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材60%的一次性卫生筷专利申请号:97118351这种新型一次性卫生木筷美观大方,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的一次性使用标准,能有效地杜绝各种病菌的传播,是真正的绿色工程技术。不改变工艺,不新增投资,可节省木材60%。增经济效益60%,使用卫生筷者可省费用...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实木商品行业的进步,大量的木制地板、纸张以及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为木材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以江苏淮安地区人工林采伐作业为例,对我国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以期为人工林采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林业报》2006年5月2日头版报道:绿色和平组织指责中国是热带森林采伐的领头者。这个非政府组织的报告人认为,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扩大消费世界所产木材,而这导致中国木材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使用非法采伐的木材。中国成了热带木材最大进口国。  相似文献   

4.
王志伟  王洪波 《林业科技》2010,35(5):58-58,57
在卫生筷生产过程中,产品弯曲缺陷对产品的等级品率和合格率有非常大的影响,直接降低了木材的利用率、增加了原料的消耗,也给生产厂家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卫生筷的防止弯曲技术,掌握卫生筷各种缺陷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具体办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对企业创利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十几年的企业生产实践,就如何防止木质卫生筷弯曲相关生产技术,谈谈本人浅显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蓝山县林业局为进一步强化林政管理,规范木材流通秩序,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最近制定厂《关于进一步强化林政管理,规范办证程序的具体规定》,从而加大了林政管理的力度。该《规定》依照林业法律法规,对林木采伐、木材经营和办证、运输,组织队伍、违章处罚责任均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各乡镇场坚决贯彻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决不能突破年度林木采伐指标。各林业站在4月底以前要把采伐指标一次性全部落实到村组和山头,切实搞好伐前作业设计、伐中监督、伐后检查验收。凡采伐50立方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林业站签许意见的采伐申请书、作…  相似文献   

6.
走出“卫生筷”消费误区史自发10多年前,在我国使用“卫生筷”仅见于列车餐车或旅游点上,给人们旅游生活带来一些方便。不久,“卫生筷”推广使用速度大大加快,现已风行全国。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凡营业性质的餐厅、酒吧、小吃摊点都使用了“卫生筷”,甚至有些家庭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我国遭到的特大自然灾害——洪灾、旱灾、沙尘暴肆虐,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这与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密切相关。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国政府才启动了“六大林业工程”,提出要保护好天然林,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并把发展生态工程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也是从长远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更是为了全球的生态效益着想,因此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首肯,公认为是从全球大局出发的明智之举。当今,如果我们再设想用一些竹木材资源来生产一次性卫生筷,似乎与全人类共同的愿望背道而驰。回顾全国几百家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8.
管宁 《国际木业》2009,(6):56-56
欧盟采取坚决步骤通过更严格的认证制度抵制非法采伐的木材。这对印尼木业将有很大影响。欧盟立法机关称,木材供应链的所有环节都要负起责任,保证非法采伐木材不能进入欧洲市场。各成员国要保证,两年后,市场上所有木材产品必须适当标记。更严格的要求将影响印尼的木材出口。去年,该国木材出口额达12亿美元。由于认证木材价格较高,使用木材的加工厂家会遇到问题。  相似文献   

9.
据马来西亚种植业及原产品部部长陈华贵称,马来西亚发生的木材非法采伐事件已经明显减少,这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非法采伐,包括禁止边境地区的木材非法贸易、增加木材合法采伐和可持续采伐的透明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郭广荣 《国际木业》2006,36(4):33-34
澳大利亚:据一项非法采伐调查报告显示,澳大利亚9%的进口木材(包括木家具用木材)可能来自于非法采伐,这些木材价值达4亿美元。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承诺,在塔斯马尼亚州实行严格的森林保护措施不会导致非法采伐进口木材的增加。林业部发言人表示,非法采伐木材的进口将有损于全球森林资源的保护。然而,阻断非法采伐木材的进口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以便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有卫生筷子生产厂家500多个,其中有300多个分布在东北三省,年生产卫生筷600多万箱,70%销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木材干燥是卫生筷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干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等级率。所以,要配备良好的专用干燥设备并制定合理的干燥工?..  相似文献   

