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马婷  邵战林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0):67-71+86
以兰州市为例,运用PSR模型构建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了16个指标,并运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综合指数和评价标准划定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2007—2016年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小。2007—2010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2011年安全等级变为较不安全的状态;2012—2015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经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社会的不断努力,2016年安全等级变为较安全的状态。因此,为了保证兰州市社会经济能够在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中继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土地生态压力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切实改善兰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DPSIR模型,结合文山州石漠化分布现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选取22个经济、社会和环境指标构建石漠化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方法确定文山州石漠化生态安全指数,使用相应的阈值划分安全等级,分别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文山州8个县/市的石漠化生态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排名前5的指标为经济密度、农药负荷、当年造林面积、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因此生态安全保护须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2003—2015年,文山州石漠化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漠化生态安全由较不安全向临界安全改善,五大子系统石漠化生态安全指数逐渐上升。文山州石漠化生态安全状况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开发的西北部,状态较为稳定。2003—2015年,临界安全等级国土面积占比由24.54%至26.25%后上升为37.91%,麻栗坡县由较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本研究可为文山州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绿色城镇化的视角,并结合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从生态承载弹力和生态承载压力两个子系统出发,构建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生态承载指数、压力指数及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等多维度模型来对其2015年的16个地级市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多维测度,并描绘其区域空间差异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16个地市中仅黄山、池州、滁州三市处于生态承载的低负荷阶段;宣城、安庆及六安市三市的生态承载力承压基本持平;其余10省的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均大于1,处在一个高负荷的生态承载阶段。  相似文献   

4.
近30 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未来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有利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了解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定量分析1985—2014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值,采用等间距法将耕地生态安全级别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安全5个等级,并引入灰色系统理论预测2015—2020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U型变化,安全等级经历了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演变历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于1999年之后显著转好;2015—2020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发展到较安全,未来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为乐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地矛盾仍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曾琬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219-222
基于P-S-R模型,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构建一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15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5年湖南省整体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改善趋势,目前已处于良好级别;但仍存在一些威胁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要求人们必须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克服这些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6.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内涵及其影响因素,从自然、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全国省域单位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划分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近10年来全国总体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逐步转变为"较不安全",耕地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耕地生态安全朝逆向演化的方向发展。北京市、上海市近10年耕地生态安全相对稳定,且基本处于"较安全"等级;2006—2014年天津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较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但在2012年后有明显提升;2006—2014年吉林、黑龙江耕地生态安全明显呈下降态势,大致经历了"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演变历程;近10年江苏、浙江、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相对稳定,处于"临界安全";云南、贵州、广西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也处于"不安全"等级;其他地区近10年耕地生态安全总体上虽然小有波动,但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7.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对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EES模型,从压力(P)、状态(S)、响应(R)以及环境、经济、社会方面构建选取与常德市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紧密相关的22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2015年整个常德市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做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常德市2015年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Ⅱ(较安全)-Ⅲ(临界安全)之间,具体表现为鼎城区、汉寿县、桃源县、石门县处于较安全级别,安乡县、临澧县、澧县、武陵区、津市市处于临界安全级别。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基于PSR框架及突变理论,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突变级数模型,并运用突变级数法对2009—2013年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3年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2009年)→较安全(2010—2012年)→临界安全(2013年)的发展历程;从各准则层来看,压力系统安全水平逐年降低,安全等级经历了安全→较安全→不安全直线下降的发展历程;状态系统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过程;响应系统安全水平逐渐上升,安全等级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很安全直线上升的发展历程;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指标因素主要是人均水资源量、单位耕地化肥负荷率、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生态安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以新疆为研究对象,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物元分析模型对2003-2012年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新疆土地生态综合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其中2003-2004年处于较不安全水平,2005-2012年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从各准则层来看,压力系统安全水平从较不安全上升至临界安全;状态系统安全水平一直处于临界安全;响应系统安全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安全的发展过程。3影响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指标因素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耕地面积比例、土地利用率、耕地压力指数。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技术为方法,采用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价分析2013年13个地市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总体呈现生态盈余;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现耕地利用可持续状态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态势,临界可持续地区与弱可持续地区的生态安全得到重视;修正可持续状态分析得出,哈尔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的耕地生态可持续程度下降或改善不明显;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预警值为0.449。该研究可为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和政府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特点及其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该地区1990—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从土地利用、自然状况、人文影响3个方面出发,运用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4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强烈,耕地、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态势,草地面积减少,且流向主要为耕地及未利用地,水域逐年缩减,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流向为耕地、林地和草地;(2)该地区生态环境指数先升后降,由1990年的0.58上升至2001年的0.68,生态环境状态整体转好,但仍处于临界不安全状态。至2014年,生态环境指数出现下降,变成0.45,为较不安全状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3)各县域生态环境差异明显,24年间克东县、拜泉县、泰来县生态环境指数变化较大,生态环境出现恶化,其次为齐齐哈尔市市区、富裕县、依安县、克山县,基本维持在较不安全状态,龙江县、讷河市、甘南县生态环境指数先增加后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退化。  相似文献   

