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2)
1993年中国对虾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自病虾体内分高出多株细菌,主要是弧菌属和微球菌属.感染实验表明弧菌毒力强,球菌毒力相对弱.未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组比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组死亡快,证明细菌尤其是弧菌可加速暴发性流行病病虾的死亡,16种不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对目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在患暴发性流行病病虾肝胰腺及中肠超薄切片中看到有包膜的杆状病毒颗粒,长250~270nm、宽70nm左右。将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可引起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虾相仿。因此,杆状病毒是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同时在活检时发现病虾肝胰腺及心脏压片中有较多细菌,将未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比注射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的虾死亡早而迅速,所以受病毒感染后再继发细菌感染将加快病情恶化和死亡。经投喂病虾肝胰腺及用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浸泡健康虾,均可引起对虾发病死亡,所以我们初步认为该病毒是通过口及接触而感染。 相似文献
3.
4.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1)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肝胰腺的显微、超显微病理变化。病虾活动力差,体色不鲜艳或微红,胃肠空,肝胰腺红棕色、乳白色或褐色,触之水肿样疏松或萎缩变硬。光镜下观察,大部分肝胰腺组织的病变是由变性坏死到解体呈一片淡染物质;但也有少数肝胰腺上皮细胞是先与基底膜分离,然后再发生变性坏死。病变区外围的肝管间隙扩大,内充满血液。肝胰腺上皮细胞核中有圆形包涵体。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和中肠细胞核中见到长约250~270nm、直径70nm、带包膜的杆状病毒;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浓缩趋边或疏松趋于溶解;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线粒体肿胀,进而解体;胞质中脂肪滴增多;并首次在中国对虾的肝胰腺中观察到似环空板构造。 相似文献
5.
自1993年中国大陆大面积发生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以来,科技人员和养虾业者就开始了对该病的防治研究与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渗水养虾、井水养虾、蓄水处理后养虾等不同的养殖方式,加强苗种质量检测和苗种的选用,加强饵料质量管理、饵料的投喂,以及水质控制、药物的使用等,使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走出了对虾养殖的低谷.但对虾疾病仍然是养虾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生产不稳,风险大.为此,根据几年养虾的实践,结合各地的经验,对对虾疾病的防治提出以下见解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1993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患暴发性流行病病虾肝胰腺及中肠超薄切片中看到有包膜的杆状病毒颗粒,长250 ̄270nm、宽70nm左右。将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可引起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虾相仿。因此,杆状病毒是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同时在活检时发现病虾肝胰腺及心脏压片中有较多细菌,将未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注射健康虾,比注射除菌病虾组织浆悬液的虾死亡早而迅速,所以受病毒感染后再继发细菌感染将加快病情恶化和死亡。 相似文献
7.
8.
1992年以来,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黄捷,1995]引起养殖对虾的大量死亡。对于病毒疾病人们共同的认识是应调整养殖工艺,着重于预防。同时,我们注意到即使在虾病肆虐的1993、1994两年,中国对虾每公顷产量1500-3000kg的例子也很多。如使用蓄水、药物处理等方法,在水泥地中养殖的对虾,折合每公顷产量为1884.Zkg[王崇明等,19951。泰国在对虾养殖业中强调健康管理模式,在对虾养殖及黄头病的防治上取得了十分成功的成绩[Chanratchakool等,1994],陈秀男等[1994]认为,加强虾体之抵抗力,及维持良好的养殖… 相似文献
9.
1992年以来,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黄捷,1995]引起养殖对虾的大量死亡。对于病毒疾病人们共同的认识是应调整养殖工艺,着重于预防。同时,我们注意到即使在虾病肆虐的1993、1994两年,中国对虾每公顷产量1500-3000kg的例子也很多。如使用蓄水、药物处理等方法,在水泥地中养殖的对虾,折合每公顷产量为1884.Zkg[王崇明等,19951。泰国在对虾养殖业中强调健康管理模式,在对虾养殖及黄头病的防治上取得了十分成功的成绩[Chanratchakool等,1994],陈秀男等[1994]认为,加强虾体之抵抗力,及维持良好的养殖… 相似文献
10.
11.
文内报导了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两种新病原菌,这两种菌均从患“红腿病”病虾的心脏、血淋巴液或肝脏中分离获得,经系统分类法及DNA分子中(G+C)mol%测定分别隶属于哈氏弧菌和需钠弧菌。感染试验证实这两种菌均能侵入虾体引起红腿病并导致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在感染死亡虾体内可再次分离到与感染用菌形态相同的菌体。 相似文献
12.
1995年,笔者对辽宁省养殖对虾示范区的中国对亲虾以及对是养成全过程的虾体,进行了定期电镜跟踪检测,结果表明:在6月底至7月初送检的虾体中,初次检测到杆状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期推迟近一个月;在亲虾的生殖器官和虾苗机体内未发策病毒,因此纵向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3.
14.
1994~1997年对保护地番茄早疫病进行了连续调查和研究,明确了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探索配套综合防治技术,田间防效达89.2%以上,1997年田间示范面积达0.7hm2。 相似文献
15.
杨季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8,(Z1)
报道了养殖中国对虾肝胰腺及中肠上皮细胞中的多种微生物病原体的合并感染。濒死病虾体表甲壳均有许多浊白色斑点,有些对虾肝胰腺出现萎缩,有些肿胀甚至糜烂。肠器官无明显表观病理症状。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患病对虾中肠及肝胰腺上皮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严重的杆状病毒和丝状枝原体的双重感染。丝状枝原体仅在中肠上皮细胞的胞质和核周腔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17.
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自然条件下从患红体病的养殖南美白对虾肝脏内分离出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将该菌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做感染实验,以探讨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注射弧菌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与半致死剂量呈负相关;虾体肌肉、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酶活性随弧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应激反应;酯酶同工酶(EST)酶带表现出缺失,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并且两种酶在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强。副溶菌弧菌感染后破坏了虾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机能的损坏,防病、抗病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虾体患病,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