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豆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内蒙古东部区四盟市的七个示范区旗市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调查了1978~2001年的降水和粮食产量资料,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大豆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东部区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2年在内蒙古东部区四盟市开展了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的研究。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建立了大豆、玉米等六大主栽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分析讨论了各地区不同作物降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武川旱农实验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揭示了内蒙古武川旱作农业区主要作物(春小麦、马铃薯和毛叶苕子)降水生产潜力,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降水生严潜力开发途径,最后展现了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宁南旱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1999年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国家宁南(海原)旱农试区设置了旱地糜子与春小麦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试验,采用肥力梯度法研究有限降水条件下旱地糜子与春小麦的最大产量与适宜开发度.研究结果表明,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旱地糜子3年(3种降水年型)平均降水生产潜力为1 760.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为0.647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90 %,适宜施肥量为氮90 kg/hm2、磷45 kg/hm2;宁南旱地春小麦3年(1998~1999年,有冬灌)平均水分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2 554.0 kg/hm2和0.903 kg/m3,1997年纯旱地降水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1 158.0 kg/hm2和0.690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85%,适宜施肥量为氮60 kg/hm2、磷30 kg/hm2.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自然资源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在GIS的支持下,计算了松嫩平原各县市主要作物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各地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各地光合潜力差异不大;由于南北跨度大,各地光温潜力差异较大,且从北到南呈带状增加趋势;由于各地作物生育期内降水呈地带性分布,使得各地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较大差异,并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各地主要作物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差别较大,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北方旱地作物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早地作物自然降水生产潜力较大,8种作物平均值为371.9kg/666.7m ̄2;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8种作物平均值为1.105kg/(mm·666.7m ̄2)。但是,不同作物种类、不同类型地区、不同降水年型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是不相同的,一般情况是,春玉米>春谷>小麦,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丰水年型>正常年型>干旱年型。  相似文献   

7.
陕北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力依次为:谷糜〉黑豆〉绿豆〉荞麦。目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生产潜力开发度仅为9.78%-19.07%,平均为13.83%,尚有86.17%的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田区试验结果与公式概算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表明所取得的降水生产潜力结果具有可靠性。对照较低的现实生产水平,该结果预示着小杂粮生产的巨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8年淮河流域127个站点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历年气候生产潜力(TSPV),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a间,淮河流域TSPV值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于一致,尤其是起伏变化比较接近,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纬向递减特征。流域TSPV值与极端强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与强降水强度、持续5d以上的降水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流域的西北部地区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与年持续15d以上无雨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未来气候变化对南京地区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南京地区春大豆的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并分析了未来气候条件下,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情况。除了考虑温度、降水、CO2等影响因子之外,还考虑了未来地表紫外线(Ultraviolet简称UV)辐射增加对大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江苏省南京地区春大豆的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41  
综述了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从光合潜力到光温潜力、再到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的发展历史,对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介绍了当前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认为作物动态生长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将成为研究作物生产潜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渠井结合灌区适宜渠井用水比例关系灌区地下水环境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集合了灌区1954-2014年农业用水量及降水量、研究区域2008-2014年渠井用水比、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数据,分析了降雨量、地下水动态特征与渠井用水比例的相关性,以期探明渠井结合灌区渠井用水比对降雨的响应及其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渠井结合灌区渠井用水比与年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渠系上游地下水水位变化较下游更为剧烈,在用水水平、用水方式一致条件下,渠井用水比例越大,地下水埋深超过11 m区域增幅越小,较大的渠井用水比例对于上游地下水位下降减缓效果明显;平水期、枯水期,由于渠井用水比例不合理,地下水无序开采且超采严重,区域地下水碱化趋势明显;受气候变化影响,近5 a渠灌水量仅为多年均值的75.52%,未来区域降水量具有减小趋势,这势必进一步加剧农业水资源紧缺的形式。为了满足农业的正常生产,增加灌区地下水开采成为唯一解决途径,这势必加剧地下水的碱化趋势及地下水超采区的扩大。