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黄脊竹蝗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
3.
黄脊竹蝗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分布于华东、中南等地,为竹类植物的主要害虫,是我国仅次于松毛虫的森林大害虫.大发生时,受害的竹林如同火烧一般,新竹被害1次即枯死,壮竹被害1次,2~3 a内不发新笋,若连续危害也会枯死,被害竹杆内往往积水,竹纤维遭破坏,竹质变脆,不能作建筑材料或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4.
黄脊竹蝗是楠竹的主要食叶害虫。为了寻求防治该虫的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我们于1991年开展了化学农药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甲胺磷、氧化乐果和乙酰甲胺磷等三种农药原液,1—5ml注射不同胸径的竹蔸,防治跳蝻,效果良好。1992年在桃江县龙溪乡4000亩试验林以及1994年该县修山镇的2万亩推广林内防治跳蝻,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黄脊竹蝗在安化县的生活习性,并根据其生活习性从找产卵地、清理林下植被、粘虫胶选择、防治时间、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粘虫胶防治黄脊竹蝗技术;分析了粘虫胶对黄脊竹蝗的防治效果,同时对粘虫胶防治竹蝗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脊竹蝗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脊竹蝗是毛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为了探索其无公害防治的方法和措施,2012年在福建省沙县选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8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4 000倍液、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 200倍液喷雾防治跳蝻,用药量均为600 mL/hm2,以及施放苦参.烟碱烟剂,用药量为15 kg/hm2。采用喷烟技术施放苦参碱类烟雾剂,用药量均为750 mL/hm2,防治黄脊竹蝗成虫,用药后2 d,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这种方法可在黄脊竹蝗相应虫态危害时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属直翅目蝗科,成虫、若虫为害毛竹、淡竹、刚竹等20余种禾本科植物。该虫一年一代,成虫聚集产卵,以卵块在土中越冬,初孵幼虫群集在嫩矮小竹及杂草上取食,至3龄时全部上大竹为害。大发生时,新竹被害一次即枯死,壮竹被害一次2-3年内不发新笋。我县桂花泉镇等地的毛竹林,1990年发生了黄脊竹蝗的猖獗危害,严重地区每平方米虫口密度达到996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该镇仙坪村九组进行了用敌敌畏防治的试验,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脊竹蝗应急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7年连续观察发现,黄脊竹蝗不断适应气候环境和立地条件的变化,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发生特点。文章介绍了查卵挖卵、扑打跳蝻,选用16%灭幼脲增效粉剂防治低龄跳蝻,选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药物防治高龄跳蝻和成虫等应急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黄脊竹蝗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了解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掌握虫情,选择防治时机及卵、未上竹跳蝻、上竹跳蝻和成虫等的综合防治等方面简述了黄脊竹蝗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从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出发,深入了解黄脊竹蝗的生活习性,准确掌握虫情,把握防治时机,从卵、未上竹跳蝻、上竹跳蝻和成虫等方面对黄脊竹蝗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应用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30倍、40倍、50倍稀释液,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针对1.5m以下竹干和地面进行低容量喷雾,来对黄脊竹蝗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低容量喷雾后,形成从竹干到地面的药剂封闭层,杀灭初孵跳蝻,药后30d对黄脊竹蝗防效分别为97.3%、92.6%、81.1%,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脊竹蝗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楠竹纯林内设置标准样地,观察黄脊竹蝗的生活习性,同时选用不同剂型的不同药剂,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对黄脊竹蝗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跳蝻上竹时间长达1个月,1~2龄跳蝻主要在杂草、小竹、灌木向阳的的叶面和枝条上群栖,也爬上竹杆;3龄跳蝻后全部上大竹顶梢取食竹叶.室内喷药1h后,施水剂农药的处理跳蝻死亡率达100%,喷施粉剂农药死亡率约90%;5h后,死亡率都达100%.野外喷水剂农药的处理,3d后有跳蝻上竹,对喷药后出土的跳蝻没有效果;喷粉剂农药的林地内5~7d后有跳蝻上竹,在未下雨的情况下,7d内,喷粉剂农药对跳蝻依然有效果;竹杆涂上避拒剂,跳蝻不上竹;粘虫胶能有效地粘住上竹的跳蝻.1~2龄跳蝻在地面活动时间长,上竹时间长,地面或竹杆上施药,作业方便,是除治竹蝗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低空喷雾无公害药剂防治黄脊竹蝗成虫的林间最佳浓度水平和用药量,掌握低空喷雾施药技术,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的毛竹林建立试验区,应用无人机开展低空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5种农药的防治效果均超过90%,其林间最佳浓度水平(药剂与纯净水的体积比)为:1.5%苦参碱可溶液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均为1:1 000;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为1:700,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和4%鱼藤酮乳油均为1:600,原药量用为900 mL/hm2。5种农药防治效果良好,可推广应用于防治黄脊竹蝗成虫。  相似文献   

14.
