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为15.60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45.55%和51.00%,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2.30 kg/m^3(每桶30尾鱼)和3.06 kg/m^3(每桶40尾鱼)。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56 d,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 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研究表明,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鳍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工厂化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大黄鱼养殖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20±5)g的大黄鱼为试验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4.92 kg/m3)、中密度组(7.56 kg/m3)和高密度组(10.08 kg/m3)3个初始密度组进行为期150 d的养殖生产试验,检测了试验结束时不同密度组大黄鱼的生长指标、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消化酶和能量代谢酶活力水平。结果显示:高密度组大黄鱼终末增重率显著低于中密度组和低密度组,各密度组试验鱼的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鱼体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粗脂肪未出现显著差异;肝脏4种代谢酶的活性在试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低于高密度组;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大黄鱼胃、肠道5种消化酶活性降低,中、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相比出现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可通过增加机体营养代谢和减弱的消化吸收能力影响能量的收支,从而对大黄鱼的生长、肌肉营养品质和生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 适宜的养殖密度能够降低养殖动物的应激胁迫水平, 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为探究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密度, 本研究对 1 龄黄条鰤 [(565.83±70.22) g]开展为期 60 d 的养殖实验, 共设置 10 尾/m3 (低密度组)、20 尾/m3 (中密度组)和 30 尾/m3 (高密度组) 3 个密度组。实验过程中测量并计算包括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在内的生长指标, 并检测血液生理、血清生化、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 中、高密度组黄条鰤的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在第 60 天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对应的数值(P<0.05); 在 3 个密度组中, 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显著高于 30 d 的数值(P<0.05), 中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与 30 d 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高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低于 30 d 的数值,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长产生了的胁迫。整个实验过程中, 血清中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的含量在 30 d 和 60 d 时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Ⅰ的含量呈相反趋势; 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在 30 d 和 60 d 时整体呈现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理造成了胁迫。由此可见, 从生长、生理和生产实践角度综合评价, 中密度(20 尾/m3 )是 1 龄黄条鰤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密度, 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黄条鰤工厂化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初始体重为7.89±0.45 g/尾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1.16 kg/m3)、中密度组(1.74 kg/m3)和高密度组(2.32 kg/m3)三个密度组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生产实验,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密度组西伯利亚杂交鲟生长指标、体成分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现,低密度组幼鱼终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各密度组实验鱼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水分和灰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显著性差异,粗脂肪和粗蛋白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T)的酶活力在实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降低,MDA和CAT在实验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差异;结果还发现,高密度组与生长相关的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组与应激相关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水平在45d出现差异(P<0.05),90 d后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表达水平在30d时显著低于中、高密度组(P<0.05),实验末期,3个密度组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中、低密度条件下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因此建议,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养殖密度控制在1.16 kg/m3-1.74 kg/m3之间。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低、 中、高 3 个密度梯度, 初始密度分别为(6.12 ± 0.04) kg/m3 、(8.92 ± 0.19) kg/m3 和(11.75 ± 0.29) kg/m3 , 密度养殖实验周期 12 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 ± 0.03) kg/m3 ]恢复实验(6 个月), 分别在 0、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 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 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 ± 0.21) kg/m3 、(13.59 ± 0.10) kg/m3 和(17.78 ± 0.28) kg/m3 ; 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 实验鱼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 < 0.05), 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 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17α,20β-双羟孕酮(17α, 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 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 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 < 0.05), 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 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 和 DWGR 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 各密度组血清 GLU、ALB、TG、TC 和 TP 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E2、VTG 和 P 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 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 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 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3.59 kg/m3 。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88±0.72 g的银鲳幼鱼分别在30、60 ind/m3和90 ind/m3的密度条件下饲养40 d,测定幼鱼四种消化酶的时空变化,并比较了40 d后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中密度组幼鱼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35.19±10.23)%和(4.03±0.10)%,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而与高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养20 d后低、高密度组增重幅度均低于中密度组。(2)40 d后,低密度组幼鱼胰蛋白酶活性下降到了116.32 U/mg,仅为初始水平的36.7%。但胃蛋白酶的活性显著升高,达到18.65 U/mg,是初始水平的2.5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中密度组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在40 d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高密度组银鲳消化酶活性受到了明显的胁迫影响,养殖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变化。综上所述,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对银鲳产生胁迫作用,影响银鲳消化酶活性;过低的养殖密度也会对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个养殖初始密度(低、中、高密度组分别为5、10、20 kg/m~2)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接种减毒迟缓爱德华氏菌疫苗,观察其血液、脾脏、头肾、鳃和皮肤中部分免疫和应激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经接种疫苗操作后大菱鲆应对拥挤胁迫的应激响应。结果显示,低密度养殖的白细胞介素(1L-1β)、补体(C3)、免疫球蛋白M(IgM)、溶菌酶(LZM)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免疫指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血液中皮质醇的含量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高密度组的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低密度组的免疫球蛋白M(IGM)表达量高于中、高密度组。研究表明,为提高大菱鲆的免疫效果、减少应激反应,可以采用低密度(5 kg/m~2)养殖。  相似文献   

