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2007年5月东海陆架区航次调查的颗石藻物种组成,给出了调查海区的颗石藻物种名录,并拍摄了出现的颗石藻物种的显微图像。本次调查共记录颗石藻物种23种,隶属于9个科、4个目,其中绝大多数为异晶颗石藻Heterococcolithophore,少数为同晶颗石藻Holococcolithophore。从出现频率来看,皮球石科Syracosphaeraceae的物种居多,特别是条结藻属Syracosphaera的物种,共出现了7种,占到总物种数的30%之多。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 (Lohmann) Hay & Mohler和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在本次调查的所有采样站点中都有出现,并且记录了赫氏艾密里藻的3种变型(Type A、Type B/C和Type C)。4种新纪录是皮球石科的两种异晶颗石藻:历史条结藻Syracosphaera histrica Kamptner和边孔条结藻Syracosphaera marginaporata Knappertsbusch;具覆球藻科Calyptrosphaeraceae的两种同晶颗石藻:乳突具覆石藻Calyptrolithophora papillifera (Halldal) Heimdal和粗毛盔球藻Corisphaera strigilis Gaarder,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东海陆架区外海受黑潮(Kuroshio)影响的区域,其独特的栖息地环境,有利于颗石藻的快速生长与繁殖,因而出现了较多的颗石藻物种。 相似文献
2.
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钙化生物颗石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有关颗石藻对CO2浓度升高响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的品系上,并且在种内或者种间产生了差异甚至相互矛盾的结果。本研究中,分别以赫氏颗石藻(Emilianiahuxleyi)和大洋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2种颗石藻的钙化和非钙化的4个品系藻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00、750、1000、2000μatm共4个CO2浓度梯度,同时进行分批充气培养,系统研究了海洋酸化对颗石藻的生长光合、氮源吸收、元素组成和钙化效率等生理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O2浓度升高至2000μatm,不同的颗石藻并未有一致的反应。除了非钙化的E.huxleyi(N-E)外,其他3个品系颗石藻的生长和颗粒有机碳产率都对CO2增加表现出积极的响应;随着CO2浓度的升高,4种品系颗石藻的光合参数Fv/Fm、Y(Ⅱ)和叶绿素含量呈整体下降趋势;E.huxleyi CS369(C-E)和G.oceanica(C-G)在第7天的钙化效率分别下降了35.4%和68.9%;此外,4种品系颗石藻的颗粒有机氮产率都出现增加趋势,而POC/PON和PIC/POC均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确定了海洋酸化对颗石藻的不同生理影响,这种差异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和其他生态系统进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南黄海西北部山东半岛沿岸的沉积柱140年的颗石藻(Coccolithophores)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和丰度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颗石藻8种,平均丰度为9.76×10~6个/g,丰度范围为(5.07~14.21)×10~6个/g。其中,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和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丰度较高的主要物种,平均丰度分别为4.96×10~6、4.55×10~6个/g。通过比较沉积记录与气候参数发现,颗石藻丰度的长期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海平面气压(SLP)有一定相关性,黄海沿岸流受季风影响,随着东亚冬季风的增强而加强,沿岸流带来了物质输入,为研究区域的颗石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从而支撑了较高的颗石藻丰度。 相似文献
4.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硫化合物之一,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环境中DMSP的主要生产者,而氮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产生DMSP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DMSP高产量藻)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DMSP中等产量藻)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氮营养盐浓度及不同氮营养盐类型条件下,2种藻培养液中颗粒态DMSP (DMSPp)的含量及其与藻密度、单细胞DMSPp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氮营养盐浓度或氮营养盐类型对赫氏颗石藻单细胞DMSPp含量影响较小(P>0.05),培养液中的DMSPp浓度主要受藻细胞密度影响;而不同氮营养盐浓度或氮营养盐类型对三角褐指藻单细胞的DMSPp含量影响显著(P<0.05),培养液中的DMSPp浓度主要受藻的单细胞DMSPp含量影响。例如,对于三角褐指藻来说,低NO3-浓度(0μmol/L)...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室内实验与海区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0℃、18℃及20℃下3种不同规格(壳高:S:2.5cm;M:5.5cm;B:6.8cm)的长牡蛎耗氧率、排氨率及钙化率的日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代谢有一定节律性,其中,呼吸表现为昼夜节律,在水温10℃时为夜高昼低,夜间的耗氧率比白天平均高0.07mg/ind.h;水温20℃时,室内实验的呼吸率无明显节律。而现场实验则表现为昼高夜低,白天比夜间高0.08mg/ind.h。排氨率与耗氧率变化不一致,白天和夜间分别有相近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受到潮汐节律的影响;长牡蛎的钙化则表现出复杂的变化,不同时间段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没有明显的节律性。在进行牡蛎生理实验时,要避免取短时间的生理指标计算其代谢水平,应选择不同时段进行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碱度异常技术( Alkalinity anomaly technique)方法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钙化率和呼吸率,发现栉孔扇贝的钙化和呼吸活动受盐度影响显著(P<0.5).在海水盐度为15~25时,钙化率随盐度提高呈上升趋势,后随盐度降低而下降.在盐度为15 ~ 25,呼吸率随盐度提高而增大,盐度为25 ~ 35,呼吸率下降.钙化率与呼吸率均在盐度25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33±0.02 μmol/( FW g·h)(钙化率)、(2.32±0.10) μmol/(FW g·h)(碳呼吸)、2.87±0.14 μmol/(FW g·h)(氧呼吸),此时钙化和呼吸活动向环境释放CO2也最强烈.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外培养,单因子设计,设置紫外辐射(UV-B 100 μW/cm2)、遮阴(光强为自然光的70%)和全自然光3个处理,测定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30d处理前后生长势和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凤眼莲是对光因子高度敏感的植物,不同光环境下株型不同;与全自然光处理材料相比,遮阴后增加了... 相似文献
9.
