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一、运黑142071.特征特性。冬性,全生育期245天,与对照运黑2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82.5厘米。后期茎叶无蜡质,旗叶窄长,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穗纺锤形、白壳、短芒、籽粒深蓝色、角质。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穗数34万穗,穗粒数40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冬前冬麦田杂草发生防控情况,结合气象条件及今春土壤墒情综合分析,预计今春我省冬麦田杂草将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地区重发生,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一、冬前冬麦田杂草发生防控情况据全省植保机构调查统计,全省冬前麦田杂草发生面积2829.7万亩,需防面积1600.4万亩,实防面积183.3万亩,实防面积仅占需防面积的11.5%,一般密度3—25株/平方米,50株/平方  相似文献   

3.
小麦群体动态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2016—2017年度氮高效品种筛选和展示田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茎蘖数随时间、叶面积系数随积温呈e的二次多项式指数曲线变化;干物重随时间变化为Logistic曲线,随积温变化为二次多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产量主要取决于穗数,冬后茎蘖数与穗数正相关,挑旗后茎蘖数与产量、叶面积系数与穗数、产量正相关,拔节后干物重积累与穗数、产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一、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1.冬前苗小、苗弱。小麦从播种至主茎上形成5叶1心的壮苗约需0℃以上积温550℃以上,习惯上把从播种至越冬前的积温低于420℃播种的小麦,称为晚播小麦。10月中上旬播种的小麦,多数年份只有一片叶出土,也称为"一根针";10月中下旬播种的小麦冬前一般不能出苗,称为"土里捂"。根据∑T=50+20+10n(n为播种深度),当120℃>∑T,冬麦即立针,∑T<50℃冬麦种子未完成吸水膨胀等生理生化过程,所以冬麦土里捂的播期应定在120℃>∑T<50℃的积温里,否则不能完成春化或以出土。2.春季生育进程快、时间短。据观察,同一品种在适期播种和晚播情况下,晚播小麦幼穗分化开始晚、时间短、发育快,到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可以基本赶上适期播种的小麦,且播种越晚,穗分化持续时间越短。因此小麦穗粒数少。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年的小区试验、高产攻关与高产示范,对冬小麦不同栽培方法的冬前主茎叶龄数、基本苗和施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倍繁殖良种、精播、半精播和大播量高产栽培,冬前适宜的主茎叶龄数分别为8叶1心~9叶1心、6叶1心~7叶1心、5叶1心~6叶1小心、3叶1心~4叶1心,基本苗/每公顷分别为30万左右、75~180万、195~270万、冬前茎数与穗数相当或主茎与第1~2子蘖成穗(有第1子蘖成穗基本苗不宜超过525万/hm2)。在中等及其以上土壤肥力,小麦产量6750~7500kg/hm2,以持续高产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前提,每年应施优质有机肥45000kg/hm2、纯N180~210kg/hm2、P2O590~120kg/hm2。中穗型品种创高产,比大穗型和小穗型稳妥。  相似文献   

6.
小麦精播是一套高产、稳产、低消耗的高产栽培技术,是以降低播种量、减少基本苗,依靠分蘖成穗提高产量的一项新技术.一般每亩基本苗掌握在8万~12万株,亩穗数35万~45万,冬前每亩总茎数(包括主茎)为亩穗数的1.2~1.5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两个品种不同叶位的光合能力。冬前叶的光合能力低于春生叶,春生叶以倒二叶的光合强度最高。旗叶的光合能力只是在灌浆期后才高于倒二叶。基本苗4~8万/亩的群体光合强度至越冬期能赶上或超过基本苗多的(16万/亩)对照处理,单株光合强度始終高于基本苗多的处理;单蘖的光合强度开始低于对照,至越冬期高于对照。春季控制分蘖数在40~60万/亩,可有利于单茎和群体光合能力的提高。盆栽群体条件下的光补偿点和光飽和点都高于单叶:光补偿点在3000~5000Lux,光飽和点則随每盆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控制春季分蘖,改善了群体內光照条件,促进了单茎健壯生长,在小麦生产中有利于粒多、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冬小麦要想取得高产,春季田间管理要合理运筹水肥、促穗足粒重,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小麦的生理学角度上来讲,返青期到起身期小麦的植株继续分蘖、岀叶和发根,并且开始幼穗分化,是巩固冬前壮苗、争取弱苗转壮、抑制旺苗生长最有力的时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麦田,采取不同的水肥措施非常重要。1一类麦田年前越冬时已达到"6叶1心"、具有4~5个分蘖、亩总茎数已经达到80万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冬小麦种质资源,探究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以17份冬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生育期、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穗数8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相关分析收获穗数、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说明在一定基础上增加收获穗数、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可以实现冬小麦高产;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的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筛选出3份高产材料(新冬33号、金冬麦040、金冬麦052),这3份材料可作为理想的高产亲本加以利用。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累积贡献率为76.159%的前3个主成分来评价17份冬小麦资源,揭示了不同冬小麦资源的表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一、水地小麦的生育特点我县气温属暖温带,气候比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2.6℃,小麦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来年6月上中旬收获,生育期240~250天,分别经历冬前和春季分蘖期。其生育期表现为"两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穗分化时间长,灌浆时间短。①分蘖时间长,从10月下旬开始分蘖到第二年3月上中旬(拔节初期)停止分蘖,历时150天。②穗分化开始早,时间长,前期慢、后期快,11月上旬穗分化就进入伸长期,到第二年小麦挑旗期前结束(4月中下旬),历时160~180天,从开始伸长到护颖分化期大约130天,护颖分化到四分子形成,后期只有30天。③灌浆时间短,仅30天左右,高峰集中,千粒重变幅大,灌浆的规律是前慢、中快、后慢,因此水地小麦只能走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以较大的亩穗数获取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南京地区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并研究提高光能利用,增强光合效率,增花保花攻大穗、增粒重及有关营养诊断等高产关键问题,我们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研究。1977—1978年种植的五块小麦高产试验田,块块亩产超千斤,其中有两块田达到1100斤以上。丰产一号田,品种宁7317,1.38亩,亩产1137.9斤;二号田,品种宁  相似文献   

