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疯树育苗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和分析了2003年以来,在麻疯树育苗及栽培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认为在麻疯树育苗方面,选用8~10月成熟的种子育苗较好,播种时间可选取春播或秋播(8~10月),留床密度18~22.5万株/hm2.在造林方面,进行了直播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等试验,以植苗造林较好.初步探索了麻疯树造林密度,以840~1110株/hm2较好.进行水肥管理试验,总结幼林抚育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麻疯树是公认的生物燃料植物之一,也是一种具有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力的物种。近年来,基于麻疯树速生和各器官含有毒物质,麻疯树对土壤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文中综述了麻疯树对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在不同种植条件下麻疯树引起土壤水分含量、pH值、主要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趋势不同,麻疯树对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深入研究麻疯树种植及其凋落物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期为麻疯树种植与调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川麻疯树适宜栽培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麻疯树生态适生条件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四川麻疯树适宜、次适宜区域,并通过立地条件选择提出了四川麻疯树栽植适生区.  相似文献   

4.
厚荚相思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组合在单位面积蓄积量、单株生长量及干形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在1 665株/hm2以上时,株距与行距相近时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密度为1 245,1 005株/hm2时,株距小、行距大的组合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优于株行距相近的组合,且同密度不同株行距之间单位面积蓄积量可提高11%~20%。不均衡行距试验显示,US16和US17处理有利于单株生长,且相同密度条件下,不均衡行距模式的单位面积蓄积量明显优于均衡行距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麻疯树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生物能源资源,全球有近40个国家在计划种植麻疯树,并致力于推进麻疯树生物柴油的商业化。它是干热河谷地区生物柴油原料林、水土保持林和造林困难地段植被恢复的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麻疯树适生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省麻疯树生态适生条件需求的分析,确定四川省麻疯树适生区划分的主要指标和区划标准,并通过立地条件选择区划出四川省麻疯树栽植适生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密度黄菠萝生长量的调查研究,认为栽植密度为789株/hm2和1 955株/hm~2的林分,林木胸径、树高、材积3种生长量指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对照林分。同时,栽植密度为789株/hm~2的林分,林木胸径、材积生长也明显优于1 955株/hm~2的林分。栽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对照林分林木生长最差。在人工造林中宜采用789株/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8.
麻疯树为大戟科麻疯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种子含油率40%-60%,籽油经改性后可适用于各种柴油机,是一种极具综合开发利用潜力的生物能源树种。本文从麻疯树的种苗培育、移植造林、病虫害防治几个方面对国内麻疯树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麻疯树的栽培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施肥配方处理麻疯树,探索能够增加雌雄花比例的和产量的施肥配比。结果表明,施用NPK复合肥100 g+微量元素肥100 g/株,能在促进生长开花、增加雌雄花比例效果最好,同时还能降低油脂的酸值;加硫NPK复合肥100 g/株在促进开花结果方面表现最好,同时还显著提高了麻疯树种子的含油量。在麻疯树栽培生产实践中,可考虑施用含硫肥料和含硼的微量元素肥。  相似文献   

10.
在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退耕还林迹地进行白桦食用菌原料林试验,初植密度分别为2 500、3 300、4 400和5 500株/hm2,营造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作为对比试验林分,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和造林方式对白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 500株/hm2栽植密度林木生长最快,各生长性状表现较好;初植密度与树高、胸径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初植密度与树高、胸径的拟合方程均为3次方程,拟合程度一般;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较白桦纯林生长性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土石山区植被恢复人工补充种源密度的确定依据、方法和植被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针叶树补植密度控制在500株/hm2~800株/hm2,柠条灌木林补植密度控制在1 000株/hm2~1 500株/hm2;流域植被补充种源后平均盖度达71.5%,年均净增8.15%.其中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年均增加2.65%.  相似文献   

12.
麻疯树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优株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3月)对树干基部进行截干处理可达最佳的优树促萌效果;连续两次消毒(3+3)min是麻疯树外植体消毒的适宜时间;麻疯树启动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1/2 MS+6-BA 0.5 mg·L-1;春季树干基部的半木质化枝条是最适宜的外植体材料;麻疯树增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4.0 mg·L-1+IBA 0.2 mg·L-1;麻疯树芽苗增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宜光照为2 000 Lux~3 000 Lux。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长坡上部、中部、下部和在中坡采用1 995株/hm2、2 490株/hm2、2 940株/hm2三种不同密度种植火力楠,调查分析火力楠的林木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不同密度造林13年的火力楠保存率都较高且差异不大;不同坡位和不同密度造林的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而胸径生长差异显著,以下坡和造林密度1 995株/hm2的胸径最大;不同坡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造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差异不显著,以下坡和造林密度1 995株/hm2的最大,说明火力楠造林密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14.
元谋干热河谷麻疯树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疯树白粉病在干热河谷时有发生,通常危害麻疯树茎杆、枝叶、花果,降低麻疯树光合作用与生长势,影响其结实.通过室内镜检和田间系统观察发现:引起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为串珠状粉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真菌,白粉病发生在年度内呈现单峰曲线;温度与湿度是影响此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气候因素,地理位置、种植方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白粉病发生的是麻疯树的抗病性.用4种高效低毒农药进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70%甲基托布津400~1000倍使用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在88.15%~96.92%之间;5%云大翠丽1000倍、2000倍效果次之,防治效果在76.56%~81.38%之间;50%百菌清200~600倍与15%粉锈宁500倍、1000倍效果较差.防治效果也可达64.00%~77.27%.喷洒次数的增加可明显提高低浓度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因此生产上应尽量使用低浓度药剂连续喷洒2~3次,可延缓麻疯树白粉病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省麻疯树生态适生条件需求的分析,确定四川省麻疯树适生区划分的主要指标和区划标准,并通过立地条件选择区划出四川省麻疯树栽植适生区.  相似文献   

