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麦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平均密度(X)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标(m*/X)进行模糊聚类,对麦蚜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麦蚜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整个种群动态有6个状态集。防治重点要放在初盛期(A4),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麦蚜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甘谷县麦蚜种群动态及防治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1991~1994年甘谷县麦蚜田间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明确了麦蚜的种群结构和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并建立了麦蚜混合种群数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模型即Y=0.3591+0.001897x,依次确定了小麦穗期混合麦蚜种群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1000头。  相似文献   

3.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在水稻的不同发育期存在差异。其空间分布主要由稻田蜘蛛本身的扩散程度及生殖 ,游猎型和定居型数量的多寡 ,主要目标害虫的数量及其分布 ,栖息环境的变化及其耕作方式和稻田蜘蛛的种群密度及其种间竞争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4.
仿生胶对枸杞瘿螨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生胶已成为一项防控病虫害的新技术,本文研究了仿生胶对枸杞瘿螨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的影响。种群动态研究表明:仿生胶处理对瘿螨的发生量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与药剂处理和对照处理差异显著;应用几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和Iwao、Taylor的回归方程式,分析和测定了3种处理瘿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采果期仿生胶处理阶段性地改变了瘿螨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药剂处理和对照处理均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6.
宁夏中宁县麦蚜寄生蜂群落多样性及优势种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西北干旱区麦田蚜虫寄生蜂的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种群动态,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对宁夏中宁县麦蚜寄生蜂群落组成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其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应用Gaussian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拟合,并对寄生蜂优势种的个体发生量进行时间动态描述。结果显示,该地区共调查获得麦蚜寄生蜂标本919份,隶属4总科7科12属21种,其中初寄生蜂11种,重寄生蜂10种。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为初寄生蜂优势种,6月2日个体数达到顶峰,6月8日骤降,6月23日趋于平缓;重寄生蜂优势种为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宽肩阿莎金小蜂Asaphes suspensus和蚜茧蜂长背瘿蜂Alloxysta sp.,前二者个体数均在6月18日达到最大值,6月23日呈下降趋势,后者5月28日上升,6月2日达到顶峰,6月23日缓慢降至最低值。该地区5月初麦蚜初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较大,重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则在5月中旬开始上升,总群落多样性指数在6月上旬最高;Gaussian函数对寄生蜂群落多样性指数时间动态变化的模型拟合参数表明,复杂农业景观下的寄生蜂物种多样性发生期明显长于简单农业景观。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21%噻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药后3 d,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药后3 d,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施用21%噻虫嗪SC 15.75 g/hm~2防治小麦蚜虫,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8 d,药后14 d消解92%,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1%噻虫嗪SC,用药量15.75~23.625 g/hm~2,小麦生长后期连续施药1~2次,最后一次用药后7、14、21 d采收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噻虫嗪(0.01 mg/kg)。建议用21%噻虫嗪SC防治小麦蚜虫,最高制剂用药量75 g/hm~2(有效成分15.75 g/hm~2),在小麦抽穗期施药一次,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8.
连续两年在小麦拔节后通过田间模拟加温,研究变温条件下温度升高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加温处理区麦蚜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显著增加,麦蚜被寄生率降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变化不明显。其次,加温处理区小麦的产量指标如穗重、穗粒重、穗粒数、平均粒重等相对空白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为构建麦蚜气候响应模型,模拟气候变暖形势下麦蚜的发生趋势,以及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麦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麦蚜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2009—2010年将小麦田和油菜田交界处设为0 m,在距0 m处2、4、6、8、16 m(包括0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麦蚜数量。邻作小麦田距离油菜田16 m处的无翅麦蚜数量最多,且与其它距离差异显著(P<0.05),而单作小麦田中各距离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距离油菜田8~16 m处,小麦邻作田麦蚜数量的降低百分率骤减,分别从2009年的26.91%降低到1.02%和2010年的22.72%降低到0.53%。初步表明该邻作模式可以控制小麦田8 m以内的蚜虫数量。  相似文献   

