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芝麻是我县传统的油料作物之一。全县夏芝麻种植面积15—20万亩,最高年份可达30万亩。但由于播种较晚,加之其他原因,产量一直低而不稳。1950—1970年20年平均单产仅为39斤。为了探索芝麻的增产途径,我们从1976年开始试行芝麻麦垄点种。经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证明麦垄点种是夏芝麻增产的有效措施,一般比麦后播种增产20—50%。我县1981年种植芝麻20万亩,平均单产102斤,其中麦垄点种8万亩,单产132斤。当年不论单产、总产,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芝麻是我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历年来面积和产量占油料作物的30%,最高可达50~70%。芝麻生长期短、病虫害少和适应风土的能力强,群众一向喜爱种植。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扩大粮田面积,以粮挤油,而芝麻单产又是比较低的作物,因此三十多年来我区芝麻种植面积及产量低而不稳。1950年为55.4万亩,总产18.46万担。1956~1959年面积33.3~  相似文献   

3.
1982年,我区有苎麻面积100047亩,比1981年减少7000亩,总产26.25万担,比1981年增产25.7%,单产由1981年的200斤上升到260斤,增产30%。如沅江县有苎麻面积67269亩,总产18.69万担,单产277斤,全县农业人口人平近40元。  相似文献   

4.
1982年,我区有苎麻面积100047亩,比1981年减少7000亩,总产26.25万担,比1981年增产25.7%,单产由1981年的200斤上升到260斤,增产30%。如沅江县有苎麻面积67269亩,总产18.69万担,单产277斤,全县农业人口人平近40元。 1982年全区苎麻增产幅度大,品质提高,主要经验是:进一步建  相似文献   

5.
《中国麻业》1979,(1):28-32
苎麻是我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面积居全省首位,但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品质也较差。为提高我区的苎麻单产及纤维品质,自一九七○年以来,我所开展了苎麻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目前“三系”巳基本配套,在生产上扩大试种,全区试种杂交苎麻600余亩,比当地品种增产20%以上,受到各级党委重视,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6.
芝麻在襄阳地区是主要的油料作物,约占全区油料面积85%以上。近年来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但单产很低,常年亩产80—90斤。旱涝灾害年份亩产仅40—50斤。这不仅是由于栽培技术水平不高,而且也是由于缺少适合襄阳地区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的品种。因此,尽快为芝麻生产提供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的品种是一项重要的育种任务。 从1973年开始,襄阳地区农科所就着手进行芝麻新品种的选育。目前,已选育出芝麻新品种“襄芝2号”。该品种表现早熟、高产、适宜我区种植。近年来,不仅在襄阳地区已大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西南部大豆低产原因分析及对策杜懋国,邱振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嫩江农科所)黑龙江省西南部半干旱地区的15个市县是我省不适宜大豆栽培区,但栽培面积却不断扩大,1989年371.5万亩,占全省市县区大豆面积的15.2%,而单产比全省平均低22.1...  相似文献   

8.
我县芝麻生产,在经历了自1963年以来连续十八年的徘徊不前以后,1981年芝麻实收总产首次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全县播种芝麻5万亩,总产达550万斤以上。比1980年增产2.14倍,比1979年增产6.2%。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大面积高产和大幅度增产的社、队,出现了1500亩单产200斤以上的试验片和试验田。总结我县芝麻大幅度增产的原因和今后发展芝麻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驻马店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全国芝麻集中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00万亩左右 总产4000多万斤,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河南省27%左右。30多年来,单产低而不稳,虽有一批亩产超“双百”的先进典型,但全区平均单产长期徘徊在40—50斤。生产和试验证明,芝麻的丰、歉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以驻马店地区历年芝麻平均单产和气象资  相似文献   

10.
苎麻良种区域化研究,是达川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区划具体研究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适应芝麻农、工、商协调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1搞好我区苎麻良种区域化的意义达川地区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米仓山南麓,在经济作物生产中芝麻是一大传统优势。解放以来,艺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80%左右,占全国30%左右,既满足本区4万绽长纺和2万锭短纺的需要,同时供应全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用麻。为了提高品质和单产,1981年至1983年全区对芝麻品种资源进行了普查,全区有芝麻品种28个,从中筛选出红皮小麻、线麻…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我区开发吨粮田以来,作为吃粮田建设为主体的大麦双季稻三熟制栽培面积迅速发展,稻田三熟制大麦出1986年的2.35万亩,发展到1992年的41.02万亩,单产出1986年的95kg提高到1992年的154大麦面积,总产分别占全省的47%和53%,全区7年平均年递增5.55万亩,递增五.36倍。但近二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认为种大麦不合算,效益低,致使大麦生产的面积、年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减少到30.8万亩和23.9万亩,平均每年递减8.56万亩,递减ZI%,单产下降Zkg,1995年仍在滑坡。综合分析全区十年来的大麦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区油菜面积不断扩大,单产逐年提高,高产田块也大批涌现,1978年一块地面积1.1亩,单产519.9斤;1979年十九块地合面积40.26亩,最高单产534斤;1980年二十八块地合面积77.04亩,最高单产560.9斤。为了认真探索油菜高产生育规律,于1980年秋播时,组织并进行了高产栽培协作攻关试验,试验获得了初步成果。1981年全区出现500斤以上的高产田36块,计164亩,最高单产达600斤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地区是我省的向日葵主产区。自1980年以来,白城地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向日葵生产基地。我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1979年的110万亩发展到1985年的320万亩,占全国向日葵播种面积的六分之一,占全省70%;产量占全国总产近五分之一,占全省80%以上。然而由于价格政策和栽培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近年来向日葵生产呈滑坡趋势。为尽快恢复和发展我区的向日葵生产,解决多年来向日葵栽培上存在的技术难题,我们借鉴白城地区农业科学  相似文献   

