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怎样才能将小蚌育成优质手术蚌呢?小蚌的生长与放养密度、饵料、水质、水温、水深、底质等基本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三角帆蚌;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要在一定的水流和较硬的底泥中才能正常生活。静水、底质不好,饵料不足或水质过肥,含氧量过低,  相似文献   

2.
引起育珠蚌死亡有各种原因。除了因发生蚌病而死亡外,饵料组成不合理、数量不足以及管理不善、水质恶劣,使蚌摄食不足、过度消耗,影响蚌的正常生理过程,引起蚌的死亡,这可以称为“营养性死亡”。秋季水温下降或早春水温回升时产生蚌陆续死亡,而蚌体上没有明显病变症状,可能就属  相似文献   

3.
第二讲育珠蚌的人工繁殖目前淡水育珠蚌主要有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两种。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褶纹冠蚌喜欢生长在水流缓慢、水质肥沃的水域中;三角帆蚌喜欢生长在有水流、水质清,底质较硬的水域中。两种蚌均是雌雄异体,其生殖腺位于斧足上方的肠管迂回部,  相似文献   

4.
育珠蚌和其它水生生物一样,也会感染各种疾病。蚌病多发生在3~10月份,尤以夏秋季为甚。从我市生产实践来看,发病率一般是养殖多年的老池高于新池;污水池高于清水池;静水高于流水,养殖周期长的蚌高于养殖周期短的蚌。感染源主要有外购已带菌的河蚌。手术插片损伤了机体又消毒不严感染的,水质酸碱度过高或过低而又长期未用药物消毒,  相似文献   

5.
珍珠蚌从天然野生状态被迫高密度吊养于水体养殖后,严重改变了它原有的自然习性,容易发病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养蚌育珠队伍逐渐扩大,种蚌或育珠蚌的大范围跨地区跨水域养殖极为普遍,疫病的地区间蔓延日趋严重,控制蚌病成了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蚌病治疗难主要也因为病蚌不易被人察觉。生产中往往是通过入池检查死蚌或观察群体蚌的喷水能力来衡量蚌体的健康程度。大多数珠农一旦发现蚌喷水下降,就立即采取冲水或换水措施来改善环境,以便提高其喷水能力,但时常收效甚微,到底什么原因呢?一、蚌体喷水能力下降的原因1.水质(1)溶氧:适宜珍珠蚌生…  相似文献   

6.
《科学养鱼》2004,(3):71-71
传统的养蚌,有用畜禽粪便肥水的做法,虽然肥水较快,但有其致命的弱点,一是未经发酵的畜禽粪便直接进入水体中,发酵时消耗大量的水中溶氧,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恶化水体环境;二是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卵,易诱发蚌病,一般认为蚌瘟病开始多是由于水质恶化引起的,自然发酵并不能彻底消除有害细菌;三是畜禽粪便含氮量高,含磷不足,对藻类的培养没有选择性,通常易生长大量的蓝藻、大型绿藻等,被蚌摄食后不易消化,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阻塞肠道的情况。养蚌水体一般易缺磷,特别是施入溶解性差的过磷酸钙,被利用的磷素更少,这就是为…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疾病流行趋势及预防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蚌病防治门诊部2004~2005年484个病例的诊治资料统计分析,发现育珠蚌几乎全年可以感染寄生虫,4~9月是细菌性蚌病高发阶段;外套膜疾病、车轮虫感染和附着生物危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NO2-N、NH3-N含量高、pH值偏低等水质不良问题是诱发蚌病的重要因子。建议预防蚌病应重视调节水质,及时防范附着生物蔓延,经常杀虫。  相似文献   

8.
食用河蚌新品种—橄榄蛏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消费者开始关注河蚌,因为河蚌是摄食水体中的细菌、藻类、有机碎屑等生物,不需要投喂任何饲料,养殖水体水质好,属于健康型养殖。下面介绍一种新型食用河蚌———橄榄蛏蚌。一、橄榄蛏蚌的分类地位橄榄蛏蚌(Solenaiaoleivora)隶属于瓣鳃纲、蚌目、蚌科。二、橄榄蛏蚌的外形描述橄榄蛏蚌示意图橄榄蛏蚌壳窄长形,壳薄。壳顶低,不显著,位于距前端约1/4壳长处。前缘圆,背缘直,后缘斜切,腹缘近平直,但中部略凹入。壳面无色到黑色,生长线较粗(见图1)。三、橄榄蛏蚌的生长与繁殖橄榄蛏蚌为我国特有种,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澈,有一定水流的河口…  相似文献   