16.
麻疯树无性系工厂化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 麻疯树,俗称小桐子、臭油桐、膏桐。属大戟科麻疯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成年树高3—4米,盛产于干热河谷地区。麻疯树具有喜光、喜暖热气候、不择土壤、耐干旱等特性,是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也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能源树。麻疯树种子含油率高达40%-60%,从麻疯树种子中提炼出的生物柴油成分接近石化柴油,流动性好,不含硫,无污染,符合欧洲标准。经改性后的麻疯树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机,而且还能生产出精制甘油,油麸可作肥料及农药等一系列副产品。  相似文献   

17.
该文报道了西南地区麻疯树人工林中危害叶、花、果实和根的22种有害生物种类及其危害分布。麻疯树柄细蛾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麻疯树蛀梢斑螟Oncocera faecella Zeller、蓖麻夜蛾Achaea janata Linnaeus、丽盾蝽Chrysocoris grandis Thunberg、长盾蝽Scutellera perplexa Westwood、绿鳞象甲Hypomeces squamosus Fabricius、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ell、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 Shiraki、烂皮病Phomasp.、白粉病Oidium monilioides Nees、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麻疯树叶褐斑病Cercospora malloti Ell.、麻疯树枝枯病普遍发生,麻疯树柄细蛾、麻疯树蛀梢斑螟在1~3 a生人工林危害较重,灰霉病在苗圃危害较重,黑翅土白蚁、烂皮病在个别林分已引起少数树株死亡;麻疯树枝枯病在个别林分引起树株枯死率最高达85%,是麻疯树人工林最危险的有害生物种类。通过室内和林间试验初步提出了主要有害生物的化学控灾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含有AP2结构域的AP2/ERF蛋白是与植物抗逆性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家族,Soloist是AP2/ERF家族中的孤儿基因,大部分植物只有1个。克隆麻疯树该基因编码框的全长c DNA序列,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启动子区域调控元件、表达特性及蛋白原核表达进行分析,为深入开展麻疯树Soloist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其在麻疯树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P2结构域的隐马尔可夫模型结合拟南芥与水稻的Soloist蛋白序列对麻疯树蛋白质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检索,经过Pfam与CDD在线工具的验证获得麻疯树AP2/ERF基因家族成员。利用不同的工具对Soloist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对比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麻疯树不同器官及低温处理下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双酶切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进行IPTG诱导表达,分别收集不同诱导时间段的菌液,SDS-PAGE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鉴定到119个麻疯树AP2/ERF家族基因,其中包含1个Soloist基因,命名为Jc Soloist。序列分析显示,麻疯树Jc Soloist基因编码框长度为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6.3 k Da,理论等电点为9.65,包含6个外显子与5个内含子。在其基因启动子序列中鉴定到TATA框、CAAT框,以及赤霉素、水杨酸及干旱等应答元件。表达分析显示,麻疯树Jc Soloist基因在麻疯树各器官中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具有器官特异性,在根中表达量较高,而在叶片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同时,在叶片与根中都属于低温诱导表达基因,分别在低温胁迫3 h与24 h达到最大表达量,较对照提高34.38倍与3.83倍。构建了p ET-32a-Jc Soloist重组载体,且在原核细胞中稳定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6.0 k Da,与预期大小一致。【结论】麻疯树AP2/ERF基因家族鉴定到1个Soloist基因,包含由3条反平行β-折叠与1条α-螺旋组成的AP2结构域,与其他物种的报道一致。基因启动子区域鉴定到赤霉素、水杨酸等顺式作用元件,暗示该基因在麻疯树激素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Jc Soloist基因在麻疯树叶片与根中受低温诱导表达显著,说明该基因参与麻疯树低温响应过程以及低温信号转导途径,也成为麻疯树抗冷新品种选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尾巨桉无性系10种不同造林措施组合林分43个月生林分生长量及经济效益分析发现,组合间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4个性状均有显著差异,单株生长量最好的造林组合是Ⅲ-1(造林密度1 300株/hm2、施肥量3 650 g/株),其次是Ⅳ-1(造林密度1 43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Ⅴ-1(造林密度1 36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而林分蓄积量最大的组合是Ⅳ-2(造林密度2 00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其次是组合Ⅴ-2(造林密度2 330株/hm2、施肥量4 700 g/株)。经济效益上看,10种措施组合中最好的3个组合分别是Ⅲ-1、Ⅰ(造林密度1 200株/hm2、施肥量1 750 g/株)、Ⅵ-1(造林密度1 630株/hm2、施肥量3 650 g/株),林分43个月时的纯利润分别达7 300、4 600、3 700元/hm2。而造林措施组合Ⅴ-2、Ⅴ-1、Ⅳ-2则是亏本的组合,尤其是组合Ⅴ-2亏本最大,亏损达9 800元/hm2。  相似文献   

20.
杨梅在常规栽培模式下,栽植密度为330 ~ 400株/hm2,第4年开始少量投入产出,第8年开始获取纯利润,第13年产值达8.0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26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3.43.杨梅-茶-桃混交林模式,初植密度为杨梅200株/hm2,茶18 000株/hm2,桃600株/ hm2,造林后第3年少量产出,第5年即可获取纯利润,投资回收期比纯林栽培模式缩短3a,第13年产值达10.5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35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4.56.可见,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模式具有投入产出早、投本少、投资回收快、投资效益系数高等特点.混交林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