12.
千斤小麦拔节期施肥对壮秆、大穗、粒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产小麦栽培,包括以肥为主控制足穗、壮秆、大穗、粒饱的一系列措施.在控制过程中,必须掌握冬前早发壮苗,早春稳长壮株,后期老健活熟的原则,看苗诊断合理追肥.徐州地区千斤小麦适宜穗数,冬性品种为每亩40~50万,春性品种36~40万.低于下限,则穗数不足;高于上限,穗型常常过小,都不易获得稳定的高产.统一壮秆、大穗、粒饱的关键在于看苗适时适量追施拔节肥,为此我们进行了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国红6号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超高产攻关田和密度、施氮量等试验,分析其高产田块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国红6号产量超过600公斤的群体特征为亩穗数30-33万,穗粒数达44-46粒,千粒重达42-43克。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约为1.1-1.2,高峰苗/最终穗数约为2.0,分蘖成穗率约为37.5-39.0%。  相似文献   

14.
<正> 夏玉米在我省秋粮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探讨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途径,我们对高产夏玉米的籽粒发育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一、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在校农场进行.供试材料1979年为郑单二号,1980年为郑单二号、济单一号及浚单五号.播期为6月7-10日;开花授粉期为7月底至8月初;成熟期为9月10-15日,生育期93-97天.亩穗数3500-4700个,穗粒数380-510粒,千粒重320-350克,亩产均超千斤.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北移区(武威)和原种植区(清水)两地生长发育差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生育期表现为冬前生长期延长,越冬期延长,拔节至抽穗期缩短,抽穗至成熟期也缩短.农艺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株高降低,单株成穗数增多,并且主穗与分蘖穗的差异缩小,千粒重提高,主穗穗粒数减少,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等均明显提高.若加强北移区小麦生长后期的田间管理,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粒重,产量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1小麦冬前旺苗形成的原因小麦冬前旺苗是指越冬前亩茎数超过80万甚至达到100万以上的麦田。形成小麦旺苗的原因有2种:一是由于土壤肥力高,底肥用量大,底墒足且播种过早而形成的旺苗。这类旺苗叶片肥大,叶色鲜绿,单株分蘖多,次生根多,冬前主茎第一节间伸长2 ̄3厘米以上,穗分化已  相似文献   

17.
一、技术指标 1.目标产量 667米2产量500千克以上。 2.群体结构冬麦早熟品种,667米2有效穗数38万~43万,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43~48克,基本苗25万~30万,冬前最高总茎数75万~80万;或667米2有效穗数37万~41万,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1~46克,基本苗22万~25万,冬前最高总茎数70万~75万。  相似文献   

18.
正1主要技术指标产量目标:500-550公斤/亩。群体结构为:冬小麦早熟品种,有效穗数38-43万/亩,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43-48克,基本苗25-30万/亩,冬前最高总茎数75-80万/亩。冬小麦中晚熟品种,有效穗数37-41万/亩,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1-46克,基本苗22-25万/亩,冬前最高总茎数70-75万/亩。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高产高效灌水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年度在池栽防雨条件下研究了10个灌水处理对小麦某些生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灌溉效益,提出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抑制营养生长过旺,后期补充灌溉,促进根系生长,延缓功能叶片衰老,保证穗粒数和粒重,是确立高产高效灌水方案的原则。文中还讨论了高产高效低定额灌溉的优化方案。在浇底墒水的前提下,根据降水情况,浇两水以拔节水和挑旗水或挑旗水和灌浆水为宜。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