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标准加湿处理、手工脱粒种子发芽情况及落粒数的测定,研究了白粒小麦耐穗发芽能力的选择效果。降雨模拟器在促使群体平均值向高耐性水平漂移中是有用的,但在防雨条件下较大的基因型×年份互作使得对单个基因型未能作出准确的估计。最准确的估计是利用落粒数(t^2=80.7%)和手工脱粒种子的发芽情况(t^2=38.4%)得出的结果,这是没有基因型×年份的互作。种子休眠与降雨器中处理3天的落粒数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Tret.  RM 李玲 《麦类作物》1997,17(4):13-16
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Toluca田间试验站对分离和稳定品系进一步筛选和评估。这些品系是在澳大利亚植物育种研究所人工降雨条件下筛选出来的。田间评估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以确定筛选出的耐穗发品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Toluca田间试验站对分离和稳定品系进一步筛选和评估,这些品系是在澳大利亚植物育种研究所(PBI)人工降雨条件下筛选出来的。田间评估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以确定筛选出的耐穗发芽品系的有效性。试验小区在生理成熟后的10和21d抽样,确定可观察到的发芽百分数,并计算发芽指数。最后一次抽样过后,收获并确定落粒数。标准偏回归系数说明同一家系内成熟度对发芽率的影响最大(r=0.80***),生理成熟后10d最低温度的波动对无论是利用同一家系内(r=-0.78***)还是所有数据(r=0.52**)所得的耐穗发芽力影响均最大。温度、降雨和成熟度对落粒数的影响不很清楚,生理成熟前最低温度和生理成熟后的最高温度与落粒数相关性分别为r=0.22***和r=0.27***,生理成熟度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1993年在PBI人工降雨条件下确定的耐穗发芽力同1994年在Toluca确定的耐穗发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为了发掘来自节节麦的抗穗发芽基因资源,利用具有染色体自然加倍特性的硬粒小麦栽培种(Triticum durum L cv. Langdon,2n=4x=28,AABB)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2n=2x=14,DD)杂交,经染色体天然加倍合成了4份新六倍体小麦SHW-Z1、 SHW-Z2、 SHW-Z3和SHW-Z4 (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通过对这4份材料不同灌浆期的不同发芽处理研究表明,节节麦抗穗发芽特性得到表达,4份材料平均穗发芽率分别仅为1.75%,0.31%,1.09%和0.17%.与穗发芽抗性极强的合成六倍体小麦RSP相比,亲本为节节麦As65的合成小麦SHW-Z2和SHW-Z4具有更强的穗发芽抗性.4份合成六倍体小麦抗穗发芽的因素主要来自穗部与种子的抑制,颖壳内含物的化学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选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中的穗发芽损失问题,以18个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为试材,以微喷人工降雨法诱导穗发芽,测定了发芽和未发芽籽粒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酚含量和吸水率,并分析了他们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PO活性、吸水率均与穗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即PPO活性、吸水率越低,穗发芽抗性越强;而酚含量与穗发芽率无相关性。同时,以PPO活性为抗穗发芽能力的筛选指标,从“昌农921×东方红3号”的杂交后代中培育出了高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秦麦3号。  相似文献   

7.
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从影响穗发芽的因素、抗性机理、遗传特性及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当前我国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认为抗穗发芽与种皮色级、穗部性状、吸水速率、α-淀粉酶活性及ABA等激素有关;低α-淀粉活性是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抗穗发芽的遗传主要是由数量性状控制,抗性的显隐性因子组合的不同在而不同,而且有明显的倾母遗传特点,仅有少数组合表现出主效基因的作用;对于抗穗发芽白皮小麦的选育,主要是利用种子休眠性来  相似文献   

8.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6个四川省小麦地方品种的抗穗发芽进行了测试。整穗发芽率低于10%的品种有60个,其中最低的简阳绿豆麦为3.14%,最高的宜宾排兜麦达34.08%。从各地区品种的整穗发芽率的平均数及各地区低于10%穗发芽品种的比例看小麦地方品种中的抗穗发芽资源大多数分布于四川省的中部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在73个小麦品种中的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发掘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并对与抗穗发芽相关的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73个国内外小麦品种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同时利用4对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Vp-1B3、wmc104、Xbarc170、Xgwm155)对上述品种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73个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差异明显,发芽指数变化范围为0.29%~88.48%,其中13个品种的发芽指数小于10%。分析发芽指数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表明,Vp-1B3标记与穗发芽抗性相关,wmc104、Xbarc170、Xgwm155标记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性不显著。烟农23、兰考181、陕农33、西农585、美105、美231、PBW550、DL788-2等8个品种为具有Vp-1Bb基因型的高抗穗发芽品种。  相似文献   