因此,确定灌区适宜的渠井用水比例对于灌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豆施用肥料增效剂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春大豆为试验材料,研究利用沸石、腐殖酸钠等为主要无机、有机原料配方所研制的肥料增效剂的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所研制的肥料增效剂能极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在施用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300kg/hm^2商品最3种条件下,采用25%、50%与75%等量比例肥料增效剂与75%、50%和25%等量比例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结合各处理的大豆产量,以75%等量比例增效剂与25%等量比例各肥料结合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纯施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增产20.3%、5.7%和1.2%,表现出良好的节肥与增加肥效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大豆施用肥料增效剂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大豆为试验材料,研究利用沸石、腐殖酸钠等为主要无机、有机原料配方所研制的肥料增效剂的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所研制的肥料增效剂能极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在施用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300kg/hm2商品量3种条件下,采用25%、50%与75%等量比例肥料增效剂与75%、50%和25%等量比例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结合各处理的大豆产量,以75%等量比例增效剂与25%等量比例各肥料结合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纯施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增产20.3%、5.7%和1.2%,表现出良好的节肥与增加肥效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土壤C/N对苹果植株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C/N是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2年生"富士"/平邑甜茶为试验材料,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C/N[6.21(CK)、10、15、20、25、30、35和40]对苹果植株生长及氮素利用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C/N比值的逐渐增大, 苹果新梢长度和植株鲜重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C/N=15、20和25的3个处理苹果新梢长度和植株鲜重最大, 三者间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C/N处理间植株15N利用率存在差异, 土壤C/N=25时, 植株15N利用率最大, 为22.87%, 与C/N=20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土壤C/N=40时, 植株15N利用率最低, 仅为15.43%, 低于CK处理的16.65%。土壤C/N处于15~25时, 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于肥料氮的比例较高; 而土壤C/N较低(<15)或太高(>25)时, 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于土壤氮的比例较高。土壤氮素残留量随土壤C/N的增大逐渐增加, C/N=40处理的土壤氮素残留量是CK的1.32倍。随着土壤C/N比值的逐渐增大, 肥料氮损失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以C/N=25时最少, 仅为施氮量的49.87%, 而对照最大, 为61.54%。因此, 综合土壤C/N对苹果植株生长及氮素平衡状况来看, 土壤C/N为15~25时, 能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 降低氮肥损失, 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对射流式鱼泵输送性能及鱼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对射流式鱼泵输送性能及鱼损的影响规律,该文设计了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分别为1.75和3的射流式鱼泵,以鲫鱼为试验对象进行鱼类输送试验,获得了不同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射流式鱼泵的输送能力及单位质量能耗,并采用表观损伤统计、解剖和血清指标检测等方法分析了射流式鱼泵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对鲫鱼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工况下,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较小的射流式鱼泵输送鱼类能力较强,且单位质量能耗较低。试验中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为1.75的射流式鱼泵输送鱼类能力达到1913kg/h,而单位质量能耗仅为1.51 kW?h/t。鱼类损伤的主要类型是局部鳞片少量脱落(轻度损伤),约占所有过泵鱼类的10%。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下,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较小的射流式鱼泵中鱼类轻度损伤率较高,而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对重度损伤率影响较小;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较大的射流式鱼泵在输送过程中对少数鲫鱼肝脏造成的损伤较严重;而不同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射流式鱼泵输送过程均会对鲫鱼肾脏造成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24 h内可以恢复到未过泵时的水平。综合考虑输送能力及鱼损情况,喉管与喷嘴截面积比为1.75的射流式鱼泵更适合鱼类输送。研究结果可为射流式鱼泵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并可作为其优化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子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增加追肥氮的比例,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增加了植株地上部器官(子粒+营养器官)中追肥氮、土壤氮的积累量,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增加了子粒蛋白质含量。相同的氮素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240.kg/hm2施氮量降至168.kg/hm2的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提高,子粒中土壤氮的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器官中土壤氮的积累量亦增加,开花后氮素同化量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各施氮处理间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kg/hm2且全部于拔节期追施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17.
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钾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钾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全生育期钾素积累动态符合"S"型增长曲线。完熟期钾素积累总量以及根、茎、叶片、荚果各器官钾素含量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处理均以P2K3(P2O517.0 kg/hm2,K2O 112.5 kg/hm2)最高,较不施磷、钾(P0K0)高18.79%5~8.33%。全生育期钾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出苗后90 d左右达到最大值。钾素生产效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施钾量增加与钾积累速率表现一致,但收获指数随施磷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合理施用磷、钾肥能提高套作大豆钾素利用效率,以P2K1(P2O517.0 kg/hm2,K2O 37.5 kg/hm2)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8.
包膜缓释肥料(CSFs)增产机理与氮肥利用率示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有^15N标记的尿素用自选的3种材料(WSU,FSU,GZCU)包膜制得包膜缓释肥后,进行了玉米微区试验。结果表明:(1)GZCU能较好的控制N素养分的释放,使GZCU处理土壤中速效N含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保持较高状态,在玉米生长的后期仍能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了玉米对N素的吸收、累积。(2)包膜肥处理与尿素相比,产量增加5.5%~21.3%,GZCU,FSU的增幅达显著水平,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显著。(3)在各肥料一次基施的条件下,包膜肥的N素利用率比尿素高出4.5~19.3个百分点,GZCU、FSU之间;WSU、FSU之间的差异都达显著水平,WSU与CK2差异不明显。GZCU的N素当季利用率高达53.8%,可有效减少N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For depletions of soil exchangeable potassium of between 15 and 50%,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ryegrass and strawberry leaf were linearly related to pARO K√BCO where ARO K is the equilibrium potassium activity ratio and BCO is the slope, measured at ARO K of the curve relating the quantity of labile potassium and the activity ratio. Potassium supplying power as measured by pARO K√BCO could also be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the equilibrium activity ratio and the mineral component of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of the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