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Hilgendorf)消化管中的上皮细胞及消化腺进行了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研究。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口咽腔、舌和食道黏膜表面为复层扁平细胞,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上皮细胞表面具微脊(微皱襞)。食道下段复层扁平细胞中夹有单层柱状细胞。胃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具顶板。胃贲门和盲囊部有丰富胃腺,盲囊底部和幽门部无胃腺。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小肠段杯状细胞丰富,幽门盲囊上皮细胞结构同小肠。另外,还研究了肝脏、胰腺和胆囊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许氏平鲉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具多态性的许氏平鲉微卫星标记,并用一个野生群体对其多态性进行了评价。三引物PCR法筛选出58个阳性克隆进行了测序,共得到47个含微卫星核心的DNA序列,筛选出15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所有位点上共得到66个等位基因片段,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A)为2~14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4,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范围分别为0.062 5~0.968 8、0.061 5~0.929 1。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显示,有6个位点表现出高度或中度多态。经Bonferroni校正后,HJ2-32、HJ4-27、HJ4-45和HJ4-47四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各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3)
为进一步探索卵胎生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繁殖生物学特性,探究超低温冷冻技术对精子形态结构的影响,对许氏平鲉(体质量500~750 g)鲜精和超低温冷冻后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扫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精子在变态过程中细胞核纵向增长,细胞质浓缩,成熟精子头部呈叶片状,无顶体;线粒体多向尾部基部集中,为精子运动供能,鞭毛由线粒体及轴丝组成且具侧鳍结构;精子经冷冻保存后,虽有少部分形态正常,但多数出现尾部断裂、部分线粒体丢失及线粒体内膜嵴和细胞膜受损等现象。研究表明,卵胎生许氏平鲉精子的头部形状和线粒体数与其他卵生鱼类有较为显著的差别,超低温冷冻后,精子形态结构受到较大损伤,推测多数精子受精活力减弱或失去受精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2)
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养殖过程中投饵量(30、38、46、54、62、70、86、102、120、140、160、180、200、220、240 mg/d)对鱼体的增重及对水环境中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鱼在生长过程中的最佳投饵量为160 mg/d,当投饵量小于160mg/d时,许氏平鲉的增长速度随投饵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投饵量大于160 mg/d时,再增加投饵量也并不能提高幼鱼的增长速度。投饵量对水体中固体悬浮物、COD、氨氮含量的影响与投饵量对幼鱼增重的影响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存在投饵过量指示点(SZ)、COD污染指示点(CZ)、氨氮污染指示点(NZ)。当投饵量小于SZ、CZ、NZ时,悬浮物、COD、氨氮含量均随投饵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当投饵量大于SZ、CZ、NZ时,悬浮物、COD、氨氮含量迅速增加。养殖水体中COD的自净符合一般水体COD的自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投饵量(T)与悬浮物含量(S)的模型为S=-18.86+1.082T-0.0069T2+0.0002T3,投饵量与COD的模型为COD=0.16+0.977T-0.055T2+0.00017T3,COD自净模型为C=113.4×exp(-0.68t)。 相似文献
5.
不同结构模型礁对许氏平鲉幼鱼的诱集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在水槽内无模型礁和有模型礁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并统计分析了PVC材质的5种结构模型礁对许氏平鲉幼鱼的聚集率。结果表明:水槽中无模型礁的条件下,标志区(模型礁设置区)的许氏平鲉聚集率为0,许氏平鲉选择光线较弱区域栖息;放入模型礁的条件下,5种模型礁均对许氏平鲉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群体重心在礁体周围移动,标志区对鱼的聚集率为56.7%~9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种模型礁对许氏平鲉的诱集作用无明显差异,许氏平鲉对不同模型礁均表现出明显的趋集反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养殖过程中投饵量(30、38、46、54、62、70、86、102、120、140、160、180、200、220、240 mg/d)对鱼体的增重及对水环境中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鱼在生长过程中的最佳投饵量为160 mg/d,当投饵量小于160mg/d时,许氏平鲉的增长速度随投饵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投饵量大于160 mg/d时,再增加投饵量也并不能提高幼鱼的增长速度。投饵量对水体中固体悬浮物、COD、氨氮含量的影响与投饵量对幼鱼增重的影响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存在投饵过量指示点(SZ)、COD污染指示点(CZ)、氨氮污染指示点(NZ)。当投饵量小于SZ、CZ、NZ时,悬浮物、COD、氨氮含量均随投饵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当投饵量大于SZ、CZ、NZ时,悬浮物、COD、氨氮含量迅速增加。养殖水体中COD的自净符合一般水体COD的自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投饵量(T)与悬浮物含量(S)的模型为S=-18.86+1.082T-0.0069T2+0.0002T3,投饵量与COD的模型为COD=0.16+0.977T-0.055T2+0.00017T3,COD自净模型为C=113.4×exp(-0.68t)。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许氏平鲉群体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响应机制,试验设置3种光照强度(0lx、105lx、620lx),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许氏平鮋群体的自发游泳行为及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lx光照强度条件下,许氏平鲉的平均速度为4.4/s;105lx光照强度条件下,许氏平鲉的平均速度为4.9cm/s;620lx光照强度条件下,许氏平鲉的平均速度为6.7cm/s。620lx组平均速度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0lx光照强度许氏平鲉个体最邻近距离主要分布在0~5cm,而620lx光照强度条件下许氏平鲉最邻近距离主要分布在10~15cm。0lx和105lx光强下许氏平鲉个体最邻近距离主要分布在0~10cm。