肾TLR2/NF-κB p65信号通路和下游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225尾体质量为(41.00±0.12)g的黄河鲤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含0%(对照)、1.0%、3.0%、5.0%和7.0%的大豆β-伴球蛋白(替代鱼粉)的等氮(粗蛋白质38.0%)、等能(脂肪6.0%)饲料,进行为期21 d的养殖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的第1、7、14、21天取头肾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各组TLR2、NF-κB p65、IL-1β、IL-6、TNF-α1、IFN-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河鲤头肾中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的表达与大豆β-伴球蛋白添加剂量、饲喂时间显著相关(P<0.05),但无交互作用,而IFN-γ的表达只与剂量相关;3.0%及以上添加组,1~21 d内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时各因子表达量较第14天时总体上趋于下降;1.0%、3.0%、5.0%添加组IFN-γ表达在试验期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大豆β-伴球蛋白能促进黄河鲤头肾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表达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效应,但无交互作用,推测大豆β-伴球蛋白可引起鲤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因此,鲤鱼日粮中不宜使用高水平的大豆β-伴球蛋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大豆β-伴球蛋白水平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头肾TLR2/NF-κB p65信号通路和下游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225尾体质量为(41.00±0.12)g的黄河鲤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含0%(对照)、1.0%、3.0%、5.0%和7.0%的大豆β-伴球蛋白(替代鱼粉)的等氮(粗蛋白质38.0%)、等能(脂肪6.0%)饲料,进行为期21 d的养殖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的第1、7、14、21天取头肾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各组TLR2、NF-κB p65、IL-1β、IL-6、TNF-α1、IFN-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河鲤头肾中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的表达与大豆β-伴球蛋白添加剂量、饲喂时间显著相关(P0.05),但无交互作用,而IFN-γ的表达只与剂量相关;3.0%及以上添加组,1~21 d内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时各因子表达量较第14天时总体上趋于下降;1.0%、3.0%、5.0%添加组IFN-γ表达在试验期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大豆β-伴球蛋白能促进黄河鲤头肾TLR2、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1表达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效应,但无交互作用,推测大豆β-伴球蛋白可引起鲤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因此,鲤鱼日粮中不宜使用高水平的大豆β-伴球蛋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黄河鲤新品系幼鱼在饥饿-饱食循环状态下的生长补偿特点,选用初始均质量(23.44±3.21)g的黄河鲤幼鱼360尾,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按处理组A组:饥饿5 d(S5)饱食20 d(F20);B组:S7-F28;C组:S15-F60;对照组Con:F75的投喂方案饲养,养殖实验为75 d。研究表明:(1)经过不同时长的饥饿,在恢复饱食投喂阶段,A组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70%,显著高于B组的1.08%、C组的0.87%以及对照组Con的0.60%;(2)在饥饿阶段,3个处理组A、B、C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_L)显著低于对照组Con;当恢复投喂后,A组、B组的SGR_L则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Con;(3)在饥饿阶段,A组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SGR_K)显著低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但在恢复投喂阶段,却显著高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4)处理组A节省饲料率为8.7%,较另外两个处理组高。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饥饿5 d饱食20 d循环3次的投喂方式能激发幼鱼产生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且饲料投喂量最少。  相似文献   

10.
