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一种具有丰富色斑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捕食烟粉虱、蚜虫和粉蚧等小型害虫,复杂的地理环境会导致异色瓢虫形成不同的色斑型。为了解我国异色瓢虫的色斑多样性,通过采集、调查与分析5个省份异色瓢虫主要色斑类型、黄底型各色斑类型的比例及斑点出现频率,以17个地区数量较多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为研究对象,运用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了各瓢虫种群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5个省份的异色瓢虫种群中,黄底型数量比例显著高于黑底型,黑底型中黑缘型数量比例极少。内蒙古贺兰山地区的黄底型异色瓢虫中,十九斑变型所占比例最大,占28.77%;其中斑点3出现的频率最高,占84.43%,半斑出现的频率最低,占28.7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除了云南异色瓢虫种群与其它地区差异较大外,其它16个地区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影响异色瓢虫形成不同色斑的关键因素很有可能是遗传基因之外的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农业和林业上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对蚜虫、叶螨、蚧壳虫等农林害虫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除了作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受到广泛的关注外,其鞘翅色斑多样性也是昆虫遗传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热点。异色瓢虫鞘翅主要由黑色或黄色作为底色,镶嵌以黄色或黑色点状色斑,根据鞘翅底色可以将其简单分为黑底型和黄底型。本文综述分析了异色瓢虫不同色斑亚型个体之间差异性的研究成果,从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环境适应度、捕食能力、选型交配、耐受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异色瓢虫规模化繁育、人工释放技术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因素。另外,从遗传机制和生理通路方面,综述了异色瓢虫种内色斑多样性形成的内在原因。经典的"镶嵌显性遗传"理论和新近发现的转录因子Pannier调控机制是异色瓢虫产生色斑多样性的重要遗传机制。以多巴胺为核心的黑色素合成途径是异色瓢虫体壁黑化的主要生理通路。此外,从异色瓢虫人工繁育、释放应用以及作为研究种内表型多样性的模式昆虫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同色型异色瓢虫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不同色型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之间产生生理学差异的机制,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黄底多窗型、黑底两窗型和黑底四窗型3种不同色型异色瓢虫雌雄成虫的18个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不同色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定量比较发现,与黄底多窗型相比,2种黑底型异色瓢虫雌雄成虫的下调基因明显更多;GO功能分类结果显示,不同色型的异色瓢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差异表达基因所属分类基本相似,并未见显著富集现象,且主要属于细胞过程、单组织活动和细胞等类别;通过KEGG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不同色型异色瓢虫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与环境适应和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其中,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在2种黑底型异色瓢虫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黄底多窗型异色瓢虫,这种差异在雌成虫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北京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1年在北京怀柔、延庆两县采集的1393头异色瓢虫鉴定为50个变种和变型(见封三)。对北京异色瓢虫群体50年中表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分析表明,黄底型的频率略有下降倾向,与黑底型的频率相比仍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瓢虫的有些种类,其前胸背板和鞘翅上的斑纹常有变化,有时变化很大.经过分类学的研究,掌握瓢虫斑纹变异的规律,划分了色斑的类型;又经过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斑纹变异的遗传机制和规律,从而丰富了遗传学的理论(Komai,1955).多年研究表明:瓢虫的色斑类型频率,表现出不同纬度和海拔的地理变异.Dobz-hansky(1951)将这种地理变异现象称为倾群(Cline)或地理度(geographic gradient).现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6.
奇变瓢虫的性比和雌、雄虫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景科 《植物保护》1993,19(5):51-51
专门捕食核桃扁叶甲的奇变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Hope)是黑龙江省尚志市老爷岭林区仅次于异色瓢虫的第二大优势种群瓢虫。它与异色瓢虫一样,具有鞘翅色斑类型上的变化和群集越冬习性。本文仅就该种的性比和雌、雄虫的区别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7.
