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在推进现代蚕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些蚕业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推动了蚕桑产业的提档升级,但高效益也伴随着高风险,不良气候、蚕病等风险因素影响着养蚕效益,尤其是秋蚕饲养阶段,由于气温较高且桑叶叶质较差,加之春、夏两季蚕病病原菌积累较多且致病力较强,因此,秋蚕难饲养,易发病。为了确保秋茧优质高产,本文重点介绍秋蚕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为新型蚕业经营主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耿燚 《蚕桑通报》2011,42(4):54+56-54,56
在秋蚕饲养期间,前期常遇高温多湿天气,后期深秋季节低温且气候多变,不太适宜家蚕的生长发育,而且桑叶叶质较差。加之春、夏两季蚕病病原菌积累较多且致病力较强,因此,秋蚕比较难养,易发病,单张产茧低、茧质差。只有加强消毒防病,精心饲喂,才能取得秋蚕丰收。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高、适、低三种不同的烘茧温度,将春、夏、秋蚕鲜茧烘至适干,经还性后进行试样和一粒缫。试验结果表明:适温烘茧,茧的解舒和茧丝净度均比高温或低温烘茧好。也就是说,高温或低温烘茧对解舒、茧丝净度均会造成不良影响。试验结果还表明:对含水量较多的春、夏蚕鲜茧,可在适温范围内稍偏高,对含水量较少的秋蚕茧可在适温范围内稍偏低。  相似文献   

4.
刘立志  薛宏 《四川蚕业》2007,35(1):40-41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地貌特点有平坝、浅丘、深丘、槽谷和半山区。多数区域春早秋迟,常出现春旱和伏旱,异常气候以高温多湿和高温干燥为主且持续时间长。历来习惯春季、晚秋蚕饲养多丝量蚕品种,夏蚕、正秋饲养强健性蚕品种。但因我县地形差异大,全县同季同品种不同区域  相似文献   

5.
饲养晚秋蚕,一般从9月上、中旬开始到10月上、中旬为止。由于饲养时间短,只要措施得当,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是,养过蚕的人都知道,晚秋蚕比春、夏蚕难养。这是因为晚秋季节气温下降,桑叶逐渐硬化,叶质变差。如遇阴雨天,室内低温多湿,不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加之春、夏、秋连续养蚕,病原积累较多,  相似文献   

6.
秋季一般高温多湿或干燥,不太适合蚕儿的生长发育,且桑叶叶质较差;春、夏两季养蚕下来累积的病原菌较多,且致病力较强,因此秋季养蚕易发病,较难养,单张产茧量低,茧质差。一些蚕农最怕饲养秋蚕,有时宁愿浪费桑园里的桑叶,也不愿饲养秋蚕。本人根据近几年秋蚕发病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几条经验以供参考,可提高秋蚕产量、增加蚕农收入。  相似文献   

7.
一、试验目的目前,我省饲养原蚕控制黑种有两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秋制黑种,供翌年春蚕或夏蚕用(即秋制春用或秋制夏用)。秋制黑种,可以减少越冬保种压力和对桑树长势的严重影响。第二个时期是春制黑种,供当年四至八月份用(即春制夏用)。春制黑种可以  相似文献   

8.
临安县十多年来,因地制宜,夏蚕全部饲养春用品种,秋蚕有57%以上是春用种,夏秋茧的产量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临安县夏秋季扩大饲养春用种比例,提高蚕茧产量质量的实践,其必要条件和主要技术关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养好夏蚕,不仅能够增加蚕农收入,而且可以为秋蚕丰收打好基础。以往不少养蚕农户之所以有桑园不养夏蚕,主要由于夏蚕期气候不良,加之桑叶小、采桑麻烦,农药污染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夏蚕发病。近几年来,墩头镇从推广高产农户的饲养经验人手,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镇蚕农增养夏蚕,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 养蚕布局是建设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本市“四改三期”应以春蚕、秋蚕为主,适量饲养夏蚕。这种布局有利于提高桑树春叶和全年桑叶产量,有利于推广多丝量蚕品种,有利于提高原料茧质量,也有利于增加蚕农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养蚕布局的确定应当使桑叶适熟高产期与蚕期相吻合,最大可能减少与农忙冲突,避开农业使用农药高峰期和摄氏30℃以上高温,达到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早秋蚕饲养期正处于高温季节,农药中毒多、蚕病  相似文献   

