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栽试验配台室内分析研究了浙江省四种代表性土壤的磷根摈解吸作用与植物吸收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02mol/l KCl溶液或去离子水解吸的磷十分接近于第一个月黑麦吸收的磷;而在0.001 mol/l柠檬酸根溶液中释出的磷相当于头三个月黑麦吸收的磷。在稀电解质溶液或水溶液中释放的磷主要是静电吸附态磷,这部分磷通过扩散作用解吸出。在含竞争性阴离子(柠檬酸根)的溶液中解吸的磷还包括可交换的化学吸附态磷。可见,物理吸附态磷和部分具交换活性的化学吸附磷是土壤中植物速效磷的主要来源。与常规化学提取法(Olsen法和Bray法)比较,本文提出的方法所测得的磷不仅与植物吸收磷相关性较好,而且在数量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主要农业区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测的等温吸附曲线与常用的Freundlich、Langmuir及Temkin的吸附模式均很吻合,全部相关系数均达极显着水平。由吸附曲线得到的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值(k·xm)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较西部高,覆盖黑垆土>黄绵土>黑麻土>灌漠土。影响土壤吸磷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CEC),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对磷的吸附结合能越小,而吸磷量增加;土壤吸附磷的解吸曲线不同层次与土壤吸附磷的结合方式不同有关。水溶性磷加入土壤后,首先形成二钙磷,其次是Al-P,再次是八钙磷,并逐渐形成更难溶的磷酸盐形式。 相似文献
3.
对柳江河沿岸土壤对河水中主要污染物质磷酸根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柳江河沿岸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随磷酸根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线性关系.(2)pH值对吸附作用有较大影响,在pH值4~7之间出现吸附百分率的最大峰值. 相似文献
4.
江华国家烟草示范基地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湖南永州江华国家烟草示范基地土壤的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土壤的磷吸附曲线与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等温吸附曲线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度最高.土壤最大吸附磷量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3个供试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Xm)在1 428.6~2 500.0 mg/kg之间,吸附亲和力常数(K)值介于0.135~0.212之间,磷的最大缓冲容量(MBC)值介于270.3~454.5mg/kg之间,磷的吸附饱和度(DPS)值介于0.93%~1.67%.随磷的吸附量的增加,解吸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砖红壤磷的有效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元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玄武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砖红壤磷的有效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元素关系。结果表明: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磷的有效性显著高于玄武岩发育砖红壤;砖红壤磷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活性铝、铁、锰含量高,另外与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占无机磷比例有关。因此,提高土壤中Al-P占无机磷的比例和降低铝、铁、锰的活性是提高砖红壤磷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植物叶片磷含量及土壤植物磷素营养关系,以期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磷素的影响,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磷素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农地为对照,采集了黄土丘陵区125块样地中不同植物(包括草本植物茵陈蒿、长芒草、铁杆蒿及人工林柠条、沙棘、刺槐)的叶片及其生长的土地表层(0~2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全磷、有效磷、pH和叶片磷含量,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特征以及土壤有效磷与叶片磷含量、土壤pH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极低(1.54 mg/kg),全磷含量较高。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农地>茵陈蒿>沙棘、刺槐、柠条>长芒草、铁杆蒿,土壤pH在不同植被类型样地间差异不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叶片磷平均含量为1.43 mg/g,其中茵陈蒿和沙棘叶片磷含量较高,与其他植物差异显著 (P<0.05);不同植被类型(除沙棘外)样地土壤有效磷与叶片磷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植物叶片磷含量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叶片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有效磷占全磷含量的比例升高,土壤磷素营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且人工林植被对土壤有效磷的改善作用优于退耕自然恢复草本植被;不同种类植物叶片磷含量不会随着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发生较大的变动,人工林植被对土壤有效磷的需求高于退耕自然恢复的草本植被,在黄土丘陵区人工加速植被恢复过程中,可对人工林地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7.
8.
稻草还田对土壤钾,磷,锌的吸附—解吸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长期肥料田间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黄棕壤性水稻土和灰潮土性水稻土,用热呼学稀吸附法和流行法分别进行了土壤钾、磷、锌的吸附-解吸试验和土壤钾吸附动力学试验,测定了土壤钾吸附动力学试验,测定了土诉粘接矿物组成,基本性质和有效钾、磷的含量,研究了稻草还田对土壤钾、磷、锌吸附量、吸附钾、磷、锌解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1)能减小土壤对钾的吸附,增加其解吸率,提高土壤有效钾量和土壤对钾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对柳江河沿岸土壤对河不中主要污染物质磷酸根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柳江河沿岸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随磷酸根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线性关系。(2)pH值对吸附作用有较大影响。在pH值4-7之间出现吸附百分率的最大峰值。 相似文献
11.
