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养蜂四十余载,蜜蜂是我亲密的朋友,是我的"虫孙儿",惜蜂、爱蜂、疼蜂,像儿孙一样照顾蜜蜂,与它们和睦相处,相敬如宾,运用人性化管理蜂群,我认为这是养好蜜蜂的关键。我在自家房顶楼养蜂40多年,每天与蜜蜂为伴,其乐融融。近年来我体会最深的是对蜂群实行人性化管理。蜜蜂是社会性昆虫,为了一个"小王国"的生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蜜蜂白垩病并逐渐蔓延,现在仍然危害着养蜂生产。2008年我地的蜂场蜜蜂白垩病发病率较高,一些受到白垩病危害的蜂群其蜂蜜产量是健康蜂群的1/3。为此,笔者提醒蜂  相似文献   

3.
张老师:您好,我饲养蜜蜂3年多,是业余养蜂,是我们当地的中华蜜蜂,每年都是靠自然分蜂进行繁殖.可今年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5月份,我的蜂群发展到五六框蜂,蜂群内已经起了王台.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时候该分蜂了,但是我发现王台都被蜂王给咬掉了,请问张老师,这是蜂种的原因吗?我想分蜂,应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4.
我是 2 0 0 2年开始订阅《蜜蜂杂志》的 ,由原来对养蜂一窍不通 ,到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 ,是《蜜蜂杂志》帮了我的大忙。《蜜蜂杂志》内容丰富 ,刊登的文章通俗易懂 ,是养蜂人学习交流的极好园地。2年来 ,我认真学习《蜜蜂杂志》中的养蜂技术 ,借鉴各地蜂友们成功的养蜂经验 ,由原来的 3群蜂发展到了现在的 60群蜂。今年我饲养的蜂无一群患病 ,蜂螨危害也降到最低点。尤其在今年山东雨水较多的情况下 ,蜂群基本上没有螨害。蜂蜜、蜂蜡、蜂胶生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由于我对养蜂事业的爱好 ,养蜂技术不断提高 ,在我的家乡已小有名气 ,邻村的…  相似文献   

5.
记得初养蜂时 ,我地几位蜂友都是按照当时书刊上所说的在春季饲喂蜂群时要加入抗生素药物来预防蜂病 ,其中就有氯霉素、土霉素类抗生素。2 0世纪 90年代初 ,南京药物学家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蜂喂抗生素危害大》的文章。文章说 :在蜂群无病时对蜜蜂喂药不但不能起到防病的作用 ,相反容易产生许多副作用。看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几位蜂友很受启发 ,立即停止对蜂群喂药。从那时起 ,我地养蜂者谁都不再用抗生素来喂蜂防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 ,近几年在我国出版的一些养蜂书刊上仍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在春季对蜂群饲喂时加入抗生素来预防蜂病。比如 ,…  相似文献   

6.
答读者质疑     
问 :《蜜蜂杂志》 2 0 0 2年第 6期 2 4页《友情为重 ,忍让为先》一文中 ,有这样一段识别盗蜂的叙述 :“其实 ,蜂群并没有起盗 ,那些大肚子蜂是采集蜂 ,就像一些人带着干粮和水去较远的庄稼地里劳动一样”。我是专业定地养蜂者 ,有蜂群 4 0~ 5 0箱 ,每年都订《蜜蜂杂志》 ,还购买了很多养蜂书藉 ,从中我向老前辈和科研工作者及其他蜂友学到了不少先进养蜂经验。关于盗蜂 ,很多文章所介绍的都是大肚子蜂往外飞是盗蜂 ,没有说大肚子蜂往外飞是采集蜂的。采集蜂要带饲料出去采集吗 ?那么采集一次花粉飞多远 ,带多少饲料呢 ?答 :《蜜蜂杂志》 2…  相似文献   