10.
黑绒金龟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西吉县10块豌豆中黑绒金龟随机多点抽样调查的3年资料,配合Ney-ma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发现该虫在豌豆田符合负二项分布,应用IwaoX-X回归法和Taylor指数法求得理论抽样量模型,从而导出不同置信度t,不同虫中密度X(头/m^2)和不同允许误差D下的理论抽样数N。利用Iwao和Taylor序贯抽样模式,得到该虫的两个序贯抽样模型。结合Iwao和Taylor的二个模型,得到了该虫的复合序  相似文献   

11.
利用Agent模型对昆虫及其寄主、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机模拟,比传统种群模型更为直观的体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文建立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小麦(Triticumaestivum L.)、天敌组合、环境4种类型Agent对象,观察了多种组合下的对象行为。以北京地区的历史日值均温、湿度、降雨量数据为主要环境数据,进行了区域模拟验证,与北京地区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在GIS平台上,以小麦生长季节的气象数据对宁夏、陇东、陕西3个地区进行了模拟,以环境数据进行驱动的4类Agent对象运行,得到了初步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大发生规律,更好地开展大尺度草地螟发生预测预报,本文对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8年我国草地螟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温湿度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草地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 草地螟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对随后幼虫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草地螟成虫集中分布在湿度60%~80%的区域内,而在相对湿度为60%~80%的区域内,温度是草地螟成虫和幼虫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成虫主要分布在温度高于21 ℃的区域内,而温度高于27 ℃的区域内草地螟成虫量较少。在成虫盛期温度为19~27 ℃的区域内易形成草地螟幼虫大发生,特别是在温度为21~25 ℃区域内发生程度更重,该温度范围与草地螟成虫产卵适温范围相符。[结论] 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指标应是开展大尺度空间草地螟大发生分布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依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供的1980~1998年小麦白粉病病情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0和地统计学工具软件GeoEAS提供的两种空间插值方法,即普通克里格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进行了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监测指标在较大空间尺度的地理分布上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根据空间自相关性,可以用普通克里格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生成插值图。所产生的多幅地图较合理地显示了小麦白粉病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根据调查测定,猎殃殃在麦田呈聚集分布,田间取样应采用平行线跳跃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麦蚜对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田间不同程度麦蚜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测量,研究了各波段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蚜危害的初期,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受到明显的削弱,随着麦蚜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冠层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有明显下降,尤其在近红外区下降更为显著。利用光谱微分技术,对受麦蚜不同程度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率求一阶导数,得到红边斜率。结果表明,麦蚜危害后小麦冠层的红边斜率在近红外波段发生剧烈的变化,且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其值逐步下降。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和百株蚜量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对监测蚜虫敏感波段的选择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郓城县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达7.3万hm2.麦蚜是常年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一类害虫.从20世纪80年代麦蚜成为麦田害虫优势种群以来,10年中约有9年需要防治,若不能进行有效防治,将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期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陕西省2000年至2010年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变化北部快南部慢,全局集聚程度提高,人口变化率局部集聚中部高北部低,人口重心北移,在人口变化趋势与植被变化的关系上多数地区人口对植被有正向影响但南部少数区县为负向;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能近似的模拟人口变化规律,人口的增长多在河谷地带与高速公路沿线,地势平坦的区域经济中心与交通便利区域。趋势拟合显示,自然因素本身并不在短时间内决定人口迁移,但受到经济拉力作用时,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往往人口减少会较快。根据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将其按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为后续的因子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的入侵机制和传播规律,选取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上罗村一块5 m×5 m样地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距离尺度下该研究区内豚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Ripley’s K函数和Taylor幂法则对该研究区内豚草的分布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豚草强度出现一个黄色区域,其值超过0.025株/cm~2;豚草种群在0~1.2 m空间距离尺度上呈极强的聚集性分布,且随着距离尺度的增大,聚集程度增强;泰勒幂指数b的估计值为1.5477,大于1.0000,说明研究区豚草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