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蒿是荒漠草原常见的一种植被,其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调查荒漠草原围封条件下油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基础上,应用Ripley’s K(t)系数法对油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及不同龄级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封条件下油蒿种群基本属于稳定型种群,但由于幼小级个体偏少,可能会影响到该区域油蒿种群的发展。在0~12m的空间尺度下油蒿种群是显著聚集的,不同龄级油蒿聚集的强度和尺度有所不同,随着龄级的增大,油蒿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弱。油蒿种群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性不同,相邻的发育阶段之间在小尺度上关联性较强;随着尺度的增加,相邻的发育阶段之间关联性有减弱的趋势;随着种群的发育,相邻的发育阶段之间关联性有减弱的趋势,这说明油蒿种群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3.
以全缘叶绿绒蒿为试材,运用野外调查与点格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海拔变化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散播功能性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影响,并探讨种子散播功能性状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相关性,以期揭示植物繁殖生长的生态适应对策。结果表明:全缘叶绿绒蒿单果胚珠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种子千粒质量、花梗长度和株高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海拔梯度间种子千粒质量和单果胚珠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花梗长和植株高度在不同海拔间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样地1(4 452m)、样地2(4 215m)、样地3(4 081m)、样地4(3 841m)和样地5(3 681m)全缘叶绿绒蒿种群分别在0~5.82、0~8.6、0~8.8、0~9.2、0~20m空间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不同海拔全缘叶绿绒蒿种群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尺度存在显著差异,即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群聚集分布的空间尺度越小。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植株花梗长、株高、种子千粒质量与种群聚集分布空间尺度呈正相关,单果胚珠数与种群聚集分布空间尺度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沈志强  卢杰  华敏  方江平 《北方园艺》2015,(11):197-200
为了解我国近十年来点格局分析法方面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4—2013年我国空间格局分析的方法-点格局分析法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点格局分析法方面的文献232篇。其中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文量达10篇以上的期刊有5种,占32.33%。不同年份发文量,2004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少,仅3篇;2012年最多,达到41篇。不同第一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5篇的作者最多,占59.48%;发文量为5篇的有9人,占19.40%;发文量为6~9篇的有5人,占16.38%;发文量为10篇或以上的仅1人,占4.74%。作者机构分布,在所搜集的232篇文献中,有9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7篇,占71.55%。文献的研究层次,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文量最多,占93.10%。  相似文献   

5.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aestivum Vittadin)i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本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印度块菌、夏块菌孢子液接种化香树苗后,第三个月发现已形成根尖淡乳色,基部淡黄色、黄褐色的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300μm~4 000μm,直径为200μm~500μ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印度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絮状。夏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黄绿色、羊毛状。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两种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菌根在显微镜下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蜘蛛是柑桔害虫的重要天敌 ,其种类繁多 ,全为肉食性 ,绝大多数又是多食性。近年来国内一些作者对桔园蜘蛛的种类 ,桔园蜘蛛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捕食作用 ,桔园蜘蛛的越冬生态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但对桔园蜘蛛混合种群内分布型的格局动态未见报道。本文就不同季节 ,研究其混合种群的内分布型的格局动态 ,以期为进一步在柑桔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发挥蜘蛛的自然控制力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999年在长沙市岳麓公园选择一块桔园 ,4月10日、7月 15日、10月 10日和 12月 2 5日各调查一次 ,每次连片调查 8年生以上桔树 10 0株 ,在每株树…  相似文献   

7.
梨木虱和天敌草蛉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防治梨园害虫梨木虱和保护利用天敌草蛉类群,对二者在梨树上和梨园中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比较了梨木虱、草蛉在梨树上的分布特点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另通过6种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研究了梨园中梨木虱和草蛉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综合防控梨木虱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梨木虱主要集中在梨树树冠的下部位置,在梨树的4个方位上,其发生数量无明显差异;梨木虱的发生数量与叶片数量呈明显正相关;梨木虱在梨园中呈聚集分布模式,由自身聚集习性引起。天敌草蛉主要集中在梨树下部位置,以梨树东南方向分布较多,但只在梨树的上部位置,草蛉和梨木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草蛉在梨园中呈多种分布模式,主要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白山区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样线法对长白山区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剖面层次、坡位和坡向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除"东-西样线"中的东坡中层A1-2外,长白山区次生林土壤总有机碳均表现出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趋势。0~5cm腐殖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淀积层土壤。长白山区次生林腐殖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山体不同高度的分布受坡向影响,"东-西样线"土壤有机碳含量有随着海拔上升呈递增的趋势,"东-南样线"获得的结果与"东-西样线"的并不一致。次生林中不同山体有机碳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有机密度垂直空间的分布也因山体不同而异。综合2条样线各坡位有机碳密度来看,长白山东南部地区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6±0.1)×105~(1.6±0.2)×105 kg/hm2。  相似文献   

9.
以常绿阔叶灌木富贵草5 a生扦插苗为试材,研究其在越冬过程中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究富贵草在引种地的抗寒性生理特征.结果表明:随田间气温的自然变化,富贵草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SOD、POD活性也基本遵循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在日最低气温降至最低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在低温胁迫加剧时脯氨酸迅速积累,在气温回升逆境解除时含量迅速降低至较低水平.整个越冬过程中,各抗寒指标对气温自然变化的动态响应说明富贵草具有很好的抗寒生理基础,是长春等寒冷地区极具开发应用潜能的常绿阔叶植物.  相似文献   

10.
罗磊  王蕾  刘鹏  杨艺渊  高亚琪 《北方园艺》2017,(24):144-148
以2015年库尔勒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提取的库尔勒分布面积最大的库尔勒香梨经济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生物量法测算了库尔勒香梨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了库尔勒香梨经济林种植对当地碳储量的影响,以期对新疆人工林森林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尔勒市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不高,固碳潜力大。2015年库尔勒香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3.94万t和26.97万t,库尔勒香梨碳储量占经济林总碳储量的92.25%;在空间分布上,阿瓦提乡的库尔勒香梨经济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最高,分别为11.88万t和5.94万t,经济牧场库尔勒香梨经济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最低,分别为0.04万t和0.02万t。  相似文献   

11.
12.

Context

Despite continued forest cover loss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tlantic Forest, one of the largest of the Americas, is increasing in some locations. Economic factors are suggested as causes of forest gain, while enforcement has reduced deforestation.

Objectives

We examine three aspects of this issu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iophysical versus anthropogenic factors in driving forest dynamics; role of forest mean patch age influencing areas targeted for losses; and what future forest mean patch age mosaic we can expect (more forest cover and full forest maturity?).

Methods

Three land cover maps from 1990, 2000 and 2010, were used in the study. We selected six biophysical and six anthropogenic spatial determinants to analyze by means of weights of evidence, using Dinamica software.

Results

Results show that forest regrowth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working in synergy. Biophysical variables are related to forest gain while anthropogenic are associated with loss. Clear patterns of regrowth on pasture and sugarcane plantations occurred, especially near rivers and forest patches, on steeper slopes and with sufficient rainfall. Forest loss has targeted both older and newer forests. Future projections reveal forest gain in a slow pace, followed by specific ecosystem service losses, due to continuous trends of older mature forest loss.

Conclusions

Regrowth is linked to land abandonment, and to neighbor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question which mechanisms will guarantee and potentiate new regrowth, thus contributing to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reestablish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Atlantic Fo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