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这个材料较深入细致地调查总结了三角村大队一九七三年二棉一粮间作套种的经验和科学道理。一九七四年该队二棉一粮间作套种又扩大到五百六十四亩,尺带改进为七尺一带,夏粮产量,平均每一自然亩棉花与大麦间作套种的,大麦产量是三百八十斤,按棉七五粮二五比例折合亩产一千五百二十斤,棉花与小麦间套种的,小麦产量是五百三十斤,折合亩产二千一百二十斤;棉花就目前长势和座桃情况看也好于去年。他们根据三年来二棉一粮间套种高产稳产的实验结果,计划一九七五年全大队能保证灌溉的耕地普遍采用这种种植方武,种法将又有两项改革,一是提早在今年九月二十五日前,用人力在棉行里锄开沟、手撒籽播种小麦(淘汰棉花与大麦间套种),拔棉柴后再复盖一层农家肥,浇一次水;二是一部分面积试行改七尺一带为一丈四尺一带,更便于管理。他们的经验和创造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
一、旱地三熟制的增产作用我县是地区部署的旱地三熟制攻关试点。1983年全县种植10.81万亩旱地套作三熟,共收粮食1.3069亿斤,平均每亩1208.9斤。其中麦、苞、苕套作三熟10.018万亩,总产1.23亿斤,平均亩产1231.7斤(其中小麦亩产240.3斤,苞谷726.5斤,红苕折粮264.9斤);麦、苞、豆套作三熟7920亩,平均亩产745斤。17个区中,平均亩产1500斤以上的有一个区,1300斤以上的  相似文献   

3.
麦棉套作技术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197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小麦茬棉田以采用麦棉套作较好,套作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小麦播幅占地40%,预留棉行占地60%(畦宽4.0尺,小麦播幅占1.6尺,预留棉行占2.4尺,以下同)较恰当。这种配置方式六年小麦亩产418.0~611.0斤,平均491.5斤,比单作(麦棉轮作)减产15.8%。麦棉套作又以套作移栽的棉花产量最高,1975~1978四年亩产  相似文献   

4.
我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一年多熟的自然条件。人多耕地少,为在有限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广大群众历来有间、套作习惯。为使高秆、矮秆、蔓生兼顾,不同作物搭配种植;做到地尽其利,日尽其用,养用结合,一年多熟。1982年秋在遵义、仁怀等县推广麦、包、苕六尺开厢套作法共7.85万亩,单产都在1000斤以上 (其中小麦250一300斤,包谷500一800斤,红苔200一400斤,还有少量黄豆等杂粮),增产十分显著。在生产实践中各地群众又  相似文献   

5.
南汇县泥城公社人民大队的贫下中农和干部,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棉花生产,获得连年高产稳产。一九六四——一九七三年十年平均亩产皮棉187斤(人民三队十年平均亩产220斤以上)。一九七三年,在批林整风运动大好形势下,实现了粮棉双翻纲要,粮食亩产1849.3斤,棉花亩产201.7斤。今年粮棉生产形势很好,有良好的增产基础。人民大队地处东海之滨,是粮棉夹种地区,棉花前作多数为条播小麦和草麦间作,茬口较晚。棉花品种原为岱字棉15号,  相似文献   

6.
针对麦棉套种的辐射竞争矛盾,结合气象学理论,初步建立了以棉行接受太阳直达辐射累积时间为主体的麦棉套种微气候学计算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对棉花而言,东西行套种棉行受光较多,而南北行向则较少,小麦株高太高和预留棉行太窄,均会增加棉行的遮荫时间。理论分析认为,采用东西行种植,选择矮杆小麦品种或适时对小麦进行化学调控,起高垄种棉,用棉花育苗移栽方法缩短麦棉共生期等措施,皆有利于培育壮苗,为获得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麦/玉/苕旱三熟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北麦/玉/苕旱三熟经过窄厢窄带、宽厢宽带、中厢中带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200cm开厢的途中 定型模式。通过对小麦预留行增种没作物的研究表明,小麦间作大麦、既有利于小麦作物产量提高,又有利于玉米最佳避灾播期的衔接,同时,优化技术的配套,又使得全年产量大幅度提高,记叙中植方式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粮棉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大力发展杂交棉与小麦间作套种是确保粮食和棉花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集成出一套"8-2式"棉麦套种高产栽培技术,为棉麦套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棉麦配套品种的选择、麦棉配置方式、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措施等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无霜期只有约180天地区的棉田里,可不可以搞间作套种呢?我们在北京市平谷县大兴庄乡大兴庄村进行了以下几种方式试验。(一) 1.4米为一耕作带的棉粮套种地力一般的棉田,以1.4米为一带,沟畦宽47厘米,种小麦或大麦2~3行;台畦宽93厘米直播或移栽两行棉花,棉行相距40厘米,株距20~23厘米,每亩留棉苗4,000~4,900株。收麦后麦行里不再套种,称前套后不套。  相似文献   

10.
发展棉花间套作体系是缓解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的主要策略,但目前对棉花间套作体系下棉花的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棉花与小麦、大蒜和花生间套作,并对其根系分别采取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从而研究在隔根处理下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研究表明:(1)隔根处理下的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说明试验中棉花间套作体系均体现出间作优势,且在小麦/棉花套作和大蒜/棉花套作的体系中,小麦和大蒜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大于0,小麦和大蒜在共生期内是优势种;花生相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小于0,在花生/棉花间作体系中,棉花是优势种。(2)在棉花盛蕾期,单作棉处理的棉花的叶、茎器官的干物质累积量多于其他3个处理,而在花铃期后,间套作体系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多于单作棉处理,间套作体系中的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棉处理。(3)盛蕾期和初花期,单作棉的茎、叶器官的分配率高于小麦套作棉花、大蒜套作棉花和花生间作棉花处理,在盛花期和盛絮期,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下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率的差异与茎、叶器官相反。相关研究结果可...  相似文献   