10.
11.
为鉴定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挖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筛选在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下能有效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标记,测定了18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发芽指数(GI)、整穗发芽率(SGR),并利用5个穗发芽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Phs646、Phs666、TaMFT、TaDAR和Vp1B1-83对参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基因型与GI、SGR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5份小麦种质资源GI的平均值为16.74%,变化范围为0~77.35%;SGR的平均值为40.84%,变化范围为0.38%~99.69%;有22份种质资源的GI和SGR均小于5.0%。5个分子标记中,Phs646、Phs666与GI和SGR显著相关(P<0.01);标记Vp1B1-83与SGR显著相关(P<0.01),与GI相关不显著;TaMFT和TaDAR与GI和SGR都不相关。表明分子标记Phs646、Phs666可用于宁夏引黄灌区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鉴定,Vp1B1-83可作为该地区穗发芽抗性分子鉴定的参考标记。结合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冬育5号、宁春22号、Bastian、毛火麦、山麦、白秃子、白毛火麦共7份具有低GI和SGR值及较高穗发芽抗性基因频率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以及相关基因的分布,以该地区近20年通过审定的44份小麦品种作为材料,采用整穗发芽和籽粒发芽两种方法鉴定其穗发芽抗性;利用分子标记对主要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TaVp-1BTaMFT-3ATaMKK3-ATaPM19-A1Tamyb10-D1TaDFR-B进行检测,并结合其表型分析不同抗性基因的效应。结果显示,44份品种的SGR(整穗发芽率)均值为52.5%,变化范围为10.5%~88.8%;GI(发芽指数)均值为53.9%,变化范围为12.4%~96.7%;有7份品种的SGR和GI值达到了中抗水平,可以作为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未发现高抗品种。在6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基因中,TaDFR-Bb分布频率最高,达到95.5%,其余基因依次为TaMFT-3Aa(68.2%)、TaVp-1Bc(50.0%)、TaMKK3-Ac(25.0%)、TaPM19-A1a(13.6%)、Tamyb10-D1b(0)。与表型结合分析发现,只有TaMFT-3AaTaMKK3-Ac与穗发芽抗性显著相关,TaVp-1BcTaPM19-A1a与表型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抗穗发芽育种过程中,可以结合分子标记对TaMFT-3AaTaMKK3-Ac基因进行筛选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穗发芽率(SGR)低于抗性对照京冬8号和京9428平均值(12.7%)的品系有7份,其中2份为白粒,5份为红粒.只有一份红粒品系CA0489的发芽指数(GI)低于抗性对照平均值(13.2%).应用STS标记Vp1B3共扩增出849 bp、569 bp和652 bp三种片段,分别属于抗穗发芽基因型Vp1Bb和Vp1Bc及感穗发芽基因型Vp1Ba,其频率分别为3%、18%和79%.红粒抗穗发芽品系CA0489属于Vp1Bb基因型和红色种皮休眠型,CA0481属于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另外三份红粒抗穗发芽品系的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粒抗穗发芽品系CA0509和CA0459的抗性为非Vp1B3类型,其抗性可能与穗部性状和颖壳抑制物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穗发芽品种的选育—穗选和粒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997~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来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阿夫、欧柔、亥恩·亥德和郑引l号等我国著名的矮源、大粒源、抗病源也是重要的多粒源。本文从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多粒育种宜在现有水平上增加3-4粒的穗粒指标及今后多粒种质鉴定、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从单交组合“绵阳15号(白壳,白粒,长芒)×绵阳225(红壳,红粒,长芒)”后代中,用系谱法选育出习性、株高、熟期、穗型和芒型相近,仅壳色和粒色不同而形成的4个稳定品系──白壳红粒、白亮白粒、红壳红粒和红壳白粒。蜡熟期摘取带穗下节间的无赤霉病等危害的完整穗子,采用4×4拉丁方设计,直播室内沙床,喷水保湿。自第4天起开始计数发芽数,每日一次,至第11天时计数每穗总粒数和发芽数。计算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壳色和粒色均是影响抗穗发芽的重要形态因素,壳色相同,红粒较白粒抗穗发芽;粒色相同,红壳品系较白亮品系抗穗发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的光周期特性及穗发芽抗性水平,利用Ppd-D1及Vp1B3标记对95个推广品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68个品种扩增出了与抗穗发芽相关的569 bp特异条带,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1.6%;有27个品种扩增出与感穗发芽相关的652 bp特异条带,占供试品种总数的28.4%,说明在黑龙江省加强抗穗发芽品种选育十分必要。有70个品种(占总数的73.7%)扩增出了与光周期敏感性相关的414 bp特异带;有25个品种(占总数的26.3%)扩增出了与光周期不敏感相关的288 bp特异带,这些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香  茹振钢 《麦类作物》1999,19(3):8-10
1997 ̄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