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鸭鱼”混养是发展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禽粪便是鱼的好饲料,据试验每亩鱼塘饲养30只鸭子,就能解决鱼的饲料问题。但是,鱼鸭混养要加强管理,其技术要点是: 一、鱼种的搭配比例及放养密度,应根据情况灵活进行,多放养直接摄食禽粪便的鱼类和适当放养滤食性鱼类,即应以鲢鳙鱼为主,搭配草、鲤、鲫鱼,每亩放养2000~3000尾。  相似文献   

2.
用配合饲料养鱼,其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0%以上。如何降低饲料成本,已成为池塘养殖提高效益的关键。1放养优质鱼种具有优良性状的鱼种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较高,而且鱼的生长速度快,其饲料系数则低。因此放养鱼种一定要选择遗传性状优良、鳞鳍完整、体色鲜明、体质健壮的鱼种。在鱼种放养时,还要注意放养量准确,以免因放养数量不足,使投饵量偏大,饲料系数升高,造成饲料浪费。在放养模式上,不宜沿袭传统的放养模式,即多种吃食性鱼同池混养,而应以一种吃食性鱼为主养鱼,适当搭配其他鱼类。但对于不是以鲤鱼为主养鱼的池塘,要严格控制其混养数量…  相似文献   

3.
银鲈是澳大利亚高值淡水鱼类,生存水温2~38℃,杂食性,怀卵量(150000粒/kg体重)高,适于静水精养。池塘放养平均体重0-5g的鱼苗,密度20000~150000尾/hm2,养殖3~4个月,成活率95%以上。投喂含蛋白质35%的配合饲料,饲料系数1-0~1-3。放养体重5~15g的小鱼种,养殖10个月,即可达市场规格500g。将鱼种从50g养至市场规格,只需5个月,水温20℃以上,日长3g。雄鱼2龄性成熟,雌鱼3龄性成熟,成鱼养殖饲料系数1-6~2-0。放养鱼种21000尾~43000尾/…  相似文献   

4.
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是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技术之一,是指在池塘收获的鱼产量80%是由市场经济价值较高的主养鱼组成,20%的产量由配养鱼类组成,如有助于净化水质的滤食性鱼类和有助于控制野杂鱼类的掠食性鱼类。为探讨武汉地区池塘主养团头鲂最佳模式,我们总结了各地的养殖经验,制订了池塘主养团头鲂80∶20模式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5.
“8 0∶2 0”池塘养殖技术是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持 ,美国大豆协会在我国推广应用的适用技术。它是一种以投喂颗粒饵料为基础、结合了中国传统混养技术和现代单养技术的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其概念是 :在池塘中放养一种摄食颗粒饵料、具有较高价值、受消费者欢迎的、规格一致的主体鱼 ,收获时主体鱼约占总重的 80 % (也可以是 90 % ) ,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摄食颗粒饵料的“服务性鱼” ,如滤食性鱼类 (有利于净化水质 )和肉食性鱼类 (有助于控制野杂鱼类及其他竞争对象 )占 2 0 %。传统的中国混养技术以其高产量和高生产效率著称于世 ,但是这…  相似文献   

6.
提高养殖收益,结合我国鱼类的总体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一些措施,在如何即提高产量又能适当减少投入上下功夫。因而我们要在降低所有的费用上想办法。实施养殖品种混合养殖模式,大规模采取以草鱼等食草性鱼类为主、其它品种(如青鱼、鲤鱼、花白鲢、团头鲂)为辅的放养模式,在用青草、豆饼、麦麸、鱼粉等饲料喂养草食性鱼类同时,它们排泄出来的粪便、植物残体分解物可以为其它养殖品种提供较为充足的养分,并能够"肥水"。草鱼的放养量应占鱼种总总量的50%以上,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占35%左右,鲫鱼、鲤鱼、团头鲂等杂食性鱼类占15%左右。这种养殖方式可以最大化进一步增进生物间互补作用,保证鱼池生态良性循环,尽量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7.
《饲料与畜牧》2002,(4):30-30
众所周知,鱼靠水来养,但“以鱼养水”试验的成功,意味着我国的常规淡水渔业的养殖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主持这项试验的研究员介绍说,多年来,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模式普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造成对江河湖泊和水库的过度利用,极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下降,如追求高产而实施的化肥养鱼直接增加了水体氮、磷含量,为提高“家鱼”成活率而过量捕捞食鱼性鱼类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他们从放养浮游植物食性的链鱼能直接控制蓝藻“水华”得到了启示,最终推出以生物操纵为主的生态渔业“以鱼养水”新模式。试验一年前在面积1700亩的深圳茜坑水库启动。这一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首先放养一定数量的食鱼性鱼类如鳜  相似文献   

8.
综合养鱼是以水体为中心,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渔为主,利用传统技术精华和现代技术成就,把渔、农、牧、工等紧密结合起来的生产体系,适合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综合养鱼生产技术: 1.种草养鱼。利用饲料地、池埂及其斜坡等种草养鱼。据笔者试验,主养草食性鱼类,占总放养量的60~  相似文献   