许氏平鲉在0lx条件下,群体的凝聚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0lx组的极性也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研究结果对于今后海洋牧场中鱼类行为的有效控制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采用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在实验室水槽中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驯化第15天开始聚集时间减小到2 s,之后到20 d均无大变化;聚集时间从第5天开始整体呈递减趋势,驯化第16天,聚集时间达到最短(16 s);聚集率则逐日增加,驯化第18天,聚集率达到最高,为91%,平均聚集率为83.9%;音响驯化结束10 d后再次放声,许氏平鲉开始聚集时间为3 s,聚集时间为44 s,聚集率为86.3%。由此可见,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对许氏平鲉有明显的驯化作用;许氏平鲉对驯化声音记忆力超过10 d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在实验室水槽中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驯化第15天开始聚集时间减小到2 s,之后到20 d均无大变化;聚集时间从第5天开始整体呈递减趋势,驯化第16天,聚集时间达到最短(16 s);聚集率则逐日增加,驯化第18天,聚集率达到最高,为91%,平均聚集率为83.9%;音响驯化结束10 d后再次放声,许氏平鲉开始聚集时间为3 s,聚集时间为44 s,聚集率为86.3%。由此可见,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对许氏平鲉有明显的驯化作用;许氏平鲉对驯化声音记忆力超过10 d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组织学方法系统研究了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精巢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组织学。结果表明,许氏平鮋精巢属于小叶型,精细胞发育经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6个发育阶段。5月到7月,许氏平鮋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增殖期和初级精原细胞分裂增殖,产生次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精小囊;9月到11月进入精子发生期,精小囊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发育,逐渐形成精子;翌年1月到3月是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巢中仅有初级精原细胞和残余的精子。性成熟系数(GSI)在精子发生晚期(Ⅳ期)达到全年最高峰值,雄鱼肝重指数(HSI)在退化吸收期(Ⅴ期)达到最高峰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3.
人工鱼礁模型对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幼鱼个体的诱集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水槽内观测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与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幼鱼对两种不同结构PVC材料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模型礁的集鱼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槽内无论有礁还是无礁,两种鱼均喜欢栖息在水槽两端的角落或侧壁,在水槽的Ⅰ区和Ⅱ区的平均出现率为20%左右;大泷六线鱼与许氏平鲉的对礁接近行动指数,在方形礁角形格底板试验B1组中分别为1.12和1.03,在十字礁角形格底板试验B2组中分别为1.16和1.05,大泷六线鱼高于许氏平鲉,两种鱼对十字礁的接近行动指数和平均出现率要略高于方形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15.
月鳢消化系统形态及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月鳢(Channaasiatica)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为:①肠道呈3次盘旋,肠长与体长之比为0 42±0 02;②随着发育和生长,消化道的粘膜层厚度及粘膜皱褶高度增大、粘膜皱褶及杯状细胞增多;③食道、胃、前肠、中肠和后肠的组织结构区别明显,且食道与胃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过渡性;④胰腺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⑤月鳢消化道的形态和结构与其食性高度相关。探讨了月鳢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认为月鳢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全长9.70~17.48 cm唇鱼(Hemibarbus labeo)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结果表明:唇鱼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肠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消化腺包括肝胰脏和胆囊。唇鱼消化系统特点:口下位呈马蹄形,吻长而略尖,唇厚,肉质,下唇尤为发达。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肠呈S型,分前肠、中肠、后肠,前肠部较阔,内褶皱层很深,隐窝很窄,褶与褶相连成网状,褶的分支不发达,中肠及后肠褶的深度渐弱,肠后部末端褶层最浅。肝不分叶,呈长条形,一长形的裸露胆囊被肝包围,肝小叶是唇鱼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肝胰脏不分开,胰脏弥散,位于肝、脾及肠管之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形态解剖尧组织切片和光镜技术研究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以期从形态结构上了解南方养殖梭鱼的摄食、消化和吸收等重要生理功能。结果显示:梭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4部分组成,肠道又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梭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黏膜层位于消化道壁的内层,主要由黏膜上皮、固有膜组成;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间含有血管尧神经和淋巴组织;肌肉层致密,外层为纵肌,内层为环肌;浆膜层极薄,覆盖于整个消化道的外层。消化道各部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皱褶、黏膜上皮细胞的类型、肌层的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类型、杯状细胞的数量多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鲢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内对鲢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学观察,描述了全长5~131mm仔、稚、幼鱼摄食器官、消化器官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并对其发育的组织学特点与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关系以及鳃耙管机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