8.
分别在拥挤胁迫后第0、7、15、30d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抗坏血酸含量和脏器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试验前鲫鱼肝脏中抗坏血酸浓度较高,平均为0.031mg/mL,拥挤胁迫后抗坏血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至第30d降到最低点,为0.009mg/mL。拥挤胁迫7d后,鲫鱼肝脏系数变化不显著(p>0.05),脾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而高密度组又显著低于低密度组。胁迫30d后,高、中密度组的肝脏系数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而两密度组的脾脏系数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湿体质量为(132.75±0.51)g的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低(9.34kg/m3)、中(19.23kg/m3)、高(37.22kg/m3)3个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连续饱食投喂56d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7.22kg/m3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9.34kg/m3、19.23kg/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摄食率、瞬时生长率和热量单位生长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37.22kg/m3组最高,19.23kg/m3组最低,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19.23kg/m3组高于9.34kg/m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随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7.22kg/m3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血浆葡萄糖、胆固醇、C反应蛋白、总蛋白、乳酸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最适养殖密度;同时,利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养殖密度对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0.15 kg/m3 (50尾/桶)、0.24 kg/m3 (80尾/桶)、0.34 kg/m3 (110尾/桶)、0.42 kg/m3 (140尾/桶)和0.50 kg/m3 (170尾/桶),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42 d。结果显示,当养殖密度从0.15 kg/m3 逐渐升高到0.50 kg/m3 时,厚颌鲂幼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最大密度时(0.50 kg/m3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0.34 kg/m3 密度实验组(P<0.05)。同时,最高养殖密度处理组(0.50 kg/m3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实验组(0.15、0.24和0.34 kg/m3 )(P<0.05),说明过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实验表明,提高养殖密度并未影响厚颌鲂幼鱼成活率(P>0.05),各组存活率均较高(>97%)。当养殖密度为0.34 kg/m3 时,厚颌鲂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密度实验组(P<0.05)。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其中,0.24和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鱼体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最低密度组(0.15 kg/m3 )和高密度组(0.42、0.50 kg/m3 )(P<0.05);最高密度实验组(0.50 kg/m3 )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最高(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4 kg/m3 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最低密度实验组(0.15 kg/m3 )厚颌鲂幼鱼肠道细胞色素P450(CYP1 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较高密度实验组(0.42 kg/m3 )(P<0.05);最高养殖密度组(0.50 kg/m3 )鱼体肠道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相对表达量最低,与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时能引起鱼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体重为0.45~1.36 g的厚颌鲂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0.34 kg/m3 ,该结果可为提高厚颌鲂苗种培育效率,促进其种质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40 d养殖实验,研究了4个养殖密度G0(250尾/m^3)、G1(500尾/m^3)、G2(1000尾/m^3)、G3(2000尾/m^3)对体重为0.08 g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密度胁迫20 d时,G1、G2生长和成活率与G0差异不显著(P>0.05),G3显著低于G0(P<0.05);胁迫40 d时,G1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G0(P<0.05),G2生长显著低于G0(P<0.05),G2成活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G3生长和成活率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检测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中抗氧化系统指标发现,中国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 d时,4种酶的活性在G1和G2中显著高于G0(P<0.05);40 d时,则显著降低(P<0.05)。中国对虾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G3的MD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G0(P<0.05);G1、G2的MDA含量仅在40 d肝胰腺中显著高于G0(P<0.05),其他组织内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pH、DO、NO2-N、NO3-N、NH3-N和COD无显著影响(P>0.05),均在中国对虾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本研究表明,密度胁迫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养殖20 d时的适宜密度为1000尾/m^3,40 d时的适宜密度为250尾/m^3。  相似文献   