四黄斑吉丁虫Ptosima chinensis Marseul是赣中北桃、李树上的重要害虫,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11.5mm,宽3.5mm,全体深黑色发亮,仅在每鞘翅未端具2条横形黄斑,头与身体近垂直,鞘翅两侧中、前部近平行,后2/3处略膨大,随后又向未端渐狭。近年在江西农大桃园采集时,发现其前胸背板及鞘翅色斑有变型,但均能自由交配与产卵。特请教于吉丁虫分类专家彭忠亮同志,据告文献中尚未见变型记载。笔者现将所采88头标本的变异情况,简述如下: 一、完全符合种的特征,计37只,占42.05%(图1) 二、其他种征不变,但鞘翅上黄斑数日有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农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植物上多种蚜虫、蚧类害虫的优势种天敌,也是典型的色斑表现多态的亚洲物种,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异色瓢虫的分布、色斑类型、色斑类型频率的地理性差异、异色瓢虫的横脊、食性、代数、越冬、保护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究食物(人工饲料、豌豆蚜)对异色瓢虫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蛹和成虫的黑化程度及鞘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两个表型对食物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食物种类对黑化突变体蛹背部黑斑数目无影响,但取食人工饲料时蛹表皮的黑化程度更高;野生型蛹背部黑斑数目及黑化程度均是人工饲料处理显著高于豌豆蚜处理。对雌成虫,取食人工饲料会显著增加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鞘翅黑斑数目及黑化程度;对雄成虫,食物类型对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鞘翅黑斑数目也有显著影响,但不影响突变体的黑化程度。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雌雄成虫取食人工饲料后,鞘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取食豌豆蚜的处理;在取食豌豆蚜的处理中,黑化突变体雌虫鞘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黑化突变体自身及其响应食物变化引起的色素沉积规律较野生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异色瓢虫的色素沉积规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杉大小蠹Dendroctonus Pseudotsugae Hopkins红褐至黑色,体长4.4~7.0mm。鞘翅覆盖有短茸毛,鞘翅斜面沟深陷,沟间部隆起。两性在鞘翅斜面的褶皱明显不同。雌虫鞘翅斜面沟间部多褶皱,且沟中具刻点。刻点疏密、大小不定,非常明显。斜面刻点沟亦有变化。如图3。雄虫相反,鞘翅斜面沟间部平滑光亮,沟中刻点存在,但仅分  相似文献   

11.
1.雌雄两性腹部的腹板均无突,腹板2不凹入,雌雄的鞘翅基部都不呈强烈的粗皱至少雄虫的一个或几个腹部的腹板具隆线、尖瘤、或附有几个齿或刺(有时在sub。。aber种有退化现象),腹板2或凹人或凸出;雌虫鞘翅基部通常粗皱2.从腹面看,由后向前到鞘翅基,各节是逐渐加厚的,腹板2呈倾斜方向,不垂直(图5,6);在落叶树上“.”·“一”一”一”.3 从腹面看,由后向前到鞘翅基,在腹部第二节突然加厚,腹板2呈垂直方向,凹人或凸出;在针叶树和落叶树上均有3。体较小,长度不超过2 .smm;整个鞘翅表面被覆短毛;前胸背板刻点大、深、密,通常在加伞大西部和东部的…  相似文献   

12.
范德和 《植物保护》1965,3(6):238-238
蛹体色变化的主要标志 根据系统观察:蛹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其体色变化的主要标志是复眼与鞘翅翅芽。化蛹初期至中期以有无复眼与复眼色泽变化为主;后期则以鞘翅翅芽色泽变化为主,复眼色泽变化为辅。另外,在化蛹当天与化蛹后第二天,因复眼与鞘翅翅芽的变化均未明显,所以只能以有无背线来加以区别,至于蛹的胴部色泽则自始至终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于梅娥  张生芳 《植物检疫》2004,18(4):197-197
洛阳检验检疫局由来自美国的木包装内截获到四齿长小蠹Platypus quadridentatus Olivier.该虫体长4.0~4.3mm.暗红褐色,鞘翅后部近黑色.额区刻点浅而密,疏生长毛.雄虫每鞘翅的第3、5、7行间向后延伸成齿,位于鞘翅斜面之上,斜面的侧下缘有1侧扁的大型齿突,由第9行间发出;腹部第4腹板有1对粗壮的刺突,末端尖.区别于雄虫:雌虫前胸背板中部稍后有1对大孔;鞘翅斜面侧下缘无发达的齿状突.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比较了短翅材小蠹[Xylosandrus brevis(Eichhoff)]和两色材小蠹[Xylosandrus disclor(Blandford)]成虫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2种雌成虫体均为圆柱形,前胸背板均无刻点区。雌成虫鞘翅截面沟间部在倒伏的茸毛丛中。短翅材小蠹竖立着1列鳞片,而两色材小蠹则是有1列较粗长的茸毛。短翅材小蠹雄成虫体长明显长于两色材小蠹,前者体圆柱形,前胸背板前面部分两侧上翘,前胸背板有纵中线,鞘翅形成截面,而后者体扁平,前胸背板无纵中线,鞘翅形成斜面。2个种雌成虫非常相似,不易区别,而雄成虫则形态差异较大,较易区别。  相似文献   

15.