飞机超低量喷洒长效壁垒防治黄脊竹蝗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B一8480型飞机超低量喷洒1%和2%长效壁垒防治黄脊竹蝗。结果表明:两种剂型都具有高效、快速、持效的特点,但2%长效壁垒持效期更长,防治更彻底。两种剂型用量(与水比例为1:3)均能持续有效地控制黄脊竹蝗的大发生,同时对竹蝗天敌红头芜菁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药尿防治黄脊竹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脊竹蝗嗜好咸味和人尿的习性,用人尿加敌敌畏100倍液的药尿诱杀,24 h 2 m2平均诱杀到竹蝗489头,最多的样点有656头,竹蝗死亡率98%,每5 kg人尿加50 g敌敌畏能防治0.1 ~ 0.2 hm2竹林;除了人工费外,仅需6 ~ 13.5元/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比较同域混合发生的两种竹蝗属昆虫,即黄脊竹蝗与青脊竹蝗形态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异同点。方法采自同一地理区域的两种竹蝗的成虫,在大棚内饲养,对其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后足股节、头幅、外生殖器等,及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交尾习性、寄主植物取食习性等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黄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6.55 ± 1.42 mm,触角23.46 ± 1.29 mm,后足股节21.68 ± 0.28 mm,头幅5.33 ± 0.2 mm;雄成虫体长31.35 ± 0.75 mm,触角23.22 ± 0.9 mm,后足股节17.86 ± 0.23 mm,头幅4.08 ± 0.19 mm。青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4.63 ± 0.44 mm,触角18.34 ± 0.56 mm,后足股节18.67 ± 1.62 mm,头幅4.61 ± 0.18 mm;雄成虫体长26.82 ± 2.77 mm,触角17.75 ± 1.58 mm,后足股节16.09 ± 0.47 mm,头幅3.5 ± 0.29 mm。同种竹蝗间雌雄成虫体长差异显著,两种竹蝗比较时雌雄体长、触角、后足股节以及头幅差异显著,雌性成虫的体长变化趋势相似,雌雄外生殖器结构相似。黄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14:00—17:00时,青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9:00—12:00时。两种竹蝗成虫在面对3种不同的寄主植物时表现出相同的取食偏好,均是最喜食毛竹,其次是芭蕉,最后是无芒雀麦,但青脊竹蝗的取食量大于黄脊竹蝗。结论两种竹蝗形态和生物学习性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两种竹蝗能够同域发生的基础,研究结果为监测和防控两种竹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经20多年一线竹蝗测报工作的不断摸索,笔者总结出一条将竹蝗各虫态的发育变化过程与测报区域的立地条件、物候特征及农事季节相结合的测报途径.为宜春市乃至全省气候环境相近的山区的竹蝗预测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严重危害毛竹林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2006—2009年在桃江县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基本摸清了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和天敌种类。该虫在湖南省桃江县一年仅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底开始羽化成虫,8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9月下旬成虫大量死亡。该虫天敌种类较多,其中卵期主要天敌为红头豆芫菁、黑卵蜂;成虫期主要天敌为鸟类、寄生蝇等。  相似文献   

19.
黄脊竹蝗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黄脊竹蝗在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采用刀切法给出了聚集度指标的估计区间,3次设计最优拟合提高了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度;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在林间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