9.
在水产养殖中,提高配合饲料的利用率,是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提高鱼用配合饲料的利用率,可采取以下措施。1 突出主养鱼 用配合饲料养鱼不宜沿袭传统的放养模式,多种食性鱼同池混养,应以一种鱼为主养鱼。为改善池塘水质,充分利用天然饲料,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可以适当配养其他鱼类,但要严格控制鲤鱼的配养数量,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混养50尾以下为宜,以免影响主体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鱼类不发病或少发病,最根本的办法是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力。改进饲养管理方法,是增强鱼体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1.提早放养,提早开食。把春季放养改为冬季放养,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春季水温已经上升,病原体开始生长繁殖,而且鱼类越冬后体质瘦弱、鳞片松散,鱼体极易受伤,病菌乘虚而人使鱼发病;而冬季水温较低,鱼体肥壮,鳞片紧密,不易受伤。即使有些鱼体受伤,病菌也处在不活跃状态,鱼类就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创伤。到春季水温上升,可提早开食,鱼类能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并增强抗病菌能力。 2.合理地混养和密养。实践证明,单养池塘比混养池塘易发病,所以无论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从预防鱼病的观点来说,都应该提倡鱼类混养。适度密养,可有效利用水体的鱼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过度的高密度放养的水体,鱼类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在经营管理中一定要坚持合理密养。  相似文献   

11.
龙可 《江西饲料》2001,(5):36-36
冬季并塘后翌年放养夏花前,大部分鱼种池将有半年左右的空闲期,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可以提高鱼种池的利用率。闲鱼种池的两种利用方法。1养成鱼利用冬闲鱼种池可以养一季成鱼。由于养殖期限较短,温度较低,应采用以下技术:1提早放养即在鱼种并塘后即行放养,以充分利用生长期。放养量以最大水深2m左右计算,一般每hm2放鱼1875~2250kg,其中鲢鱼占40%、鳙鱼占10%,鳙、草鱼占30%,鲤、青鱼占20%。放养鱼种要大规格,一般鲢、鳙鱼250g以上,草鱼500g以上,鳊鱼100g以上,青鱼1000g以上…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又称嘎牙子、黄嘎、黄姑子、黄腊丁、盎丝、昂刺鱼、昂弓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刺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黄颡鱼人工养殖在黑龙江省发展很快,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养殖高效鱼类品种。黄颡鱼在黑龙江省的池塘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第1年进行鱼苗培育,第2年进行鱼种培育,第2年进行成鱼养殖。湖泊、水库少量放养黄颡鱼,一般经过2年即可养至商品鱼。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最佳效益养殖法为探讨经济有效的罗非鱼养殖方式,使用15个土塘进行比较试验。池塘每周施尿素60kg/ha,施三磷酸盐34kg/ha,每池放养罗非鱼密度为3尾/m2,每种试验设3个重复。性转化全雄罗非鱼仅施肥养殖,试验鱼开始投饵时的规格分别为50g...  相似文献   

14.
孙克年 《广东饲料》2000,9(5):35-37
在水产养殖中,提高鱼配合饲料利用率,降低鱼饵料系数,提高鱼生产性能,是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为了提高鱼配合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可采取下列主要技术措施。   1 突出主养鱼 用配合饲料养鱼不宜袭传统的放养模式,多种食性鱼同池混养,应以一种鱼为主养鱼,适当配养另外 1~ 2种。这是为了充分利用天然饲料,发挥水体生产潜力,节省部分配合饲料。如鱼塘中的主鱼再配养鲤鱼,一般每 667平方米水面混养 50尾以下鲤鱼,以免影响主体鱼的生长,提高饲料系数。如果鱼鳖混养,此模式可充分利用水面与饲料,减少残饵沉积,改…  相似文献   

15.
桂花鱼。又叫鳜鱼,属广温性鱼类,在0~33℃都能生存,最适水温为20~28℃,是最适宜冬养鱼类之一。养殖方法:(1)采购7~10cm规格鱼苗放养,每亩放养1500尾左  相似文献   

16.
正冬去春回,鱼塘水温逐渐回升,鱼类的活动量也日渐增强,做好堰塘养殖的春季管理工作可促进塘鱼提早摄食,恢复体质,增强免疫力,也是夺取全年丰收的关键。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鱼种放养鱼种要多品种、多规格的合理放养,一般情况下主养鱼应占总放养量的70%左右,配养鱼占30%左右。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色泽光亮、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寄生虫。放养前要对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广大养殖户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产量和效益有较大突破,但同时池塘自身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为池塘吃食性鱼多,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残食增多,蛋白质经分解生成的氨态氮也随之增多。氨态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吃食性鱼类就会发生氨氮中毒,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导致死亡,经济严重受损。现将池塘鱼类氨氮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山东饲料》2005,(4):28-28
麦瑞加拉鲮鱼(简称麦鲮)侧扁、圆筒形,浅色的尾鳍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苗种期更明显),口下位,背部青色,腹部银白。麦鲮是一种亚热带鱼类,不耐低温,水温在9℃以下被冻死,11℃以下冻伤,15℃左右时停食,18℃以上时可越冬。麦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及海南省,现常作养殖鳜鱼的阶段性饵料鱼被长江流域的养殖单位引进和养殖。麦鲮食性杂,主要以植物性饲料为食,也食部分浮游动物,人工饲料中喜食菜粕类和未完全消化的畜禽排泄物。麦鲮具有耐密养、群体产量高、抗病力强、养殖周期短、易起捕,外形美观、肉质鲜嫩等优点,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现将麦鲮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1方法 1.1鱼种放养 以养殖草鱼为主,实行多规格、多品种生态立体混养,并采用"一次放足、多次捕捞"的方式。1.2主攻头年、年尾每年春季鱼种放养后2~5月,投喂配合饲料量50%,青饲料50%,打好草鱼及配养摄食鱼类的体质基础。进入5月后对已达到商品鱼规格,体重1.5千克以上的草鱼可以轮捕上市,同时施肥,主攻饲养花白鲢,让其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一)彻底消除敌害 一些水库放养鱼种前,没有彻底消除敌害鱼类,年长日久,凶猛鱼成群,大量追食其他鱼种.加之蛇、鼠等其他鱼类天敌危害,势必影响水库中鱼的回捕率与产量.因此,放养鱼种前,要利用枯水库节,用药物进行全水库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