7.
天高任鸟飞     
我是天山脚下的山村青年农民。养蜂前我并不知道养蜂界有《蜜蜂杂志》。只是看到我地蜂界师傅们,都养蜂致富了,我抱着发财的梦想,购买了蜂群。当走进这个圈子后我才发现养蜂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1996年深秋我购买了蜂种,越冬就损失了7群,并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我场从1979年起饲养黑蜂50群,几年来深受蜂螨之害。受害蜂群抗病力降低,幼虫病、麻痺病等接踵发生,严重影响了蜂群的繁殖和产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养蜂员救蜂心切,盲目加大药量,蜂群反受其害,一次治死蜜蜂十几箱、几十箱的事常有发生。有的养蜂员在喂越冬饲料的同时治螨,造成蜜蜂中毒死亡。惨重的损失迫使我们决心治螨挽救蜂群,但由于饲养水平低,对科学治螨缺乏学习,在治螨中走了弯路。盲目、无计  相似文献   

9.
我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养蜂至今已有30余年。刚开始养蜂的十多年间,年景好,蜂群很少发病,蜂螨也好治,管理蜂群的主要任务是造脾、加脾和取蜜。随着养蜂时间的积累,由于外来转场蜂群的干扰和自己的几次小转地,蜂群染病了。其中有2年几乎“全军覆没”。那些年,我买了许多关于蜂病防治的书籍和光碟进行学习,又将病蜂寄往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化验,结果是细菌、病毒、孢子虫3种病菌都有。在此后的这些年里,养蜂的主要任务就是与蜂病作斗争了。  相似文献   

10.
燕海平 《中国蜂业》2023,(10):18-19
<正>每年的春末夏初蜂王和一部分蜜蜂飞离蜂群,另建蜂巢组成新蜂群,将原巢留给即将羽化的新蜂王,一群分为两群,这就是蜂群的自然分蜂。自然分蜂是蜜蜂繁衍的本能,蜜蜂靠分蜂来实现蜂群数量的增加,有效补偿由于病害、敌害、饥饿等原因造成的蜂群损失。但自然分蜂会给蜂群繁殖和养蜂生产带来损失,在养蜂生产中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自然分蜂的发生。一、自然分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工分蜂又称人工分群,是在蜜蜂饲养过程中,利用其自然分蜂的特性,根据外界气候、蜜源和蜂群状况,有计划地将l群蜜蜂分成2群或多群的蜂群繁殖方法。人工分蜂是增加蜂群数量,扩大养蜂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养蜂效益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强壮的蜂群是优质高产的基础,是养蜂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饲养强群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越冬期蜜蜂的死亡率是影响饲养强群的一个主要因素。从秋末或冬初蜂群内最后一批幼蜂出房到翌年春季新蜂出房之前,蜂群内部没有新蜂出世,蜂群中只死不生,逐日减少,蜂群强度下降,以至下降到群势的最低点,这个最低点也是蜂群新一年繁殖的起点。越冬蜂  相似文献   

13.
《中国蜂业》2020,(1):48-49
<正>蜂群数量和蜂蜜产量是养蜂生产统计常用指标,它们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养蜂规模和养蜂生产情况。在编制养蜂业发展规划时,蜂群数量和蜂蜜产量经常被作为主要指标来陈述发展目标。通过蜂蜜产量和蜂群数量计算的年群均产蜜量是反映养蜂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蜂和意蜂是广西饲养的主要蜜蜂品种,在放蜂方式、生产投入和产出效益等方面有较大差别,非活框饲养中蜂与意蜂比差别更大。在蜂群数量和蜂蜜产量的统计上,由于国家统计和农业部门统计均没有按蜜蜂品  相似文献   

14.
蜂种是养蜂的基础,在相同的蜜源、气候、饲养管理条件下,一个生产蜂场的蜂群群势发展快慢、蜂产品产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该场蜂种的好坏。一个好的蜂种,蜂群繁殖快,产量高,直接关系到养蜂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养蜂大国,全国约有蜜蜂7千万群,每年的育王数量与蜂群数量大  相似文献   

