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板栗仁酶促褐变产物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对板栗仁酶促褐变产物进行了提取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定水浴回流法提取酶促褐变产物最佳工艺条件为: 乙醇浓度为75%,提取时间为6h,料液比为1∶2,提取温度为45℃。温度对酶促褐变产物稳定性影响不明显,光照、pH、食品添加剂因素影响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板栗果实酶促褐变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笔者对板栗中引发褐变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类物质进行了提取研究。对板栗中的多酚提取方式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条件;粗提物经聚酰胺柱纯化,使用紫外光谱扫描,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鉴定。对板栗中多酚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进行提取,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栗果实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用60%的丙酮溶液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60min,提取温度4℃;粗提物经聚酰胺柱分离纯化,光谱扫描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鉴别纯化后可获得两种组分,初步鉴定为黄烷-3-醇组分;多酚氧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5~30℃,最适作用pH为5.0~6.0;过氧化物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0℃,最适作用pH为4.0。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果蔬酶促褐变的物质条件与发生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果蔬酶促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发现酶促褐变主要发生在果蔬采后贮运加工过程中,是酚类物质、酚酶和活性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控制氧气含量、减少酚类底物以及抑制酶活性等均可有效地减轻或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由于引起褐变的因素是复杂的,且不同物种的酶促褐变所涉及的主要酶、酚类物质、活性氧代谢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果蔬酶促褐变发生机制以及褐变调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董乐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8):174-181
为了研究龙眼果皮酶促褐变产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以样品中总蒽醌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的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4个因素对应用回流法提取褐变产物的影响,探讨提取龙眼果皮中酶促褐变产物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褐变产物的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回流法提取酶促褐变产物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为8 h,料液比为1:2,提取温度为40℃。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酶促褐变产物比较稳定;但对光照比较敏感,尤其是在紫外光下稳定性较差;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比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好;在4种不同种类添加剂影响下,其稳定性均变差。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龙眼果皮总蒽醌浓度为9.55 μg/mL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为74.1%;浓度为4.55 μg/mL时,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达81.6%;浓度为6.70 μg/mL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达86.1%。回流法可提取龙眼果皮中酶促褐变产物。温度对酶促褐变产物稳定性影响不明显,光照、pH、食品添加剂因素影响其稳定性。酶促褐变产物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OH和?O2-自由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非酶褐变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酶褐变反应主要指碳水化合物在热作用下的复杂反应。针对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非酶褐变反应的类型、反应历程、颜色产物、对食品的影响、非酶褐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苹果汁酶促褐变抑制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了苹果汁酶促褐变的机理,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对当前苹果汁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了苹果汁酶促褐变抑制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静 《保鲜与加工》2014,14(4):49-52
酶促褐变是导致果蔬组织褐变的主要原因,控制酶促褐变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果蔬采后褐变的发生。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果蔬采后酶促褐变控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采后果蔬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红枣为主要原料,研究HSO3-、柠檬酸和半胱氨酸对红枣汁非酶褐变抑制作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SO3-、柠檬酸和半胱氨酸均可有效的抑制红枣汁非酶褐变;HSO3-、柠檬酸和半胱氨酸三者添加量最佳组合为:HSO3-250μg/g,柠檬酸0.2%,半胱氨酸1.5%,在此组合下,红枣汁的A420值为0.459。从极差和方差分析可知,这3种抑制剂对红枣汁非酶褐变影响的主次顺序为:HSO3->半胱氨酸>柠檬酸。  相似文献   

9.
采用响应面法对枸杞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枸杞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31%,料液比1∶20(g/m L),提取温度46℃,提取时间1.4 h,此条件下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提取率为46.40%。按照最优提取工艺分离得到的组分LB-Ⅰ和LB-Ⅱ,抗氧化性测定结果表明,LB-Ⅰ和LB-Ⅱ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其抗氧化能力增强,其中组分LB-Ⅰ的抗氧化能力优于LB-Ⅱ。  相似文献   