11.
我县位于山西南部,是个棉麦产区。全县常年种植小麦30多万亩,约占粮田面积的80%。搞好小麦良种的生产和供应,对我县的农业生产影响极大。1978年以前,由于种子管理不善,乱引、乱调,以粮代种,品种多、乱、杂,麦田形成了“三层楼”,亩产一直徘徊在200斤左右。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一个植棉大省,常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2左右,种植模式以麦棉套种为主.随着小麦机械收割的普及和小麦效益日益提高,麦套棉花生产就凸现出了不可协调的矛盾.机械收割容易伤到棉苗,而且麦套棉的小麦预留行限制着机械收割和小麦产量,麦套棉不利于小麦机收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国家对粮食的重视,小麦价格日益攀高,麦棉争地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河南这个粮食大省,小麦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棉花让位就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滨州是个以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市 ,粮田主要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过去棉田皆为纯作春棉 ,玉米收获后不再播种小麦 ,留作翌年早春安排大白菜制种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益 ,增加收入 ,近两年进行棉田间作大白菜制种试验获得成功 ,棉花产量和大白菜制种产量均可达到纯作的 90 %左右 ,棉田间作并且腾出的粮田可增收一季小麦 ,效益十分显著。1 间作方式以 14 0 cm为一个种植带 ,栽 2行白菜 ,种 1行棉花。大白菜种株大小行栽植 ,小行距 5 0 cm,大行距 90cm,大行中间种 1行棉花。两作物都起垄种植 ,垄高 10cm左右。两垄之间形成一个宽约 …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三年我所和郴县、临武、桂东县农科所等四个单位,在收完早熟早稻、小麦、红花草子种后,进行了棉花迟播试验。试验面积六厘至一亩。分别于六月八日、五月二十九日、七月十四日、六月二十日播种。获得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三十点二斤,最高的达二百一十七点六斤。为解决粮与棉,草子留种与棉争地、争劳力的矛盾,夺取粮棉双丰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主要经验是:1.品种选择。各类前作及棉花均要选择早熟品种。2.及时抢播。试种结果,七月十四日播种的亩产皮棉六十斤,比六月八日播种的减产百分之四十一。因此要集中劳力抢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适宜的桃麦间作模式,开展了不同种植幅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桃麦间作最佳种植模式是桃树(雨花露)的行距15m,株距3m;行间种小麦,小麦(济麦22号)行距20cm;桃麦间距1.25m。这种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单作小麦。  相似文献   

16.
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邯686洋葱茬直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人多地少,粮(菜)棉争地矛盾突出,发展麦(菜)棉两熟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肥乡县是全国的洋葱之乡,多采用洋葱和春播棉间作套种方式,棉花和洋葱两作物共生期较长,田间管理不方便,费工费时,棉花迟发晚熟,影响产量和品质。洋葱茬后直播短季棉的种植模式报道较少,本文结合邯686的品种特性对洋葱茬后直播棉花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杏麦间作条件下,以杏树为基点至两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将小麦种植带分为3个冠区(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对3个冠区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选用‘新冬20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小麦幼穗分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作田小麦幼穗分化快于间作田;在间作田内,距杏树越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强度越低;单作田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间作田;单作田平均灌浆速率大于间作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为单作田大于间作田,单作田产量最高,间作田平均产量比单作田减产49.72%;在间作田,千粒重与成穗数均表现为远冠区>近冠区>冠下区。结果表明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不及单作田,造成小麦产量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在我省中部地区棉麦套种双丰收的经验,我系栽培组棉花科研组教师与工农兵学员在保定地区安国县伍仁桥公社中送大队与当地群众结合搞了两年试验。一、两种两收试验1974年棉花与矮秆齐大麦套种,获得亩产大麦306斤,棉花159斤。今年小麦红蚰包锈病严重,千粒重低,每亩实收小麦338.4斤,棉花可望收到200斤。  相似文献   

19.
养分优化管理促进间作小麦高产群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平原上最近出现的、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可提高农民收入的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备受农民欢迎,但是该体系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养分盈余严重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试验,探讨养分优化对该体系间作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建立间作小麦高产高效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共设置了2个施肥处理,即:农户传统施肥(Con处理)和养分优化施肥(Opt处理),在4个农户的地块进行,共8个试验小区。从小麦返青期开始,监测间作小麦在两种施肥方式下,边行和内行的分蘖数动态变化;从小麦抽穗期开始,每隔3天,监测两个处理间作小麦边行和内行的抽穗数、扬花数的动态及收获期的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养分的优化管理,显著增加了间作小麦的有效分蘖数、抽穗数、扬花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率;同时,养分优化管理也增强间作小麦的边行优势,其小麦产量同传统相比,增产11.8%,收获指数增加16.7%。因此,通过养分优化可提高间作小麦边行的收获指数,促进间作小麦高产群体的建成,边行优势的增强,有助于间作优势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为主的间作套种,是一项简单实用的农业增产增效技术,合理套种,能够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农民收益。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模式。1麦棉套种在棉区较常见,麦棉合理搭配,粮棉双获高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种植方式有几下几种:(1)100 cm一带:种三行小麦,一行棉花,小麦行距2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