15.
王德惠 《中国蜂业》2003,54(1):16-16
我地处伊春市乌伊岭林业局以北 2 4公里美丰林场 ,小兴安岭北坡。此地蜂群越冬期为 10月至来年 4月初 ,“清明”前后出窖 ,时间长达 6个月。冬季极限温度零下 39℃ ,正常温度为零下 2 0~ 2 6℃。真可谓寒冷地区。本文所述寒冷地区的蜂群越冬后期管理 ,只限室内越冬蜂群。我在此地养蜂近 2 0年 ,往往是成功一年 ,失败一年。不是箱内冻冰大部份蜂冻死 ,就是伤热蜜蜂拉稀全群死亡。总结多年教训 ,得出如下结论 :一、越冬群势 :我个人认为蜂群越冬并非群势越强越好。我饲养的是美意蜂和喀尔巴阡蜂杂交种。即蜂王是纯美意 ,而工蜂是美×喀单交种…  相似文献   

16.
塔兰诺夫的《蜂群生物学》,在养蜂专著中,确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书中以大量的实验数据,阐明了蜜蜂生活特性,揭示了蜂群内部的奥秘。为后人制定养蜂方法和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一个养蜂者,若不读这本书,将成为一生中的遗憾。在养蜂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巨大的改进和发明总是伴随着蜜蜂生物学方面的相应发现而诞生的。要想有所创新,您不可不读《蜂群生物学》。我们养蜂者,都想把蜂养好。那么就必须在蜂巢里为之创造稳定的、对成年蜂和生长中的蜂儿最适宜的生活条件。这些条件,正是《蜂群生物学》中所论述的。有时蜜蜂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职…  相似文献   

17.
<正>一些养蜂爱好者,特别是初养蜂者,对蜜蜂越养越少原因搞不清楚。自己尽心尽力,对蜂群呵护有加,天天喂,日日看,但蜂群就是不争气,蜂数不是一天天增多,而是一日日减少。蜜蜂减少有三类原因:一是老蜂自然死亡。蜂群95%以上是工蜂,其寿命在生产期仅有3545天,冬季不劳作也只能活3个月。如果蜂群老蜂占多数,老蜂死亡属自然规律;二是新蜂得不到补充,这是蜂数减少的重要原因。有些蜂群受病虫害或外界条件影响,蜂群见卵见虫难见蛹,不见新蜂出巢;三是  相似文献   

18.
侯衍功 《蜜蜂杂志》2003,(12):32-32
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能提高其经济效益是不可否认的。但蜜蜂进大棚授粉 ,蜜蜂的损失却较重。怎样才能减少入棚授粉蜂群的损失 ,是养蜂人讨论的重要话题。我是一位业余养蜂爱好者 ,现介绍几点我对入草莓大棚授粉蜂群的管理经验 ,供养蜂同仁参考。1.做好入棚蜂群的计划 所谓计划 ,就是在分蜂时就应有目的地把进草莓大棚授粉的蜂群列入计划 ,进几群 ,进多长时间 ,应有一个计划 ,并按此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我地的草莓大棚面积一般是 330m2 左右 ,蜂群达到 3框足蜂为宜。近几年来我地大棚种植草莓面积大 ,草莓价格低 ,大棚租蜂的价格也由过去每群 …  相似文献   

19.
要根据本地蜜蜂血统结构引进蜂种——论生产性蜂群换种(一)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葛凤晨薛运波养蜂生产者引进蜂种的目的是为了改良现有蜂群,提高其生产能力,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我国养蜂生产受生产形式和生产习惯的制约、影响,引种换种不可能象国外一些养...  相似文献   

20.
每个养蜂人都希望自己蜂壮群强,以便实现较好的养蜂效益。饲养强群需要三个必备的条件:一个好品种,一套科学养蜂技术,充足优质的饲料。饲养蜜蜂在我地有着良好的基础,我地对于批量生产的蜜蜂饲料的使用刚刚起步,多数蜂农只是向蜜蜂索取蜜蜂产品,而没有舍得主动投入饲喂,常常出现蜂群瘦弱、见子不见蜂,导致相同蜜源场地、别人取蜜我喂蜂等现象。但是,在观念新型的李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