10.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物理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促褐变是影响鲜切果蔬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述了目前采用物理方法(包括温度控制、氧气控制、高压处理和辐照处理)控制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果汁非酶褐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发生非酶褐变,严重影响品质。综述了影响果汁非酶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热处理对红枣汁非酶褐变的影响,将红枣汁在50~100℃下进行热处理,测定红枣汁的褐变度,以及5-羟甲基糠醛(5-HMF)、还原糖、总糖和VC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时间延长,红枣汁的褐变度和5-HMF含量逐渐增加,还原糖、总糖、VC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板栗壳中采用碱提法提取的板栗壳色素作为试材,并与标准品焦糖色素进行对比,研究其特性。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和分光测色仪测定L值和a值的方法,重点研究板栗壳色素对蛋白质和淀粉类食品的染着性和在不同pH下的变化,以及色素色率和红色指数。试验结果表明:碱提取的板栗壳色素对淀粉和蛋白质有较强染着性,且稳定性很好;板栗壳色素色率低于焦糖色素,但是红色指数高于焦糖色素;板栗壳色素的色率和红色指数均随pH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伽师瓜为试材,研究干制方式和包装方式对哈密瓜干贮藏期褐变的影响,分析非酶褐变因子与褐变度之间关系,并评价贮藏期哈密瓜干褐变风险。研究认为,与NaHSO3处理相比,阴干处理哈密瓜干贮藏过程中存在褐变发生风险,包装方式对哈密瓜干褐变无显著影响。贮藏过程中非酶褐变因子均发生变化,但与褐变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受到干制方式的影响。不同处理条件下,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褐变度相关性均不显著;阴干处理条件下游离氨基酸、还原糖、Vc、总酚、类胡萝卜素等指标均与褐变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NaHSO3真空包装条件下褐变度与非酶褐变因子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哈密瓜干褐变抑制显著。  相似文献   

15.
色泽不稳定是荔枝酒生产遇到的常见问题。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与色差计,研究了36d储存期非酶褐变因素对荔枝酒褐变度以及荔枝酒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酒储藏期间,温度、糖度、氧气量和光照强度都与荔枝酒的褐变度成正比,与荔枝酒的透明度成反比关系。低糖度的荔枝酒在密封瓶装并置于4℃低温条件下保存36d后,在波长420nm下的吸光度只增加0.003,亮度仅降低0.58,很好地抑制了荔枝酒非酶褐变的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16.
鲜切荸荠保鲜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鲜荸荠经过清洗、挑选、去皮,在复合护色剂溶液中浸泡10min分钟后,甩干并包装,在温度4℃的条件下贮藏12d,测定其褐变度(BD)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PO)。通过用不同的包装材料对荸荠进行包装实验,结果表明,LDPE袋不适合于荸荠贮藏保鲜,样品表面色泽与风味都无法保持;PA/PE袋可以极好地保持荸荠色泽洁白与风味正常。同时还发现,PA/PE包装荸荠在低温(4℃)下贮藏1个月内可保持不胀袋;鲜切荸荠经紫外光照射50min后,在温度4℃下贮藏21d,经微生物培养,样品菌落总数为4.78×105cfu/g,在温度25℃下贮藏7d,经过微生物培养,样品菌落总数为4.86×105cfu/g,均不超过食品菌落总数的安全标准值5.0×105cfu/g。  相似文献   

17.
查尔酮异构酶(CHI)是植物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为了研究鲜切荸荠贮藏过程中表面黄化的机理,利用RACE技术对荸荠CHI基因编码区cDNA全长进行克隆,并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鲜切荸荠贮藏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荸荠CHI基因(CwCHI)cDNA序列长度为1 003 bp(GeneBank:MG719238),含有一个744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其DNA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Cw CHI可编码247个氨基酸,经预测其分子量为26.410 kD,理论等电点为4.89。Cw CHI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占38.06%。通过多重比对发现,CwCHI具有该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决定底物偏好性的第201位氨基酸为Ser,与其他Ⅰ型CHI蛋白相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wCHI与油棕榈和菠萝的CHI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wCHI基因在荸荠皮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荸荠肉中的表达最低。鲜切荸荠黄化过程中CHI活性和CwCHI表达量快速上升,水杨酸处理抑制了CHI活性的上升和CwCHI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