12.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非法采伐调查报告显示,澳大利亚9%的进口木材(包括木家具)可能来自于非法采伐,这些木材价值达4亿美元。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承诺,在塔斯马尼亚州实行严格的森林保护措施不会导致非法采伐进口木材的增加。农业、渔业和林业部发言人表示,非法采伐木材的进口将有损于全球森林资源的保护。然而,阻断非法采伐木材的进口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管宁 《国际木业》2006,36(8):32-32
美国:美国林纸协会(American Forest & PaperAssociation)称,全球木材产量中来源可疑的占到了10%,非法采伐将木材价格压低了7%~16%。该协会的一项调查估计,如果国际市场上没有非法采伐的木材,美国产的木材每年销售额可增加4.6亿美元。上月,美国贸易代表与印尼贸易部长达成了共同打击非法采伐的协议。欧洲正在采取行动,试图建立一个执照制度,保证使用来自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木材。但是,FSC、PEFC等认证的费用很高,使林地所有,特别是小片林地所有感到负担太重,对此项费用的效益产生怀疑。一个俄国人将全部林地进行了认证,但买主对此似乎并不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人工幼林的抚育间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的山区林场大都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组织生产了一定数量的木材。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大幅调减了木材采伐限额,到2004年新疆各山区林场已全部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在近5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开发前期只注重采伐生产,而忽略了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以放活木材经营权为重点,加大放权力度一是取消木材生产计划下达,规范采伐限额安排管理,建立采伐限额结余月公告制度,促进限额使用透明、公开化。二是下放商品林的木材采伐审批权限,将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审批下放到乡镇。同时,将公益林的采伐权限审批下放到县级林业部门。除区直林场外,将其他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木材采伐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级。放宽用材林采伐限制,将松杉的采伐年龄由26年调整到16年。开展速丰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放开竹林采伐和竹材运输管理,放开放松桉树等速丰林的采伐和运输管理;简化速丰林伐区调查设计,探索按面积控制、以亩均蓄积核  相似文献   

16.
周密 《国际木业》2007,37(1):43-44
巴西:巴西已经建立了亚马逊木材的合法运输联机数据系统。这个2006年9月份开通使用的新系统取代了被非政府组织认为很容易伪造和刺激非法采伐贸易的纸质许可证。同样是在9月份,巴西宣布森林采伐已经下降了11%。从卫星图上看,在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期间,有6450平方英里的森林遭到破坏,与前一年7255平方英里的采伐面积相比有所减少。巴西政府2005年8月宣布亚马逊生产的木材有63%是非法采伐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3月,在英国德比召开的“八国集团”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上,“八国集团”达成协议:只购买合法来源的木材,以此打击木材的非法采伐。美国因反对这一做法而受到部长会议的指责与批评。发展中国家因官员腐败,森林受到非法采伐。部长们希望对木材行业施加压力,以获得合法来源的木材;政府部门须采取措施,对企业加强管理,使其利用合法来源的木材。  相似文献   

18.
陈画 《国际木业》2007,37(1):44-44
新西兰:政府部门已经决定只能购买合法采伐的木材,以及用合法采伐的木材生产的木材产品。同时还关注其产品的材料是否源自可持续管理的森林。采取的措施是严厉取缔太平洋地区的违法原木的砍伐。林业部长Jim Andcrton说:进口的便宜的非法采伐的原木和锯材,危害到新西兰本土木材产品的生产,如:山毛榉木材的生产。Jim Andcrton还说,他愿意成为抵制非法采伐木材的政府榜样。  相似文献   

19.
卢军伟 《中国林业》2013,(15):40-40
新疆阿勒泰林场天保工程从1998年作为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至今已全面完成一期工程。该场从1998年开始,对木材产量进行逐年调减,并于200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工作重心转为天然林保护,真正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通过一次性安置,分流人员从事森林管护、后续产业等措施,全面完成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林业报》2005年4月2日头版报道: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世界年违法采伐木材的贸易量为150亿美元,美国是违法采伐木材的最大消费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每年用38亿美元进口违法采伐的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