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0年8月12-14日,由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2.
《玉米科学》2008,16(4)
2008年7月26日-28日,由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和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承办的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农业部、中国作物学会、吉林省农委、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农业部、吉林省农委、吉林省农科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玉米学组于2002年8月11-14日在北京市平谷召开了全国玉米栽培小型交流研讨会。参加会议人员主要有玉米栽培学组全体负责人、农业部有关领导、中国作物学会有关领导、《玉米科学》有关负责人、玉米栽培界部分老领导和专家等。  相似文献   

4.
赵久然 《玉米科学》2003,11(4):100-100
2003年9月17~19日,由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研究委员会玉米学组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承办的“八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交流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我国20个省(市、区)40多个单位的从事玉米生产理、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种子企业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为期3天的会议。在论文交流中,全国玉米栽培学组组长、北京市农科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研究员作了题为“抓住机遇振兴玉米栽培学科,为提高我国玉米国际竞争力做贡献”的大会发言,详细分析了新形势下玉米栽培学科临的挑战和机遇,系统总结了玉米栽培学组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提出密切结合国家生产需求,积极…  相似文献   

5.
赵久然 《玉米科学》2004,12(Z2):136-136
各位领导、专家、玉米栽培界同仁: 今天,我们相聚在中原大地,即我国玉米大省省会郑州。新老朋友相聚,分外高兴。我谨代表全国玉米学组对各位专家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0年8月,在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隆重召开了第七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交流大会。3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科研等各方面形势都在飞速发展,玉米学组聚集着我国玉米栽培界的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努力工作,为我国玉米栽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下面, 我代表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玉米学组,将2000年以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汇报。一、玉米栽培…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推进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流国内外玉米栽培研究进展,加快我国玉米栽培学的发展。由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7年8月16~18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本次会议将研讨玉米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展示我国玉米栽培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欢迎各界玉米同仁和研究生踊跃参会。  相似文献   

7.
《玉米科学》2011,(3):6
为总结玉米栽培30年研究成果,交流国内外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促进我国玉米栽培学科发展,并加强玉米栽培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值此成立30周年之际定于2011年8月中旬在学组  相似文献   

8.
“第七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8月 2 6日~ 30日在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泰安市 )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玉米学组组织 ,山东农业大学承办。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上海、广西、广东、江西、河南、河北、新疆、内蒙、山西、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四川、山东等 19个省(区 )的专家及代表 113名。特别邀请了老一代玉米栽培专家及《玉米科学》、《作物杂志》编辑部的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由董树亭、赵久然等同志分别主持。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山东农业…  相似文献   

9.
秦泰辰 《玉米科学》2004,12(Z2):38-40
从饲用玉米发展的势态、玉米种质贫乏带给玉米栽培学科的困惑以及玉米栽培学科在我国发展趋势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以探讨玉米栽培学科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中原单322号玉米杂交种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原子能利用研究所通过核辐射技术选育而成.父本为原辐黄、母本为齐318。是目前唯一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双重审定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是黑龙江省栽培面积较大的青贮玉米品种,适合黑龙江省第2、3积温带作为青贮玉米品种使用。现将其标准化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达春  窦大巍 《玉米科学》1993,1(4):028-031
玉米保护地栽培包括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其增产幅度高达40%左右,高的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般公顷纯增收750元左右,是建国以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中增产增收效果最大的项目之一。黑龙江省地处祖国最北部,热量不足是限制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发展玉米保护地栽培,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降低子实水分含量,提高玉米质量,进而提高效益,完全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益的要求,因此,玉米保护地栽培将有一个新的发展。抓住契机,进一步提高玉米保护地栽培的经济效益,促进其稳定发展,促进玉米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汪黎明 《玉米科学》2004,12(4):101-101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200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体现服务“三农”行为,充分展示我国各育种单位的最新鲜食(甜、糯)玉米育种成果,中国作物学会甜玉米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6月7-9日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了“全国鲜食玉米新品种现场观摩暨产业化开发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甜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  相似文献   

13.
玉米间种栽培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栽培应突出玉米的生物学特性。玉米是典型异花授粉作物,杂交当代起就有杂种优势。玉米的主要功能叶是棒三叶,边行优势大,叶面高光效。在玉米栽培形式上应适应玉米生物学特性。将目前大面积清种改成株高、品质、育性不相同的3个杂交种按一定行比间种,形成波浪起伏的立体栽培,可充分发挥和利用玉米生物学特性,稳产、丰产,改善玉米的品质,降低生产投入,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玉米栽培理论技术研究进展以及玉米模拟模型系统、玉米管理专家系统和玉米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智能系统在国内外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概况,指出了现有智能系统的优缺点,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指出了未来玉米栽培管理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方向———绿色栽培和标准化栽培。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国内外玉米生产特别是稻田玉米在栽培措施、施肥水平、种植密度、水分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今后发展稻田玉米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翟荣惠  李万良 《玉米科学》2020,28(3):186-190
胡昌浩先生是国内著名玉米栽培研究专家,他在玉米栽培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我国玉米栽培学科发展和玉米增产增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开创的玉米叶龄模式、叶片结构与功能、品种演进的生理机制、群体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关系等许多研究创新性强,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他大力推广的栽培技术为玉米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育人成就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理念都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拉萨市马铃薯和玉米间作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农民的收益,在拉萨市筛选适合马铃薯玉米间作的栽培模式。以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与玉米进行间作试验,马铃薯、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玉米在行比为2:2,3:2和4: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在行比为3:2栽培模式下的纯收益最高,为8895.1.元/667m2,适宜在拉萨市推广。  相似文献   

19.
沼肥是一种很好的生物有机肥料,由沼液和沼渣组成,沼液可以用来浸种、施肥和叶面喷施,沼渣可以用来做作物的基肥。在玉米栽培上,沼肥不仅能提供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其所含有的活性、抗性物质还能起到抑制和防治玉米病虫害的作用。从洛江区目前的沼肥资源和玉米栽培现状出发,就玉米栽培上如何合理利用沼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赵明 《玉米科学》1998,6(4):077-078
第六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历时紧张有序的3天活动,胜利结束。这是一次玉米栽培界高效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是畅谈成就、讨论问题、奠定合作基础的一次新老朋友见面会。本次会议体现出以下特点:1体现了团结合作的良好气氛本次会从筹备开始,学科组的挂靠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