几种重要粘粒矿物和我国代表性土壤表面吸附态磷的解吸随pH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曲线类型.铁铝氧化物和蒙脱石表面磷的解吸在pH4.0到10.0范围内随pH升高而增加,pH6.0到7.5以上增加更快.高岭石和以可变电荷为主的酸性红黄壤的磷解吸—pH曲线呈现“U”型特征,其解吸最低值的pH高岭石为6.5,红黄壤类样品都在4.8左右.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磷解吸在pH酸侧类似碳酸钙的情况,即解吸随pH升高线性下降,但在pH高于6.0~7.5以上时,解吸又趋于稳定,甚至增加.pH对磷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方向相反.高岭石和红黄壤等具可变电荷表面的样品的磷解吸最小值pH范围恰好都落在各样品吸附磷前后的两个PZC值之间.上述结果表明可变电荷矿物和土壤吸附态磷的解吸在很大程度上受表面电荷特性 制约.pH影响此类样品磷解吸的机理主要是改变了表面电位.至于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磷的释放在pH酸侧主要受磷酸钙溶解作用支配;而在较高pH条件下,粘粒矿物表面吸附磷的解吸仍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13.
山东主要土壤无机磷的转化和有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主要土壤无机磷的转化和有效性于淑芳,张漱茗,刘光栋,张玉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济南250100)山东省有三分之二的土壤属于石灰性土壤。过去由于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土壤有效磷的研究仅限于土壤速效磷(Olsen—P),磷肥试验也停留在当季肥... 相似文献
14.
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水曲柳天然林采伐后营造33 a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以原有天然林为对照,测定林下土壤的磷吸附和解吸量,绘制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并利用Langmuir吸附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比较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强度(K)、最大缓冲容量(MB,C)、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EP,C0),吸附饱和度(DP,S)、平均解吸率(Dr)、易解吸磷(RD,P)及解吸滞后系数(HI)的异同。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土壤磷吸附值(R2=0.81~0.98)。与天然林相比,水曲柳人工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增加71.7%~285.8%,最大缓冲容量增加76.8%~183.4%,土壤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降低57.0%~90.1%,土壤吸附饱和度降低60.2%~90.1%。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平均解吸率下降10.9%~40.9%,土壤易解吸磷下降22.1%~75.2%,土壤滞后系数增加32.5%~50.8%。天然林采伐培育水曲柳人工林后增加了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降低了土壤对磷的解吸能力,培育的4种水曲柳人工林中,水曲柳纯林能够更快的恢复土壤供磷能力,对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应及时合理施用磷肥,恢复其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土壤和高岭石与磷酸根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测定了五种土壤和一种高岭石矿物与磷酸根的反直动态过程,并就试验材料对一级反应式、二级反应式、双常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等四种动态模式的拟合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双常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描述土壤和高岭石与磷酸根的反应动力学明显优于一级反应式和二级反应式,而对于较长时期的反应,Elovich方程又优于双常数方程。Elovich方程中的常数α值的大小与土嚷吸磷能力呈芷相关,而常数β值与反应速度呈反相关,并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少。 在土壤与磷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吸磷量的不断增加,都有速效磷(可为Olsen试剂提取)向缓效磷的转化。转化速度在第一、二星期较快,而后逐渐减慢并趋向稳定。在本试验条件下,高岭石与磷酸根的反应过程,可能主要由表面吸附机制所控制。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连续液流法研究了石灰施用对酸性土壤磷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处理并不影响动力学模型对磷酸根的解吸机制,选用的抛物线方程、Elovieh方程、权函数方程等6个动力学模型对磷酸根解吸过程的拟合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以权函数方程和抛物线方程拟合度最佳.与对照相比.石灰改良后,赤红壤和黄红壤对磷的解吸具有较高的初始瞬时速率,黄红壤具有较低的初始瞬时速率.扩散机制是磷从固相表面向溶液的移动机制.抛物线扩散方程的扩散系数R可望成为较好的指示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及其对土壤磷吸附解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
土壤作为磷的临时养分库,其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既制约磷肥的有效性又影响土壤磷的流失,为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增强农田土壤对磷的固储力,减轻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的环境风险,我们对水葫芦、竹子、秸秆、核桃壳、松针(农业废弃物)炭化后对KH2PO4吸附-解吸模拟性研究,从中选取综合固磷能力较强的生物炭(秸秆)与土壤按0%(对照)、0.1%、0.2%、0.5%不同比例(质量比)添加,了解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物炭对磷的等温吸附(Langmuir方程拟合)的最大吸附量高低顺次为:水葫芦(2 906.98 mg·kg-1)秸秆(2 702.70mg·kg-1)竹子(2 469.14mg·kg-1)松针(2 217.29mg·kg-1)核桃壳(2 336.45mg·kg-1),5种生物炭对吸附磷的解吸力,随着解吸次数增加吸附磷的解吸力增加,尤其前4次,磷的解吸很迅速,达0.52~1.90mg·L-1;秸秆生物炭添加能增强土壤对磷的吸附,不同比例的增强效果为:0.5%0.2%0.1%0,但是,秸秆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的解吸能力没有显著影响。5种生物炭中水葫芦生物炭对磷吸附能力最强,其次是秸秆生物炭,但是由于水葫芦生物炭生产率很低(仅约为0.79%),秸秆生物炭不仅生产率高(约为2.79%)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按0.5%添加到土壤中能较好地提高土壤对磷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