12.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土地利用具有积极地引导作用,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的矛盾有一定作用。基于土地伦理观视角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物元模型对其关联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伦理观视角构建指标体系,能改善现阶段过少关注土地利用的伦理、公平现象,能准确反映多因素对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同作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良土地利用行为提出预警。(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1~2005年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由较健康级别下降为临界健康级别,2005~2015年由临界健康上升为较健康级别。(3)为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以尊重自然、公平对待自然思维代替"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土地伦理教育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平等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森林生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安全研究是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和预测了2011—2015年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状况,主要内容包括3个部分:1)通过压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构建森林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借助相对隶属度的概念和客观赋权的主成分分析,评价2001—2010年的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状态呈逐年转好趋势;2)利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11—2015年的预警级别。结果表明预测时段内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状态继续转好,并将于2015年首次达到无警状态。3)根据各指标的权重排序,分析了压力层、状态层和响应层3个层次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合肥市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地理国情数据为数据源,运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2015—2017年的景观格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评价法建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探讨城镇扩展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7年间,合肥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及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而耕地、园地、林地及草地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合肥市2015—2017年间的景观生态风险均处于极低状态,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期间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景观生态安全的压力增大,且城镇扩展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构建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丰都县2003-2012年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环保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是影响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不安全状态过渡到较不安全状态,但距离安全状态仍有较大差距;从各子系统看来,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系统呈下降趋势,状态系统2003-2010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011年好转达到较安全状态,而2012年又降到临界安全状态,响应系统呈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对赣南地区2005—2015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并对当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赣南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307hm~2增加到2015年的0.341hm~2,其中2005—2011年赣南地区一直出去生态赤字状态,2012—2015年赣南地区的区域发展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整个研究期间赣南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0.8,属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占用指数处于1级很贫穷的状态,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也是处于协调性很差的1级。以上数据表明赣南地区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生态压力较大,结合赣南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9座矿业城市2013年和2017年生态安全状况表明:工业煤炭消耗量、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等7项指标是影响安徽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2017年安徽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水平较2013年总体趋好,大部分城市已达到基本安全状态,仅淮北市、亳州市和淮南市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017年皖南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优于皖北地区。建议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矿业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开展矿业污染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为例,从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3方面因素中选取了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00、2004、2008年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0和2004年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属于Ⅱ级水平,为较差状态(风险级);2008年属于Ⅲ级水平,为一般状态(敏感级)。总体上看,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年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针对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为研究时段,采用DPSIR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以熵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利用综合安全指数模型计算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200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整体上逐年提高,其中126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驱动力和响应2个变量的快速提高;官渡区、西山区和红塔区的降低。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强度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异方面,2000—2015年,滇东北、滇西北、滇西南和滇东南边界上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临界安全(Ⅳ)的区域提高为较安全(Ⅲ)或安全(Ⅱ),滇中大部分区域安全等级由较安全(Ⅲ)向安全(Ⅱ)发展,昆明周边较少的区域向理想安全(Ⅰ)演变。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遴选16个评价指标构建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利用遥感及统计数据,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进行基于空间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各县级行政单元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3个等级,生态安全指数最高的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0.76),最低的为通榆县(0.37)。较安全等级区包括前郭尔罗斯、镇赉、洮南和乾安4个县(市),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小,但自然本底条件相对欠佳;临界安全等级包括扶余、大安、宁江、洮北和长岭5个县(市、区),生态环境一般,自然本底条件较好,但人类活动干扰大,生态建设能力不足;较不安全等级为通榆县,地热指数高,人类活动干扰小,但自然本地条件差,生态建设能力低,生态环境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