遮阴和紫外辐射对凤眼莲株型与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外培养,单因子设计,设置紫外辐射(UV-B 100 μW/cm2)、遮阴(光强为自然光的70%)和全自然光3个处理,测定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30 d处理前后生长势和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凤眼莲是对光因子高度敏感的植物,不同光环境下株型不同;与全自然光处理材料相比,遮阴后增加了叶柄的长度;紫外辐射后则缩短叶柄,紧凑株型,并增加根长;(2)凤眼莲生长势的高低不仅与叶片的受光状况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光合能力的发挥也有关;在低光强下,通过提高叶片的叶倾角,增大气孔导度(Gs),从而增加净光合速率(Pn)来补偿光强不足造成物质累积的减少;在紫外辐射条件下,通过降低群体的受光能力,降低Gs和蒸腾速率(Tr),以下调Pn缓解紫外辐射对植株的伤害.(3)在凤眼莲的人工种养工程中采取两步法,即前期增加光强,后期覆盖遮阳网,可显著增加其干物质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兽医抗病毒药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致死率,占36.8%,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病毒感染动物,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药物防治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地抑制病毒复制中的某些需要步骤。理想的药物应当不影响细胞的代谢。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和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虽然是病毒复制的强抑制剂,但在动物体内却有毒性。 相似文献
11.
12.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Richadsin),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因眼上半部为红色而得名.外形似草鱼.具2对极短小的须.眼上半部为红色,体侧及背部鳞片的基部具黑斑.体长,近筒形,口端位.适应性强、杂食,天然状态下吃小鱼和水草,饲养条件下可食人工饵料.分布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自然分布于江河湖泊的缓流水域、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中下层,是长江名贵的野生经济鱼类.肉结实、味鲜美、质细嫩,属高档河鲜.天然赤眼鳟,生长较慢,3龄鱼体重还不到0.5kg,最大可长到2~2.5kg.过去,由于人工繁殖技术不成熟,鱼种主要从江中捞取,群众虽有养殖积极性,生产一直上不了规模.通过试验表明,该鱼易于人工驯化养殖,生长较快,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近年来,通过人工繁殖,己获得大批量的鱼苗.全国目前养殖已推广667hm2. 相似文献
13.
我国鲍养殖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国鲍养殖的主要种类、常见的养殖模式、人工育苗以及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就当前鲍增养殖面临的病害和种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我国鲍增养殖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能产生多种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胃肠激素。该类激素除了能促进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外,还能控制摄食行为、调控消化道运动以及细胞营养作用,甚至能够影响其他一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了解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基本概况有助于深入地研究鱼类的消化生理,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是研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鉴别、定位以及形态学的重要方法,利用这些技术能够揭示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生物功能及作用机理,对研究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手段,旨在为鱼类消化生理学、内分泌学和营养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17.
水产动物饲用酶制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主要饲用酶制剂的种类,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植酸酶及复合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了饲用酶制剂在水产饲料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香螺( Naptunea cumingi crosse )属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蛾螺科,为温带海水大型肉食性螺类[1],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2],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经济贝类[3]。目前,香螺主要通过野外捕捞获得,国内外关于香螺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人工繁育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为缓解香螺资源捕捞压力,满足人们更多的香螺消费需求,深入进行香螺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香螺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重点阐述了香螺繁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旨在为香螺全人工繁育及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