木聚糖酶在黄河鲤鱼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程会昌  霍军  宋予振  高春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77-3077,3079
选用80尾当年黄河鲤鱼鱼种[初始体重(48.83±1.44)g],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I组、II组、III组,每组20尾)进行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I组饲喂基础饲料+0.05%木聚糖酶,II组饲喂基础饲料+0.10%木聚糖酶,III组饲喂基础饲料+0.20%木聚糖酶,每天投喂4次,试验期共饲养49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黄河鲤鱼增重率提高,饵料系数降低;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消化率都提高;体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乳化剂对建鲤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体重为37 g左右的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 360尾,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记为对照、A、B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鱼30尾,投喂的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1%的乳化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组建鲤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以及饲料蛋白质沉积率等生长性能指标显著提高(P〈0.05),其血糖、尿素氮、血脂、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而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建鲤饲料中添加乳化剂没有影响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肥满度及内脏比等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豆粕或鱼粉加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等氮、等能的豆粕基础饲料或鱼粉饲料,并在豆粕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羟基蛋氨酸钙(MHA-Ca)(0.045%、0.090%、0.135%和0.180%)作为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组和鱼粉组为对照,饲喂鲤(47.12±2.54)g8周,测定实验鱼的体长、体重,并计算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相对增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同时取实验鱼的白肌,测定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结果表明,0.135%MHA-Ca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显著地高于豆粕基础饲料组(P〈0.05),但与鱼粉组和其他MHA-Ca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0.135%MHA-Ca,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地增加(P〈0.01),但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鱼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组相比,0.090%和0.135%MHA-Ca组鲤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与鱼粉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和鱼粉饲料相比,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MHA-Ca对鲤白肌中水分、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羟基蛋氨酸钙对鲤生长性能和白肌营养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豆粕或鱼粉加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等氮、等能的豆粕基础饲料或鱼粉饲料,并在豆粕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羟基蛋氨酸钙(MHA-Ca)(0.045%、0.090%、0.135%和0.180%)作为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组和鱼粉组为对照,饲喂鲤(47.12±2.54)g8周,测定实验鱼的体长、体重,并计算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相对增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同时取实验鱼的白肌,测定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结果表明,0.135%MHA-Ca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显著地高于豆粕基础饲料组(P〈0.05),但与鱼粉组和其他MHA-Ca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0.135%MHA-Ca,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地增加(P〈0.01),但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鱼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组相比,0.090%和0.135%MHA-Ca组鲤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与鱼粉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和鱼粉饲料相比,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MHA-Ca对鲤白肌中水分、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建鲤适宜的投喂模式。【方法】以初始质量(33.52±0.17)g的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g/kg(对照饲料)和5.0g/kg(试验饲料)Ala-Gln的等氮(350g/kg粗蛋白)、等能(17kJ/g)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模式(Ⅰ.连续8周投喂对照饲料(对照组);Ⅱ.试验饲料2周间隔投喂;Ⅲ.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后4周投喂对照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Ⅳ.前4周投喂对照饲料,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Ⅴ.8周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研究Ala-Gln投喂模式对建鲤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时,建鲤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4周间隔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2组4周间隔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8周连续投喂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的4种不同投喂模式下,建鲤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只有8周连续投喂组建鲤的白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饲料利用和白肌粗蛋白质含量,但不同投喂模式间有显著差异,从建鲤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角度,并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周间隔投喂模式或前4周投喂添加Ala-Gln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将牛磺酸以0.05%、0.10%、0.15%、0.20%的剂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鲤(体重40.73±3.92 g)30 d后,测定血清和肝胰脏的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表明:牛磺酸可以提高鲤血清和肝胰脏的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降低鲤血清和肝胰脏中的丙二醛含量,其中0.10%添加组效果最好,极显著地提高鲤血清和肝胰脏的溶菌酶活力(P<0.01),比对照组分别提高9.74%、8.04%;极显著地提高鲤血清和肝胰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8.00%、14.40%;极显著地提高鲤血清的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地提高鲤肝胰脏的过氧化氢酶活力(P<0.05),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87%、9.98%;极显著地降低鲤血清和肝胰脏的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25.28%、15.21%.饲料中适宜剂量牛磺酸的添加,能显著增强鲤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轻鱼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饲料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对框镜鲤Cyprinus carp生长、蛋白质消化和代谢的影响.【方法】在植物蛋白源饲料中按比例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配成6种等氮等能(蛋白质质量分数31%、能量17 MJ·kg-1)的不同EAA平衡关联度的试验组饲料,同时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对照组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3%,能量17 MJ·kg-1),共7种不同EAA平衡关联度[0.764 9(对照组)、0.704 8(1组)、0.722 0(2组)、0.737 0(3组)、0.759 1(4组)、0.778 0(5组)和0.800 8(6组)]的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53.29±1.64)g的框镜鲤8周.【结果和结论】当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78 0(5组)时,其框镜鲤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EAA平衡关联度为0.704 8、0.722 0和0.737 0的1、2和3组(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效率呈现相同趋势.当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较1、2和3组蛋白质效率显著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框镜鲤的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1~3组(P0.05).当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框镜鲤的肝胰脏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血清总蛋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血清白蛋白在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37 0(3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植物蛋白源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调控饲料EAA平衡关联度为0.759 1时,可促进框镜鲤生长、蛋白质消化和代谢,可适当降低饲料的蛋白含量,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7.
