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丽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6):20-21
试验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菌株和芬兰菌株有菌核产生,但存在明显差异;采用17cm×33cm的栽培袋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情况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
周丽洁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32(4):20-21
对6个桦褐孔菌菌株进行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桦褐孔菌菌株的特性各不相同,菌核形成时间、鲜重、干重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JL01菌核形成快、齐,颜色呈现黄褐色,直径最大1.52cm,新鲜菌核与烘干菌核产量分别为138.94g和37.25g,菌核数为100个,单个菌核干重最高达0.37g。  相似文献   

3.
孙勇  蒋继宏  陈凤美 《食用菌》2007,29(4):44-45
采用不同培养基对桦褐孔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其中3种配方可得到其菌核,并以桦木屑培养基产量最高,平均干重为17.24g,生物学效率为3.83%,同时对人工菌核和野生菌核的体外抗肺癌细胞NCI-H460的活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在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栽培料中添加茉莉酸甲酯,筛选提高菌核总三萜含量的栽培料和菌株,并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号栽培料(36%桦树木屑、30%杂木屑,20%玉米芯、10%麦麸、2%大豆粉、1%蔗糖、1%石膏),添加0.92μmoL·L-1茉莉酸甲酯后栽培桦褐孔菌1号菌株,每袋菌核产量(21.9 g)和总三萜含量(70.22 mg·g-1)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冀宏  陈文杰  马允莉  霍红 《食用菌》2008,30(3):20-21
由采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野生桦褐孔菌分离获得品质稳定的纯菌株JS-1.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对其营养生理条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利于桦褐孔菌生长的微量元素最适添加量分别:MgSO<,4>.·7H<,2>O为0.15%;KH<,2>PO<,4>为0.3%;VB<,1>为20 mg/L;金属离子Mn<'2 >和Cu<'2 >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Fe<'2 >和Zn<'2 >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桦褐孔菌最适生长酸碱度为pH6~7;在"微氧"环境中,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常态,具有限氧生长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代料栽培桦褐孔菌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种不同配方和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野生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袋栽试验,摸索菌核形成条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在菌核形成早晚、整齐度、产量以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供试培养料中以4号配方(桦树木屑44%,玉米芯42%,麦麸10%,豆粉2.0%,蔗糖1.0%,石膏1.0%,水分65%)栽培效果最好,虽然菌核形成较晚,但个体较大,颜色较深,每袋平均产量可达16.79 g.不同栽培方式中,不开口的处理对菌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桦褐孔菌菌株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菌丝体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LZ1、JLZ2、JLC1比JL01多4条酶带且酶带颜色深浅不同,4个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60~1.00,说明诱变菌株较出发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3个诱变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桦褐孔菌菌丝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的不同处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最适微量元素为ZnSO4与MnSO4,维生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对桦褐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18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6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0.8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3时,可将21个桦褐孔菌菌株划为6大类群,菌株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株JL01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代料栽培期间9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较低,菌核形成及菌核成熟阶段较高;漆酶、愈创术酚氧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高于菌核形成阶段;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菌丝生长时期及菌核成熟时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桦褐孔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Inonotus obliquusis placed in theBasidiomycotina, Hymenomycetes , Aphyllophoralesand Polyporaceae[1]. The mushroomis a wood-decaying fungus that grows under the bark oflive standing trees such as birch, el m andJapanese alder , or on the dry trunks of thesetrees after felling . In Russian folklore ,I .obliquusis considered a medicinal fungus andhas been widely used to prevent and treatdiseases and tumors affecting the digestivesystem ( e . g . gastric , intestinal and livercancers ) , cardio…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桦褐孔菌总DNA,确定ISSR最适25 μL反应体系为模板DNA浓度15 ng·μL-1,dNTPs 浓度150 μmol· L-1,引物浓度25 μmol·L-1,Taq DNA聚合酶浓度2.0 U,Mg2+浓度1.4 mmol· L-1,10×buffer 2.5 μL,其余用ddH2O补足;确定ISS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35个循环:94℃变性1 min、45℃~51℃退火1 min(退火温度因不同引物而定)、72℃延伸1 min,最后72℃延伸5 min,4℃保存.筛选出16条ISSR引物,并成功应用引物UBC842完成了21株桦褐孔菌的ISSR-PCR反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对桦褐孔菌菌丝体与子实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分别比菌丝体和鸡蛋模式高45.9%和49.1%,其菌丝体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75.0,44.5,92.2,88.8,24.7和52.0,营养价值比子实体高。  相似文献   

15.
桦褐孔菌多糖的药理活性与化学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Fuscoporia oblique)是一种著名的民间药用真菌,多糖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就近年来桦褐孔菌多糖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桦褐孔菌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成功获得了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JL 01菌株的内切葡聚糖酶(IO-EG)和β-葡萄糖苷酶(IO-BGL)的cDNA全长序列.eg2基因cDNA序列全长(ORF)为1149 bp,编码382个氨基酸,bgl2基因cDNA序列全长(ORF)为2583 bp,编码860个氨基酸;成功构建了30a-eg2和30a-bgl2大肠杆菌表达菌株,诱导培养后,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两个菌株均表达蛋白,且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为桦褐孔菌高效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桦褐孔菌(lnonotus obliquus)发酵菌粉中的各种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菌粉中营养成分较丰富,其中粗蛋白、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5.73%和15.18%.菌粉中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还含有丰富的甾醇、酚类物质和多种矿质元素.用桦褐孔菌发酵菌粉提取粗多糖,得率为28.55%、多糖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40 kDa,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1.3:1.0:20.4:2.1,多糖产品中含有酸性多糖,糖苷键主要是a型.  相似文献   

18.
桦褐孔菌菌核提取物对细菌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纸片法研究了桦褐孔菌的水、甲醇、丙酮、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Rcat、EnR£、ATCC2592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O41ermc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Rcat、ATCC2592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O41ermc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甲醇提取物在10mg·mL-1浓度下对大肠杆菌ERcat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84.1%;石油醚提取物对除大肠杆菌EnR£以外的其它供试菌株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另外,浓度为10mg·mL-1的丙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nR£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2.5mg·mL-1的甲醇提取物和浓度10mg·mL-1的石油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抑菌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用软件GeNorm分析7个内参基因在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不同pH培养基处理下,最适内参基因数为2,act和gapdh为最适内参基因;高温刺激下,最适内参基因数为2,act和gapdh为适宜内参基因;在菌核发育阶段,最适内参基因数为2,gapdh和cyp为最适内参基因;在菌丝体发育阶段,最适内参基因数为3,act,tub和ubq为适宜内参基因;在整体试验样本中,最适内参基因数为2,act和gapdh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