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地貌、降水、土壤侵蚀的地域变化和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护林体系3个防护功能区和5个亚区的分区方案,并根据各区特点,提出了防护林体系布局方案以及林种和树种结构配置参数。  相似文献   

2.
陕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规律及与森林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陕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状况的调查和径流观测表明,低山丘陵区是陕西省长江流域水上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带,坡耕地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25°以上的坡耕地年土壤侵蚀量可达3万吨/km2以上,土壤侵蚀的绝对临界坡度为5.557°,许可临界坡度为18°,速增点为22°,速增区间为19°~24.75°;森林植被的覆盖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山东省低山丘陵农区的现状,提出了该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并论述了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四川盆地长江防护林体系建成后区内农林复合特征,提出了农田林网型、坡地林带型、山地林药型、林农间作型和庭园复合型计5个类型30个农林复合模式的分类系统,运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优选出了适于四川盆地低山区和丘陵区生产发展的10个优良农林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军 《防护林科技》2014,(2):120-121
柠条和紫稳槐是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主要灌木林树种之一,对其进行规范化育苗,采用科学选地、种子处理、合理施肥灌水等技术,能培育出优质的苗木,对于促进造林成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盐池沙区林业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盐池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优化模型,提出了盐池县风沙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林种、树种的最优比例。林地面积由原来的6.894万hm^2增加到10.905万hm^2,固沙林、饲料林、草原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分别占25.68%、20.39%、14.09%、12.09%、10.59%、8.78%、8.39%。  相似文献   

8.
6月23~24日,由省林业厅三北办承担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0年度科技推广项目“低山丘陵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林业局三北局验收。  相似文献   

9.
运用解析分层结构处理方法--层次分析法,对富春江沿岸滩地多功能用材林体系主要林种树种功能优化的效益、结构、林种、树种分别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富春江沿岸滩地多功能用材林建设过程中,采用杨、银杏、桤木、枫香、湿地松、杜英等用材树种以混交方式配置为主,适当辅以经济林、竹林、灌木树种在各林种的营建中作为景观、防护的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多功能用材林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混农经济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混农经济林模式黎先进,罗成荣(四川省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成都,610081)混农经济林模式是由以品种、无性系、家系等为单位的经济林木、果树、木本药材、用材林、粮食经济作物等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有机地组成一个特定空间结构的一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应走全面治理、综合发展的道路,贯彻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为主体,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大农业生态环境。在营建技术上,要注意立地条件类型及适生种的配置,注意林种、树种的优化组合,尤其要注意掌握恶劣立地条件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2.
嫩江流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试验区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嫩江流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试验区内各林种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实施和对该试验区农、林、牧各业的系统调查,以及多年、多点、多因子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区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在降低水土流失方面,地表径流量、含沙量和冲刷量分别降低42.32%、12.77%和45.19%;在改良土壤方面,土层厚度提高141.86%,土壤含水率提高36.93%,土壤容重降低16.79%;活立木总价值6056.27万元,人均占有2.73万元,农牧业年均纯利润达830.65万元,人均纯收入3742.95元,该试验区为同类地区江河流域治理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模糊综合评判原理首次应用于“三料”林优良树草种的选择。通过初选、详选以及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初步选出了适于宁南黄土丘陵区发展的“三料”树草种。  相似文献   

14.
游水生 《林业科学》2001,37(Z1):106-110
本文从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天然米槠林CK、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对福建武平米储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米储为优势种,C级顶极种米槠处于第2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1优势种,而D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种;通过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各科含属数和各属含种数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直接下降,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线性下降、优势度呈线性上升.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天然米槠林CK相距甚远,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其余更新方式将能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农、林业生产特点和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结构、功能,效益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分别对系统中的6种林带类型和10种农作物复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3种较好的林带类型(即桤、柏混交和栎,柏混交-灌-草结构的林分以及桤木-草结构的林分)和4种较好的农作物复种方式(即小麦-花生、小麦/西瓜/蔬菜,蚕豆/玉米/红薯和蚕豆/西瓜/红薯等);为该区坡地农林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