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防治牡丹根腐病的有效药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敏  徐中青  高智谋 《植物保护》2009,35(5):135-13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咪鲜胺、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等6种杀菌剂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大小顺序为:咪鲜胺<多菌灵<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百菌清<醚菌酯,其中以咪鲜胺对牡丹根腐病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 EC50为0.200 mg/L;多菌灵、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百菌清依次减弱,醚菌酯的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最小,EC50为33.98 mg/L。6种药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大小顺序为:百菌清<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代森锰锌<醚菌酯;其中以百菌清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343 mg/L;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代森锰锌依次减弱,醚菌酯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最小,EC50为38.4 mg/L。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柑橘黑点病菌种群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及筛选更高效的防治药剂,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来源于黄岩、衢州、梅州和南丰4个生产果园种群和1野生种群,共221个柑橘黑点病菌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并在离体、温室和果园条件下,评价百菌清和克菌丹等药剂的抑菌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南丰种群和衢州种群对代森锰锌的EC50分别为1.11、1.01μg/mL,显著高于野生种群0.90μg/mL,但最不敏感菌株抗性水平仅为1.8,小于5;百菌清和克菌丹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显著优于代森锰锌,温室防效与代森锰锌相当;苯醚甲环唑抑制孢子萌发效果显著低于代森锰锌、百菌清和克菌丹,但抑制菌丝生长的效果显著较好。代森锰锌与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4∶1混合对抑制菌丝生长有增效作用,与矿物油以1∶1 250及1∶6 250混合对抑制病菌孢子萌发有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我国柑橘黑点病菌种群仍对代森锰锌敏感,代森锰锌仍为有效防治药剂;添加适量苯醚甲环唑或矿物油有提升代森锰锌防效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 测定了14种杀菌剂单剂及基于单剂筛选结果的二元复配剂对红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以此评价防治红枣黑斑病的杀菌剂和复配药剂的效果。结果表明, 咯菌腈和嘧菌环胺对靶标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 其EC50分别为0.091 3和0.099 8 μg/mL; 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佳, 其EC50分别为0.015 3和0.293 4 μg/mL。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按照8∶2和3∶7(w/w)的比例进行复配, 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表现出相加作用, 其SR值分别为1.124 5和0.916 9; 两者以5∶5和3∶7(w/w)的比例进行复配, 对孢子萌发的抑制表现出相加作用, 其SR值分别为1.164 6和0.901 0。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咯菌腈、嘧菌环胺和异菌脲等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效果; 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3∶7(w/w)复配对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表现出相加作用。上述结果为红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的开发和后续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及轮纹病菌的毒力和药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和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抑制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34和0.587 μg/mL,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19 和0.394 μg/mL。43%戊唑醇悬浮剂61 ~86 mg/L(5 000 ~7 000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84.6% ~88.8%,108 ~143 mg/L(3 000 ~4 000倍液)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73.8% ~86.4%,且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苹果树安全。  相似文献   

5.
7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多.五氯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9种杀菌剂抑制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Allantophomoides carotae)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36.08、33.66、629.77、139.60、6.45、59.57、461.15、258.01、811.66μg/mL;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3510、2.8568、1.7424、1.9559、1.2060、0.1333、0.3462、0.7582、0.4984μg/mL;抑制芽管伸长的EC50分别为2.9593、1.5664、1.8296、8.7493、0.4228、0.1837、0.4486、0.5706、0.2128μg/mL。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作用方式不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有抑制作用;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对产孢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但能够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但对产孢、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腔孢叶斑病是牡丹生产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近几年在洛阳及菏泽牡丹种植园危害越来越重。为了筛选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类8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及嘧菌酯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并在含药平板上测定了3种药剂对病菌产孢量的作用。结果表明:三唑类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最强,EC50为0.020~0.096μg/mL,且戊唑醇对孢子萌发和产孢也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在0.1μg/mL时孢子即不能萌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为0.408~0.939μg/mL,嘧菌酯对芽管伸长和产孢量均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10μg/mL时,芽管几乎不再伸长,对产孢的抑制率可达到99%以上;而苯并咪唑类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弱,EC50为12.167~30.104μg/mL,多菌灵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弱,100μg/mL时孢子萌发率仍达到90%以上,对产孢的抑制作用也较弱,为63.02%。根据药剂对病菌生长和发育各阶段的影响,生产中应采用适宜的施用方法:戊唑醇和嘧菌酯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也可作为治疗剂在病害发生流行期应用,但为防止抗药性菌株的出现,两者应当轮换或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7.
月季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控月季黑斑病,于2017年6—7月自运城学院花圃采集具有典型黑斑症状的月季病叶,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室内测定5种常用药剂对该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筛选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药剂。本试验共分离纯化得到12株菌株,其病原菌形态特征一致、rDNA-ITS、GPD、EF-1α基因扩增序列均相同。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rDNA-ITS、GPD、EF-1α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运城月季黑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在5种药剂中,50%咯菌腈和50%异菌脲各浓度对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较好,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95.2%和96.6%以上;其次是70%代森锰锌,3个浓度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在84.1%~87.2%之间,3个浓度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93.5%,其中600倍液的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达98.1%;80%多菌灵和12.5%腈菌唑对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差,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低于42.4%和46.3%。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0%咯菌腈毒力最强,抑制中浓度EC_(50)为25.8 mg/L;12.5%腈菌唑毒力较弱,EC_(50)为160.3 mg/L,其它3种药剂的EC_(50)介于30.4~60.7 mg/L之间。因此,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可作为防治由链格孢引起的月季黑斑病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分离和筛选,从香蕉园或者其他果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13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部分拮抗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d4、d5、B3和p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1.75~34.75 mm,抑菌效果具有持续稳定性,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0.49%~97.18%;拮抗菌对病菌的作用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孢子芽管的扭曲。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防治牡丹黑斑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涂布平板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对牡丹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及对分生孢子萌发和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有效中浓度EC50仅为0.30 μg/mL,其次为嘧菌酯6.34 μg/mL和多菌灵92.18 μg/mL;多菌灵可显著降低分生孢子的萌发速率,而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弱,可使分生孢子及芽管发生畸形,并改变分生孢子的萌发方式;3种药剂均可显著抑制芽管的伸长生长,推迟病菌分生孢子梗的形成时间,但对分生孢子的产生数量无显著影响。多菌灵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使用,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可在病害发生期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0.
9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配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防治西瓜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 缓解和治理生产中病菌对药剂的抗性,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的毒力。结果表明, 嘧菌酯、咪鲜胺和甲基硫菌灵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在0.093 3~0.118 2 mg/L之间, 均小于1 mg/L, 表明西瓜炭疽病菌对上述杀菌剂比较敏感; 百菌清、烯肟菌酯和戊菌唑的EC50在2.310 1~5.925 9 mg/L, 病菌对药剂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 代森锰锌、恶霉灵和多菌灵的EC50分别为36.876 3、74.466 6和99.898 5 mg/L, 抑菌活性较差。孢子萌发试验中, 嘧菌酯、咪鲜胺和甲基硫菌灵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 EC50在0.069 4~0.167 2 mg/L之间; 百菌清、烯肟菌酯、代森锰锌的抑制活性次之, EC50在1.853 0~9.503 9 mg/L之间; 多菌灵的抑制活性相对最低, EC50为99.335 3 mg/L。将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嘧菌酯与咪鲜胺按照2∶1的比例混配, 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两者混配对抑制西瓜炭疽病菌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