以丽佳鸭为父本、连城白鸭为母本,应用杂交、多代横交技术和群体继代选育方法,逐步固定白羽、乌喙和青脚性状,选育出2个连城白鸭肉用新品系(Ⅰ和Ⅱ)。2个新品系分别经过4个世代和3个世代选育,白羽、乌喙和青脚综合性状的比率均从0%分别提高到99.01%和99.35%,平均实现遗传力达到0.808 9和0.951 7。连城白鸭新品系Ⅰ系肉鸭7周龄公母平均体重达1 824.64±170.90g,平均饲料转化率2.93∶1;Ⅱ系肉鸭7周龄公母平均体重2 168.22±219g,平均饲料转化率2.78∶1,比基础群连城白鸭生长速度分别提高了95.0%和131.6%、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2.3%和16.8%。结果表明选育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8.
牛磺酸对鲤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将牛磺酸以0.05%、0.10%、0.15%、0.20%的剂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鲤(体重40.73±3.92 g)30 d后,测定血清和肝胰脏的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表明:牛磺酸可以提高鲤血清和肝胰脏的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降低鲤血清和肝胰脏中的丙二醛含量,其中0.10%添加组效果最好,极显著地提高鲤血清和肝胰脏的溶菌酶活力(P<0.01),比对照组分别提高9.74%、8.04%;极显著地提高鲤血清和肝胰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8.00%、14.40%;极显著地提高鲤血清的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地提高鲤肝胰脏的过氧化氢酶活力(P<0.05),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87%、9.98%;极显著地降低鲤血清和肝胰脏的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25.28%、15.21%.饲料中适宜剂量牛磺酸的添加,能显著增强鲤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轻鱼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5%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每种DHA水平分别添加62.5,125.0,250.0mg/kg维生素E(VE),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饲喂2个养殖密度(15g/L和60g/L)的建鲤,饲养8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E和DHA对不同养殖密度的建鲤生产性能、饲料利用和大小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建鲤的生长、摄食率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高密度各组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但体质量变异系数均是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VE显著影响建鲤的生长和饲料利用(P0.05),且显著影响建鲤的个体分化(P0.05),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随着VE的增加,建鲤生长和个体分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DHA只是显著影响特定生长率(P0.05),对摄食率和体质量变异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同一养殖密度下,饲料中添加DHA对低密度各组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养殖密度、VE和DHA三者的交互体系只对建鲤体质量变异系数有显著影响(P0.05),养殖密度和VE或DHA的交互作用对生长影响显著(P0.05),但饲料中添加VE和DHA的交互作用对建鲤的生长、摄食率和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VE和DHA可提高建鲤的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进而促进生长、降低个体分化,适宜在集约化养殖中作为抗拥挤胁迫的免疫增强剂适量添加。  相似文献   

20.
选取960尾初始体重为(5.09±0.12)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1种对照饲料和5种添加低聚木糖的试验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200、400、600、800、和1 000mg/kg饲料,记作G0、G200、G400、G600、G800和G1000。饲养期为8周,每两周取样测定肠道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大肠杆菌(E.coli)数量,4周和8周时取肠道样测定肠道形态。试验结束时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试验,计算96 h内的存活率。结果显示,4周和8周时,各添加组罗非鱼中肠皱襞面积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对罗非鱼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数量在4周时G600和G800组显著增加(P<0.05),在6周时G400和G600显著增加(P<0.05);8周时,G800组罗非鱼肠道乳酸杆菌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5);各添加组肠道大肠杆菌数量随养殖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各组之间在各时间段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96 h后,对照组的存活率为26.7%,低聚木糖添加组为78.3%~95.0%。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显著提高奥尼罗非鱼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有降低大肠杆菌数量的趋势,并提高罗非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添加600 mg/kg左右最合适。研究亮点:首次在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饲喂奥尼罗非鱼幼鱼,动态取样,采用细菌培养方法,测定低聚木糖对奥尼罗非鱼在养殖期间不同时段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低聚木糖对奥尼罗非鱼肠道皱襞面积和肌层厚度的影响;并采用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感染试验,了解低聚木糖对奥尼罗非鱼抗病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