11.
康树仁  刘兴松  张万治 《北方蚕业》2012,33(1):33-34,51
针对镇巴夏、秋蚕饲养易发蚕病,产茧量低和发种量急剧减少的现状,从消毒防病、气候条件、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夏秋蚕饲养比例逐年增长,饲养量从夏秋超春蚕,发展到二秋超一春,三秋超春夏了。在饲育季节上、发展到饲养夏蚕、早秋、中秋、晚秋四季,有些地区还把中秋蚕分为二批(早中秋、迟中秋),充分提高了桑叶、蚕室、蚕具的利用率,有利于全年蚕茧的增产。但夏秋蚕常受不良气候环境、叶质、病虫害的影响,蚕茧单产低、不稳定,是我省蚕桑生产的薄弱环节,所以当前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掌握养好夏秋蚕的规律,充分发挥夏秋蚕的潜力,多产蚕茧,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如何优化夏秋期蚕品种,是当前蚕桑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夏蚕和早中秋蚕是最难饲养的2期蚕,此时气候条件和桑叶质量都较差,蚕农对夏秋蚕品种的呼声一直很高。随着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夏蚕和早中秋期仍饲养春用品种,蚕茧质量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种桑养蚕稳产  相似文献   

14.
<正> 饲养正秋蚕以后,由于桑树枝条继续抽长,再加气温先高后低逐渐下降,适合家蚕蚕体生理要求。因此,每年晚秋茧质量比夏、秋茧还高。但是,晚秋蚕壮蚕期和上蔟阶段容易遭受低温多湿的不良气候影响,若蚕前、蚕中消毒防病不严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容易诱发蚕病,引起晚秋茧歉收。针对各地历年饲养晚秋蚕情况,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几点科技措施,现综合于下:  相似文献   

15.
为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提高桑园效益,2007年春金湖县蚕桑技术指导站进行了二春蚕的饲养实践.现对推广二春蚕饲养谈一点体会. 1 推广饲养二春蚕的优势 1.1 二春蚕期的气候适宜,蚕作安全 二春蚕的饲养正值6月份,气温一般在25~30℃,气候条件相对夏蚕、中秋蚕而言比较适宜,而且大田农作物未到农药使用高峰期,蚕作十分安全.  相似文献   

16.
秋蚕由于继春、夏蚕之后,经过连续多批饲养,饲养环境免不了被污染,会留存有许多病原体,极容易发生蚕病。因此,为减少秋蚕蚕病的发生,应加强以下防病措施:一、提高环境消毒效果。春、夏蚕生产中,因消毒不严,病死蚕乱丢,蚕沙、蔟具乱放等都会造成养蚕环境的污染,给下次养蚕带来感染的机会。因此,在秋季养蚕前,应对蚕室、蚕具全面清洗,清理蚕室周围的杂草、阴沟,并用新鲜石灰粉消毒1次。室内及蚕具用消特灵、漂白粉进行喷洒消毒,彻底消灭各种病原体。二、改进消毒方式。选择正宗产品“消特灵”消毒剂,并进行“两改”消毒措施。即一改“喷雾”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优质高产蚕的新品种不断出现,为了解决蚕与桑,蚕与气候矛盾,我们打破常规,桑树由冬伐法改为夏伐法,在不影响全年产叶量的基础上,多增产春、秋两季桑叶,充分利用春、秋两季的有利气候条件,多养高丝量品种,对提高全年担桑产值,多提供优质蚕茧给工厂,多产优质生丝出口,换取外汇,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是非常有利的,也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夏伐或夏降枝,在我县城厢,寺面、丹竹、大新等公社已取得增产效果,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本文就夏伐的时间、方法及夏伐后的管理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徐德元  孙峰 《四川蚕业》2008,36(2):29-30
秋蚕饲养由于受环境、叶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量往往很不稳定,效益难以保证。秋蚕饲养其关键在于抓好秋蚕饲养管理,能显著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好秋蚕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乐至县连续三年获得蚕茧增产,今年春、夏两季狠抓措施落实,又获得增产多收。春、夏季共发蚕种74812张,比去年同期增发7836张,增加11.7%(其中:春蚕增加24.5%,夏蚕少发3.4%),共收购蚕茧40279担,比去年春、夏茧增产14598担(其中:春茧增产5320担;夏茧增产9278担),增加56.8%。平均单张产茧26.9公斤,比去年同期19.15公斤,增产40.5%(其中:春茧提高3.9%,夏茧提高141.6%),蚕茧总产量完成年度计划80.6%。全县8个区、67个乡全部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各级干部和蚕农积极性普遍高涨,正狠抓秋蚕饲养管理工作,力争秋蚕超春蚕,全年大增产。我县今年春、夏蚕茧大幅度增产,我们具体抓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北方饲养桑蚕大体可分为春、夏、秋三季,个别地区又把秋蚕分为早秋、中秋、晚秋。从蚕茧产量来看,春、秋基本各占一半,而发种量夏、秋期要比春期多20%左右。从这几年实际情况与分析,1990年,山西省共发放蚕种十万多张,其中夏、秋期占60%以上,全年共产鲜茧350多万公斤。夏、秋期发蚕种比春期多两万余张,而产量只占全年50%左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夏、秋期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