14.
基本情况 我区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1980年试验以来,发展较快。赤峰试验结果,覆膜比未覆膜的亩增产1400斤,增长32.3%,含糖率亦有所提高。1982年巴盟在六个旗县对甜菜进行膜栽试验,面积17.93亩,平均单产9085.8斤,比对照亩增产4071.8斤。1982年赤峰五三公社18亩甜菜试验田,覆膜的亩产5517.4斤,比对照增产33.5%。在各点小面积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83年发展到七盟二市扩大示范,面积达4000多亩,除少数未按栽培技术要求操作者外,都显示了增产、增收效益,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如巴盟地区1983年甜菜地膜覆盖面积达2903亩,平均亩产达8500斤,含糖率比对照高0.5—0.9%,其中有323.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444.7斤,比对照5625斤增产3464斤;临河县乌兰乡立新六社典型户乔玉玺覆膜甜菜9.1亩,平均亩产10249.6斤。赤峰五三公社覆膜甜菜520亩,在大旱之年平均亩产5071斤,比对照亩增产41.5%;呼市白庙子公社39亩示范田覆膜甜菜,平均亩产8721.6斤,比对照增产36.7%,含糖增0.4%。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北安农场局甜菜已成为主要栽培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我们加强了技术指导、坚持了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业,靠科学技术种田,1990年在近14万亩的甜莱面积上获得了比1989年平均单产亩增加374,7kg(增产32.7%)的好收成。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春粮生产在连续4年增产的基础上,1991年又获丰收。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 总产超历史水平 1991年全省春粮收获面积575.68万亩,总产61.8万吨,亩产107kg。与上年比较,面积增加61.74万亩,总产增加10.34万吨,单产增加7kg,分别增长12%、20.1%和  相似文献   

17.
<正> 马铃薯是我区四大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最高面积达58万亩,是中、高山地区农民的主要食粮,具有“洋芋半年粮”之说。长期以来,在夺取高产方面主要以更新更换品种为提高单产的主要手段,而对高产栽培技术却很少研究。为解决以良种良法配套为主的脱毒薯高产栽培技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省油菜生产发展很快,面积不断扩大,单产逐年提高,总产成倍增加。特别是稻田三熟制油菜发展更快,1982年全省已发展到277.67万亩,占全省油菜总面积46.9%。 实行稻—稻—油三熟制栽培,与其他熟制比较在茬口安排上,更有利于抢住农事季节,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是我省目前比较合理的一种栽培制度。但由于这种栽培制度历史不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市在麦套花生生产上,存在着种薄地,不施肥和粗种粗管等问题,致使麦套花生面积不大,产量低而不稳。1983年,我市农技站主持各县协作攻关,在扩大麦套花生面积和花生种植向良田肥地新区转移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全市麦套花生面积,由原来的24方亩,扩大到1985年的65万亩,平均单产138.3公斤,比全市花生平均单产110.5公斤增产27.8公斤,增产25.16%;1986年推广72万亩,平均单产116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区三十五年来旱粮生产的兴衰情况,对如何发挥我区旱粮生产优势,搞活经济,加速农民致富,谈四点看法。 一、我区旱粮生产的现状 解放以来,我区旱粮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旱粮播种面积91.81万亩,总产10,713万斤,占粮食总产的8.2%。1973年旱粮播种面积180.07万亩,总产41,540万斤,占粮食总产的14.48%,为1950年的3.5倍。当时旱粮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旱粮下田,大力发展了稻秋薯、稻秋大豆,每年达12—20万亩;二是旱粮单产大幅度提高,1973年旱粮单产230.6斤,比1950年单产提高112.3%。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区旱粮播种面积和总产急剧下降,1979年旱粮总产下降到24,076万斤,其后还继续下降;1983年旱粮播种面积下降到86.49万亩,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