9.
祖国各地     
一龄幼蚌的安全越冬当年繁殖的蚌苗能否安全越冬,主要取决于幼蚌的体质和人工管理的好坏。首先,要增强幼蚌的体质。秋季由于水温下降,水质变瘦,此时要施一些有机肥.或与无机肥混用,以保持肥水。施肥要掌握少量多次。其次,要做好幼蚌的越冬管理工作。越冬方法大体上有三种:(1)塑料薄膜温床越冬。沟南北宽1米,深0.5~0.7米.东西长20~30米,上盖塑料薄膜,沟底放营养士,11月底可把幼蚌放进沟里越冬,一般在早  相似文献   

10.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1.
育珠蚌和寄养蚌最容易得病的季节在4—9月分,一旦发生蚌病很快蔓延,给育珠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蚌病了一般在外表上有症状表现出来,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检查,对症施治。平时也应注意水质,采取预防措施,警惕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池中进行鱼蚌综合养殖试验,以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吊养密度和深度对水质、鱼和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三角帆蚌放养模式分别为对照组0只/m^3(C)、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9只/m^ 3(D-6)、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18只/m^3(D-12)、水下40 cm和80 cm处双层吊养18只/m^ 3(S-12)。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各组透明度和溶氧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吊养组(D-6、D-12、S-12)TN、NH+4-N和COD的平均含量均低于C组。各组TP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吊养三角帆蚌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提高,其中D-12组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最高。同等三角帆蚌密度下,单层吊养(D-12)的水质化学指标、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均优于双层吊养(S-12)。从改善水质、鱼蚌生长情况等指标考虑,在草鱼养殖池中,三角帆蚌最佳吊养密度和深度分别为18只/m^3和40 cm。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9年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水质调查监测的结果,选择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等4个代表性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应用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保护区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内的保护区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Ⅲ类,不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的要求;位于龙州县境内的保护区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Ⅰ类,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应开展保护区沿江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加强保护区内水域的管理,进一步改善水质,修复佛耳丽蚌的栖息环境,使保护区真正起到保护佛耳丽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寅初 《内陆水产》2006,31(7):22-22
2005年,我市珍珠养殖面积达22733hm2,年产珍珠747t,吊养珍珠蚌近3亿只,存塘珍珠蚌价值达1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有名的“淡水珍珠之乡”。随着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伴之而来的蚌病也日趋严重,危害极大。蚌病发生,使珠农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挫伤了群众的育珠积极性。1死亡症状珍珠蚌吊养在水中,肌体被包在双壳中,因而蚌病不易发现,一旦患病,很难控制和治疗。其主要症状是:蚌池水面漂浮一层蓝藻、水质浑浊、水体呈酸性。病蚌鳃组织发炎或土黄色,伴有溃烂状,斧足的边缘发炎糜烂,胃、肠中无食或很少,肝脏受损…  相似文献   

15.
<正> 1 蛭池建设 水蛭生长的好坏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养蛭生产要实现优质、稳定、高效益,必须创造一个促进水蛭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1.1 蛭池条件 实践证明,凡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水位稳定,土质和地貌良好,地形适宜,结构合理,饵料充足,交通便利的养殖基地,都能获得稳产、高产和较高的经济效益。1.1.1 水量足,水质无污染。 水蛭离不开水,有收无收在于水。水源应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培育大规格一龄幼蚌的工作,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培育大规格一龄幼蚌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1.网箱养殖法 (1)水面条件水质清新,有缓流水的河沟开阔地带和池塘。 (2)水质要求幼蚌适于生长在泥质底的水体,并要有清新的流水、丰富的溶氧、充足的饵料。一般以透明度掌握在30~40厘米和pH值稳定在7~8为宜。  相似文献   

17.
<正> 水蛭抗病力较强,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病,但在饲养过程中,因温度不稳定、密度过大、水质恶化、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水蛭易发疾病。1 水蛭发病原因1.1 温度不稳定。气候忽冷忽热,昼夜温差过大,越冬不采取防寒措施,酷暑季节不采取遮荫  相似文献   

18.
采用鱼蚌联养3种养殖模式,通过分析不同养殖模式下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变化,为池蝶蚌的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上海郊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加大,致使许多江河、湖泊水质严重污染,甚至引起蚌的死亡。为确保河蚌育珠业的发展,各地先后把河蚌移入内塘和鱼进行混养,但在生产实践中,三角帆蚌成活率较低,或严重影响花白鲢的产量。为了探索这一问题,我们于1986年在上海市嘉定县朱家桥乡沥江村养殖场进行了鱼蚌混养试验。试验塘和对照塘各10亩,水深均为2.8米,  相似文献   

20.
选择靠近鱼池(河沟)的农田,把鱼池肥水注入农田进行快速育蚌。当年繁殖的褶纹冠蚌苗经120天左右的培育,平均规格达8厘米以上,成活率在70%以上,亩平均出蚌10万只左右。本文还论述了农田的整理、饲养环境、养殖方式及水质等技术因子对促进蚌苗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