凹额精灵小蠹(Hapalogenius atakorae (Schedl,1951))是近年来从进口非洲木材中经常截获到的一种外来害虫。本文通过碱解及解剖,观察了凹额精灵小蠹外部形态及雌、雄性生殖器和前胃板的解剖特征,发现其雄虫额部明显下陷成浅坑状,鞘翅斜面上行间1与行间2明显下陷成槽状,下陷区域内行2与行3鳞片毛消失或严重退化;雌虫额部平滑或隆起,鞘翅斜面上在行间1与行间2之间略有下凹,下凹区内行2与行3鳞片毛基本正常。本研究完善了凹额精灵小蠹的形态特征,为凹额精灵小蠹的口岸检疫鉴定提供了更详细和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0月,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在对一批来自韩国的空集装箱进行现场查验时,截获小蠹虫1头,经江苏局植检实验室鉴定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嘎材小蠹(Xyleborus kadoyamensis),后经中国检科院确认系全国口岸首次截获。嘎材小蠹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材小蠹属(Xyleborus),该有害生物体型长圆柱形、深褐色,鞘翅光亮,小盾片三角形且隐藏于鞘翅下方;目前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  相似文献   

17.
龟纹瓢虫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饲养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林果蔬生产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之一,尤其在夏季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对果园、棉田的幼龄(小)害虫和卵的捕食作用非常明显。本文从龟纹瓢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包括色斑变型、生活史、繁殖、食性、越冬、人工饲养、田间动态以及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龟纹瓢虫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深入开展龟纹瓢虫的人工饲养技术、贮藏技术和色斑变型遗传机制等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且可以充实昆虫生态位理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藜科猪毛菜属17种C4植物的叶片和子叶的解剖学研究,共得到2种叶片的解剖结构类型,Salsoloid具有皮下组织型(SALS+H型)和Salsoloid不具有皮下组织型(SALS-H型);4种子叶的解剖结构类型分别是C3-异面叶型(C3-DV型)、Atriplicoid且具有皮下组织型(ATR+H型)、SALS+H型和SALS-H型。同一种植物子叶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类型并不完全一致,分为2大类。一类是子叶和叶片都是C4型解剖结构,包括叶片SALS+H型/子叶ATR+H型、叶片SALS+H型/子叶SALS+H型和叶片SALS-H型/子叶SALS-H型;另一类是叶片具有C4型解剖结构,子叶具有C3型解剖结构,包括叶片SALS+H型/子叶C3-DV型和叶片SALS-H型/子叶C3-DV型。同组植物子叶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类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组之间植物光合器官的解剖结构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与植物生活型、地理分布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的转座子及其分布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张晓歌  张璨  张国珍 《植物保护》2016,42(2):177-181
为了解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的转座子类型及其分布,本研究用转座子Boty和Flipper的特异性引物对北京地区2012-2013年从12个草莓园采集和分离的60株草莓灰霉病菌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群体中共存在3种转座子类型:transposa型、Boty型和Flipper型。其中,以transposa型菌株最多,占供试菌株的63.3%,Boty型菌株占供试菌株的28.3%,Flipper型菌株最少,仅占8.4%,未检测到vacuma型菌株。选取属于不同转座子类型的18株菌株测定其对草莓叶片的致病力,结果显示Boty型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显著大于Flipper型。草莓灰霉病菌转座子类型与致病力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转座子类型的检测为进一步研究灰葡萄孢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七星瓢虫是具有滞育现象的昆虫,而且每年5~6月,有大量成虫由南向北(大致方向)作远距离移动。目前能够反映七星瓢虫成虫发育和生理状况的只有两个形态学指标,即鞘翅的色泽和卵巢发育的等级。这两个指标对研究瓢虫的生态学和迁飞是十分有用的。 1974~1979年,我们曾解剖过上千头雌性瓢虫,以检查其卵巢发育状况。现根据解剖观察,就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和研究卵巢发育的生态学意义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