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节水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节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浅—湿—浅间歇灌溉较常规灌溉使水稻增产2.52%,湿润灌溉较常规灌溉使水稻增产0.32%,不同灌溉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水量比较和效益分析表明,湿润灌溉效果显著,在返青后至有效分蘖终止期的用水高峰期内节约用水量3 928.1 t/hm2,节水率达到54.8%;在整个生育期间节水5 247 t/hm2,节水率33.0%,节约用油成本29.3%,效益比较好,可实现节本增效和节约水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7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00万hm2。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用水量占农业生产用水量的95%,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4%,是黑龙江省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用水大户。黑龙江省社会用水总量已逼近全省水资源控制红线,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在这种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开展了水稻直播常规灌溉、旱作喷灌灌溉、旱作滴灌灌溉的作物需水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作喷灌灌溉节省10.99%的作物需水量,旱作滴灌灌溉节省17.76%的作物需水量,水稻旱作喷滴灌技术较现有常规灌溉可节省30%~50%总用水量,但是在现有喷滴灌技术水平条件下,产量水平低于现有常规灌溉。  相似文献   

3.
农业灌溉用水量的LS-SVM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芳  唐德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73-10275,10288
农业灌溉用水量预报是灌区制定水资源调度计划、合理高效分配水量的科学依据。针对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复杂非线性的特点,鉴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诸多优势,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灌溉用水量预测模型,将该模型用于塔河流域T灌区灌溉用水量预测,并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具有泛化能力强、误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与常规灌溉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处理Ⅰ水分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灌溉田,处理Ⅱ常规灌溉田。结果:处理Ⅰ用水量5060立方米/公顷,处理Ⅱ用水量为6240立方米/公顷,每公顷节水1180立方米/公顷。水稻生育期调查结果,处理Ⅰ较处理Ⅱ分蘖期提前2天,齐穗期提前3天,成熟期提前4天。处理Ⅰ较处理Ⅱ株高增加2.3厘米,穗长增加1.6厘米,每平方米穗数增加26穗,穗着粒数增加6.1粒,结实率提高2.6%,增产率达5.93%。结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比常规灌溉技术节约用水量,并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一、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北方稻区的缺水情况,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上开式宽床旱育苗喷灌,每亩喷灌水量43米~3,比地面灌溉省水78.9%,并培育出优质壮秧。水稻移栽后,作者在总结国内外节水灌溉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坑测法试验在缺水情况下,对分蘖期实行阶段的“不充足灌溉”,获得移栽后连续断水28天的水稻生育和用水量的资料。断水处理实脱产量872斤/亩,比对照减产36.9%,但亩用水量减少了41.0%,水的生产效率2.73斤/亩,高于正常灌溉水平。试验结果揭示了水分管理与产量之间一定的规律性,指明了节水灌溉增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具有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害,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功效。研究水稻的增产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水稻灌溉用水量,对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和水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滁州地区水稻需水量试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天长市二峰灌溉试验站(1981~2007)和全椒县下封灌溉试验站(1981~1986)多点多年水稻需水量试验资料,提出了滁州地区水稻本田期6~9月作物泡田用水量和5种需水量计算方法,成果为确定灌溉用水量、水资源平衡研究、农田规划设计及灌区用水管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水稻的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节水增产机理,推广水稻综合节水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节约灌溉用水量、推行节水型稻作和节水型农业以及实现"两高一优"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实际意义。现将几种国内已成功应用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郑煜春 《现代农业》2013,(12):87-87
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泰来农场位于泰来县境内,农场土地总面积15.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2009年水稻播种3.5万亩.在未实施节水控制灌溉以前,农场平均地表水灌溉用水量860立方米/亩,年灌溉用水量0.3亿立方米,水稻灌溉用水浪费大,泡田期用水紧张,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水稻生产在当地比较效益好,是农场的立场作物,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了制约农场水田发展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的生长与灌溉水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北方的农作物中玉米和小麦所需的农业用水量都比较大。为了保持北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必要保持农作物得到最合适的灌溉水量。因此,本文就针对农作物受到不同灌溉技术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便保持较高、较稳定的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俞嘉庆  韩霄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6):1044-1045
为准确获得灌区单位面积的灌溉净用水量,结合水量平衡法,以杭州市富阳区渔山畈灌区为实例,选择单季稻作为参考作物,过滤获取灌区单季稻全生育期的降水量、温度、风速等基础数据进行测算。经计算,灌区单季稻全生育期的蒸腾蒸发量为997.20 mm,有效降水量为525.57 mm,地下水补给量为0,土壤计划湿润层储水变化量为-13.74 mm,灌区灌溉净用水量为483.37 mm,667 m2灌溉净用水量折算为322.25 m3。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不同灌溉处理来验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在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害,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控灌处理在整个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各项病害发病率最低,产量最高,经济效益优于其它处理,每亩地可增收节支25.4元。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不同灌溉处理来验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在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害,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控灌处理在整个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各项病害发病率最低,产量最高,经济效益优于其它处理,每亩地可增收节支25.4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位于冀西北张家口地区三年来农业用水量及采取节水灌溉现状的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灌溉总节水量,及农业节水占用水的比例,分析灌溉用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水稻节水灌溉方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灌溉方式不同将影响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浅水灌溉、湿润灌溉与常规灌溉 (对照 )在产量和千粒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有显著差异 ;雨养灌溉与常规灌溉差异显著。灌水量与灌溉生长效率呈负相关 ;水稻的灌水高峰是水稻幼穗发育期 ,各月份的灌水量以 7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稻普通灌渠、压实灌渠、水泥灌渠、塑料灌渠和深渠5种处理及田间保水灌溉、控制灌溉、间控灌溉、间歇灌溉4种灌溉处理,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水稻节水关键指标的范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渠的水量损失存在明显差异,以塑料和水泥灌渠保水性最为理想;田间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评价以间歇灌溉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内蒙古寒区水稻种植需求大、稻田渗漏严重、灌溉水资源压力大等问题,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开展田间水稻灌溉试验,探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区稻田水分渗漏的影响,建立稻田水量平衡模型对4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W0、间歇灌溉W1、蓄雨型间歇灌溉W2、无水层灌溉W3)下稻田逐日渗漏量和逐日水层深度作模拟。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渗漏量W0模式>W3模式>W1模式>W2模式,采取W1和W2模式可有效降低渗漏量。各灌溉模式下水稻作物系数(Kc)变化趋势一致,均为生育前期和后期较小,生育中期较大,W0模式下水稻Kc略大于其他模式。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水量平衡模型对稻田水层变化模拟精度为:验证组和率定组R2分别达到0.80和0.85以上。可知,稻田水量平衡模型在4种灌溉模式下整体模拟精度良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可用于不同灌溉模式下内蒙古寒区稻田水层变化模拟。  相似文献   

20.
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结合笔者自己多年工作经验,通过研究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及方法,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效农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