12.
王兴春 《河北渔业》2021,(5):9-12,15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选取平均体质量(416.1±0.73)g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低密度组D1(12.0 kg/m3±0.03 kg/m3)、中密度组D2(15.0 kg/m3±0.02 kg/m3)和高密度组D3(18.0 kg/m3±0.03 kg/m3),研究养...  相似文献   

13.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2~5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为27尾/m2,该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9尾/m2组、18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当养殖密度为17尾/m2时,3龄大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且与低密度5尾/m2组差异显著(P<0.05),确定3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7尾/m2;4龄大鲵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养殖密度为10尾/m2,显著高于16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4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0尾/m2;5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5尾/m2,特定生长率与高密度组9尾/m2差异显著(P<0.05),饵料系数最低。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与体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式为y=-0.016 4x+25.34(r2=0.839 9)。  相似文献   

14.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5.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用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了黄霉素(4 mg/kg)和3种植物提取物(皂树皂甙150 mg/kg、茶多酚50 mg/kg、水飞蓟素100 mg/kg)的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56 d后,测定各组鱼生长性能,并于实验结束时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黄霉素组相比,3种植物提取物组间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皂树皂甙能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ALB)的含量(P<0.05);茶多酚能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P<0.05),降低血清尿素氮(BUN)含量(P<0.05);水飞蓟素能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含量(P<0.05),降低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7.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对图们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tumensis)生长指标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1.8~27.3℃,将初始体重没有显著差异的图们雅罗鱼幼鱼以3尾/m~2(D1)、6尾/m~2(D2)、9尾/m~2(D3)和12尾/m~2(D4)的密度放养。经过90d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养殖水质、体重、变异系数、肥满度、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差异。高密度组NH4+-N大于0.025 mg/L,TP大于0.01 mg/L,TN大于0.05 mg/L;体重、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9尾/m~2密度组差异最大,与其余3个密度组有显著差异;生长离散低密度组(D1、D3)与高密度组(D3、D4)有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12尾/m~2存活率最低,与其他密度组有显著差异;肥满度和饲料系数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建议图们雅罗鱼幼鱼放养密度在9尾/m~2。  相似文献   

19.
设置0.8、1.1、1.4、1.7kg/m~3 4个养殖密度,研究放养密度对杂交鳢[均质量为(16.5±0.5)g]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60d的饲养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杂交鳢的终末体质量、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而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杂交鳢红细胞数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而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P0.05)。0.8kg/m~3密度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血清总胆固醇和血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三酯、球蛋白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1.7kg/m~3密度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总之,高密度养殖对杂交鳢生长、摄食和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网箱养殖的方法,通过室内28 d的养殖实验,在4个养殖密度G1(100尾/ m3)、G2(200尾/m3)、G3(300尾/m3)、G4(400尾/m3)组中,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能量代谢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G2组的增重率(WGR)、相对增长率(A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高,与G1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3和G4组的体重差异系数(CVW)显著升高(P<0.05),其他生长指标和成活率(SR)均显著低于G1组(P<0.05);G4与G1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G3和G4组显著提高了血淋巴葡萄糖(Glc)、乳酸(LA)、丙酮酸(PA)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甘油三酯(TG)的含量(P<0.05);G2组4种指标含量与G1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氨基酸含量在不同养殖密度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表明在密度胁迫下,高密度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中国明对虾倾向性利用糖类脂类作为能源。另外,G3和G4组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6-磷酸果糖激酶(6-PE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机体氧化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降低(P<0.05),表明三羧酸循环活性的降低,进一步表明密度胁迫抑制了组织的有氧代谢。研究表明,G3和G4组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了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增加了碳水化合物和脂类利用,抑制了组织的有氧代谢。当中国明对虾为4.5 g时,其养殖密度100~200尾/m3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