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丁草胺等除草剂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盆栽水稻上用丁草胺、恶草酮、二氯喹啉酸、灭草松等进行土壤或茎叶处理,测定了药后水稻的伤流量、叶鞘内游离氨基酸含量、蔗糖含量、总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丁草胺、二氯喹啉酸处理后5、10、15d水稻的伤流量均比对照低,20d后则比对照高,说明药后早期根系活力被抑制;各处理的水稻叶鞘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而蔗糖含量则均比对照减少,其中丁草胺(60%EC,1350ml/hm^2)处理后10、16d及恶草酮(12%EC,1350ml/hm^2)处理后16d的蔗糖含量比对照显著减少;丁草胺1350ml/hm^2、灭草松(48%SL)1500、3000ml/hm^2处理后稻叶鞘内的总酚含量有所下降,而其他处理则比对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4.
5.
1983年后,我省在试验、示范基础上曾大面积推广过美国进口的水田化学除草剂丁草胺,无论在除草效果,还是在安全性方面都得到了农业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深受农民欢迎。1986年春季,我省首次引进国产丁草胺,农民在水稻秧田使用后,出现了大面积药害, 相似文献
6.
六六六在水稻田施用能够内吸杀螟的问题已经证实,但对未死幼虫是否有影响尚未见研究报导。1962—1963年我们在福建闽侯对此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菲律宾,稻田使用除草剂的面积,雨季约为120万公顷,旱季约为80万公顷。用量最多的为2,4—D和丁草胺。雨季稻田的供水人们难以预料,大雨可能使田水从一块田漫向另一块田,这会使雨前用除草剂的田水漫入邻近田块或者排入河中。在伊朗的拉斯特,灌溉时水从一块田流入另一块田,人们发现在流水中使用硫代氨基甲酸和丁草胺与在静水中使用这两种药的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差异。但菲律宾的圭英巴和牛蛙叶西佳的一些农民,使用丁草胺后常由于很快漫水而防除杂草失败。本试验目的在于测定:(1)使用丁草胺后漫水时间是否影响丁草胺的药效?(2)漫水到何种程度降低丁草胺的活性?(3)用丁草胺田的水向未用过丁草胺的田漫水,对杂草有无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稻秧田草害是影响秧苗健壮多蘖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工拔草,每亩需7~10个工,使用除草醚等常规药剂除草,由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育秧期间气温偏低,故防效较差。为了解决秧田草害问题,我站1983、1984两年进行了丁草胺防除秧田杂草试验,证明丁草胺是一种杀草谱广、药效期长、受低温影响较小、安全、高效的秧田除草剂。 相似文献
9.
以垦鉴稻5号和垦稻12号为材料,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水势,通过防雨棚内的盆栽控水试验,研究水稻结实期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结实期进行-8~-10 kPa的间歇控水处理,两品种穗长和单穗重增加,干物重和叶面积降低;两品种穗数减少,结实率增加,千粒重降低,经济产量降低。结实期进行-18~-20 kPa和-28~-30 kPa的持续控水处理,两品种的穗长增加,单穗重降低,干物重和叶面积降低;两品种的穗数减少,结实率、千粒重和经济产量降低。结实期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可作为寒地水稻节本增效灌溉的土壤水势指标,结实期不宜持续进行土壤水势为-18~-20 kPa以下的控水处理。 相似文献
10.
2002年低温冷害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桦川县属于寒地稻作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近几年面积已达4万hm2,占全县粮、豆面积的45%以上。受2002年特殊气温条件影响,部分水稻相继发生了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造成水稻不同程度的减产。现将冷害发生的原因、影响程度和防御措施简析如下:1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1.1水稻分蘖期水稻分蘖期是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重要时期,本县绝大部分年份是在6月份完成分蘖过程。分蘖期的温度、光照条件直接影响着水稻分蘖的过程与数量。低于15℃将导致水稻发生延迟型冷害。2002年6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为16.6℃,较历年同期低3℃,最低… 相似文献
11.
丁草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中研究了丁草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低浓度(2 mg/kg)和中等浓度(4 mg/kg)丁草胺对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而高浓度(10 mg/kg)处理则有明显抑制效应,但在21 d后也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丁草胺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活性恢复至对照水平。丁草胺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其他酶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丁草胺对湿地芦苇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嫩平原西部灌区盐碱芦苇湿地集中分布区,通过大田模拟试验,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对湿地芦苇的生态响应特征及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到盐碱芦苇湿地的不同浓度(360、720和1 440μg/L)的丁草胺,1个月内均消减较快,丁草胺各浓度处理对湿地芦苇形态学指标(株高增长量、茎粗和干重)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芦苇生理方面,随丁草胺质量浓度的增加,芦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降低趋势及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的上升趋势在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芦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不同浓度丁草胺对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中、高浓度丁草胺作用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被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未受到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在中浓度丁草胺作用下有显著提高,其他浓度处理则无显著影响。结果显示,丁草胺在质量浓度≤1 440μg/L处理时,对盐碱湿地芦苇及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的毒理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丁草胺(N-丁氧甲基-α-氯-2,6-二乙基乙酰替苯胺)用于直播水稻田和旱稻田,测定它在两种土壤(壤土和粉砂粘壤土)中的消散,测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对丁草胺消散的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和田间研究都表明,丁草胺在两种土壤中呈指数性质消散,并非常迅速。处理后21天只能测到大约1ppm,处理后70天基本上没有除草剂存在。通常,土壤湿度和温度越高,丁草胺的消散越快。 相似文献
17.
18.
在国际水稻所(IRRI)作了试验,窜水对丁草胺除草效果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窜水的时间和水量对丁草胺的药效和作物产量都没有明显影响。无论是直接施用丁草胺的小区或是受它窜水的小区,都与淹水小区的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水稻秧田化学除草和农药不足的矛盾,经多次试验,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丁草胺与恶草灵混用技术,效果较好。 在稻秧立针期,亩用50%丁草胺(广州农药厂)15毫升加12%恶草灵(法国)15毫升,兑水75公斤,在田面排净积水的情况下,用唧筒喷射,对杂草的平均防效达81—97%。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除草剂丁草胺的降解。结果表明,棉花、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明显促进丁草胺的降解,15 mg/kg丁草胺的降解半衰期缩短26.6%~57.2%,这种促进作用与作物种类有关,玉米、小麦、水稻、棉花依次增强。50 mg/kg丁草胺的降解有所受抑制,但作物种植仍显示良好的促进作用。作物根际丁草胺降解菌的测定结果显示,根际土壤中丁草胺降解菌的数量大于非根际土壤,作物种植对丁草胺降解的促进作用源于根际丰富的降解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